书城社科阳光的轨迹
8207700000011

第11章

九年三迁

李正萍

办学之初,一切工作都是艰苦的,图书馆的创办也是这样。

合作民族师专从建校之日起,就建立了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很少,但足以表明学校对图书资料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图书馆建馆的前九年,那是比较艰难的阶段,因为没有固定的馆舍,先后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书多,一次比一次困难。最早的馆舍在甘南民族学校,有三间房,一间采编室,一间开架阅览室和一间仅30平米的小书库。开架阅览室其实书也不多,就是几千册,开架阅览室的面积也不是很大,但已经是当初学校最大开间的房子了,六张长条桌上铺几条军用毛毯,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学校的会议室。阅览室的管理员理所当然的也成了会议室服务员。这个阅览室在当时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在周末的时候,充当学校的联谊活动室。当初有两对教师就是在这里的周末舞会上认识进而组成了家庭。这种开架阅览室担负学校会议室、活动室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94年。所不同的是,89年之后,它的兼职功能由报刊阅览室分担。第一次搬家是1987年的上半年,用了两东风车就全搬完了。第二次迁馆是在88年的上半年,因为在校内,所以,是用架子车拉的。由于学生班级的增加,教室紧张,为了腾出占用的教室,所以,在进校门200米的地方,临时修建了图书馆专用的平房,大开间,比起前面的馆舍,是阔气多了,漂亮多了,也实用多了。1994年新馆落成搬迁工作也是任务最重的一次。那时的图书馆已经有了正规的书库、目录厅、采编室、办公室、报刊室。当时馆内人员达到了14人。采购、分类、入库、借阅等所有的工作流程基本实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规范,所以,对搬迁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馆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协作配合,捆扎包装,肩扛车运,在短短的一个月,在当年国庆来临之际,就全部搬入了新馆。

图书馆大楼的落成标志着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工作上了新的台阶,也由此结束了它没有正规馆舍的历史。

作者简介:李正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师。

“迎评”时候的那人那事

王莅

提笔写下这样的题目,心里就感觉像五味瓶倒翻,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只因参与了06年的那次迎接教育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每每与同事们聊起或无意中看到电脑里和柜子里那些材料,在“迎评”办近两年的日日夜夜,又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回想起来,经过的事很多,但有一些人和事一直记在我心里,今天我把它翻出来,一则加深我的记忆,二则让读到这点文字的人们了解那段“迎评”工作的点点滴滴。

在写这些文字之前,我想先对“迎评”作一个简单的解释:所谓的“迎评”就是迎接教育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学校开始了决定前途命运的“迎评”工作。因为它是教学工作的评估,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教务处,这项工作就责无旁贷地主要落在了教务处的头上。因此,抽调了原教务处长杨士钰(现校组织部部长)、学籍科科长卢秀梅(现校成教处行政科科长)和我先期进入“迎评”办公室开展工作。于是就有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经常不刮胡子的处长

见过杨士钰处长的人都知道,他胡子比较多。迎评那段时间,他既要处理教务处的日常工作,又要做好“迎评”办公室的工作,工作忙,胡子也跟着瞎凑热闹。05年冬天他感冒后,整整持续了一个季度,到12月还不好,吃西药不解决问题,改吃中药后才见好转。学校里的每个男老师都很注意自己的装容,尤其胡子多的人更是把刮胡子作为装容的头等大事。但杨处长因为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加上生病,经常顾不上刮胡子就来上班,一脸沧桑的胡子让不认识的人认为他已经上了岁数。一次,学校邀请了青海民族学院张维平副院长作为预评估专家来我校指导评估工作,临走时张院长不无担心的对我说,“你们这个杨处长年龄大啊!怕评估没结束,这个人就倒下了。你们年轻人要多分担些日常工作啊!”我很吃惊,心想杨处长年龄不是很大啊,后经和张院长交流,得知他是从杨处长胡子上判断的。

