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
8203600000002

第2章 风雨滇缅路(1)

老兵口述

黄学文

抗战开始前,我是中山大学教师,后来考入了黄埔军校。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让白崇禧给他推荐一名懂英语的参谋,白崇禧就推荐了我。就这样我来到了缅甸。

我参加的第一次战役是发生在缅甸的同古战役,我们到达同古的时间是1942年3月8日。当时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和英军一起在同古抵挡日军,保卫滇缅公路。可是当我们来到同古的时候,才发现同古已经成了一座空城,英军提前逃走了。

我们的防御阵地还没有建好,日军就发起了进攻。

同古战役共打了十天,消灭日军将近6000人。

同古战役后期,日军集中了优势兵力来围攻同古,我们200师在新22师的帮助下,且战且走。中国的后续部队因为运输能力有限,还在遥远的缅北和云南等候送到前线;而日军的增援部队已经从海上和临近的泰国增援过来,形势对我们很不利。

众寡悬殊,情报不准,英军提前离开,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了。

我们在撤回国内的途中,与日军遭遇,日军一颗炮弹在戴安澜师长身边爆炸,他的肚腹被划伤,当时缺医少药,我们只能抬着他走。缅甸气候炎热,十天后,伤口感染,戴安澜师长就牺牲了。

我们抬着尸体继续走,但是三天后,尸体就腐烂了,我们只好火化尸体,放进骨灰盒里,带回了国内。

一些书籍写戴安澜师长是被机枪打死的,他的尸骨被抬回国内,那是作者臆想的。

龙英

第一次缅甸战役的时候,我是第5军新22师的连长。

200师撤离了同古后,我们坚守一个叫作雅达西的地方,守了两天一夜,打得很苦,日本鬼子一层层往上扑,我们像割麦子一样一层层打下去,两天过后,我们全营500人只剩下了170人。

第二天夜晚,我们累了,日本鬼子也累了,他们休息,我们也休息。夜半时分,我估计日本鬼子睡得很香,可能连站岗的都睡着了,就派出了几十个人,组成敢死队,暗暗摸到鬼子居住的房子前。当时,缅甸的房子全都是用木板和棕叶搭建的,又加上几十天没有下雨,一点就着。那天晚上还刮着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把住在里面的日本鬼子全烧着了。

那天晚上