迎评准备工作在推进,由于评估指标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对国家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解非常关键,把握不准将会走很多弯路,为了避免这一点,杨处长结合评估要求和我校实际,做出了适合我校迎接评估的对评估指标解读的材料,详细列出了每个指标体系下面用到的支撑材料,这使我校评估在资料收集上做到了“精、准”,也赢得了评估专家的认可。迎评准备工作到了后期,形成了学校3.7万字的《自评报告》和5.1万字的《结果与依据》。经过学校组织的相关人员反反复复、逐字逐句的推敲修改,最终定稿送入印刷厂。加之各专业教学大纲也要印制,材料的校对任务繁重。后来他说让材料校对的整个人对文字都麻木了,看着材料,感觉字在纸上跳,怕出现差错,在校对上吃了不少苦。

迎评工作到了倒计时阶段,工作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临近专家进校的时间,干净的校园装点上了各种花卉,彩色拱门等,全校师生员工,甚至学校的临时工个个衣装整洁、精神抖擞,8月28日下午专家即将进校,所有工作已准备妥当,稍有闲暇时间的杨处长正拿着一瓶矿泉水喝,不知哪位同事说,“处长!你的胡子真长。”他想了想说:“我应该刮刮胡子,换身衣服了。”

夏天穿棉衣的卢老师

卢秀梅老师在“迎评”办工作期间,也正是她胆结石病疼的最厉害时。由于评估对数据的要求高,她在处理“迎评”办日常事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学校的基本状态数据。因为基本数据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类量化指标,纵横联系,一个数据一变,整个数据就要变,评估专家如果看到同一指标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据,就会怀疑你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因此,为了保证全校上下不管是书面材料,还是教师、学生掌握数据的一致,真实的反映学校基本办学的量化指标,在数据方面避免纰漏,卢老师上上下下花了不少功夫。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使她将动手术的事情一拖再拖,2006年过春节前她趁着假期动了手术,但还没休息几天就又开学上班了。

迎评工作在紧张有序中进行,由于学校办公场所紧张,“迎评”办公室暂设在藏学楼西面一楼,办公室里阴冷潮湿,我这个身体健壮的小伙子遇到雨天或晚上加班,坐在那里都感觉腿下潮湿、后背发冷。这时的卢老师脸色更是难看,一个刚动了手术的人,在这种环境中长时间办公可真是有些吃不消。“五?一”过后,合作的天气慢慢好了起来,那时的卢老师还是穿着臃肿。来办公室办事的同事们都问她穿棉衣的原因,卢老师只是淡淡一笑,又埋头工作了。

一天跑三趟“迎评”办的亢老师

我校体育系有个体育器材管理员,叫亢金涛,评估使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体育系在评估准备期间分配给他的任务是统计学校各类运动场面积、体育设施和器材数量。由于当时学校办学条件艰苦,校园占地面积小,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缺乏。为了详尽的统计好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和体育器材,给学校一个清晰的“家底”数据,他忙前忙后地跑着。

数据经他统计报“迎评”办公室后,亢老师就没少跑“迎评”办,上午来说一付双杠没统计上,下午来说乒乓球台所占的面积有问题,就现在体育馆前后的面积,也反复过好几回。他来改完纸质材料上面的数据,还要亲眼看着把电脑里存的电子版的数据改了,方才放心离去。一个数据折腾好几回。刚开始我对他的做法说实在话有点烦,但经过多次的接触,我才感觉他的的认真和耐心。这项工作结束时,数据有变化,他打来电话也放心让改数据了。这使我想起江南春在《说说我的偶像》里的一句话:“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亢老师,你也改变了我!

一个不同寻常的暑假

迎评工作到了筹建学校层面的材料陈列室阶段,学校又抽调了现美术系副主任武尚文、教育系陈多仁、人事处郑为民和计算机系张素四位老师整理材料。后来由于武主任生病、张老师参加暑假在西北师大举行的岗前培训,学校又将教务处许永强老师抽调过来。2006年的那个暑假到开学,我们在藏学楼西面一楼临时材料陈列室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暑假。

为了给评估专家展示我校20多年来的办学成就,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在各系各部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几次筛选,最后定下306盒材料足足摆了8资料柜。我们设计好材料盒正面及盒脊标签、资料目录格式、资料封面,就开始着手打印,裁、粘贴,又配合旧图书馆楼下的那个打字复印铺师傅装订和装盒,一盒材料不知过了多少遍。后期装订材料大家都有点轻松了。一天早晨,郑老师拿来了塑料杯里装的“三泡台”和白饼吃早点,第二天其他人纷纷效仿也各自买了“三泡台”。后来商量干脆一个人负责买一天的“三泡台”和早点(这事是我后来知道的)。我是在隔壁上班,发现他们三人喝“三泡台”,就强烈建议买时给我也买上。以后的日子每天早晨喝着“三泡台”,干着手头的活,累点但也快乐着。

后来甘肃省教育厅反馈的我校评估结果为“优秀”。现在,学校已经实现升本,开始着手本科院校的建设,专科教学评估期间的那人那事也随着记忆渐渐淡去,但那段岁月教会我的经验,带给我的欢乐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一直伴随着我……

作者简介:王莅,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长助理,讲师。

敬爱的何老

王四四

王四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宣传部主任科员,讲师。

高原精神

陈彦峰

二零零八年七月的一天,高原的阳光格外明媚,草原上的空气清新宜人,师专的校园里书声朗朗。似乎一切都很平静,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然而,对于老郭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他难忘的日子,他真没想到,自己奋斗了十年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他成了校园里头号新闻人物,校园里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以他为话题的空气分子。

早上课间操时的铃声响了后,在憔悴的图书馆前,几位精力充沛的年轻老师在谈论着什么,于是,好奇的我凑了上去,跟别人一样想了解最近几天里发生的特大新闻。其中一位文质彬彬、、嗓门较大的同事,似乎因为我的出现而故意压低了声音:“老郭真厉害,都快六十了,却考上研了,我们年轻人真是无地自容啊!”

“就是”

“啧啧!”

“太厉害了!”

“啧!啧!”

“真是老骥伏枥!”

“这可是全国第一啊!”

“他都考十年了”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他几位同事颇有感触。

听了他们的谈论,我什么也没说,便悄悄地离开了。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的确,一个不善言谈,头发花白,个头高大,走起路来总是低头驼背,摇摇晃晃,一年四季穿着一套陈旧西服的教师,从外貌上根本看不出是意志超人的老郭。但他就是凭借自己非凡的毅力,战胜了自我,最终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按照一个普通人的思维,作为副高职称教师是不可能再参加全国硕士统考的,更何况自己的年龄不饶人,即是考上了硕士,三年后也快退休了,这还有意义吗?但是,对于老郭来说,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奉献,追求,探索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挑战自我才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

记得七年前刚认识老郭时,只知道他还是一位老讲师,他为人厚道、淳朴,教学踏实、认真,自修勤奋、刻苦。我们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研,走到一起的。他很随和,经常勉励我,你们还年轻,记忆力好,抓紧时间,一定能够成功的。他也很谦虚,经常会向别人询问一些问题。一个扎根在高原学府担任一线教学工作的普通老师,他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老郭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教学外,他充分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学习考研科目:凡是没有课的时间,他都在发奋的学习;凡是中午休息时间,他都钻研功课;深夜一两点,他还在埋头苦读。坚持一天两天容易,但是十年如一日,那谈何容易啊!老郭精神是一种高原精神!是合师人的进取精神!

在合作民族师专升本改建的关键时刻,一方面,我们要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老郭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升本后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师生们的楷范。

作者简介:陈彦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新闻中心副主任,讲师。

心醉锅庄舞

田进

第一次来到甘南草原,我就陶醉在锅庄舞中了。

在藏歌如诉如喊高亢嘹亮的旋律中,甩着藏服的长袖,在看似很简单的前进后退、转体中,陶醉一样地仰头、低首、哈腰,后仰、甩手、舞袖,脚下也是欢快的起落、进退、旋转……跳锅庄似乎并不需要什么地方,只是围圈而舞,互不影响,而且相得益彰,相互配合着,形成千姿百态的欢乐影像。畅意欢快,自然而和谐,无处不展现着一种忘我的欢快。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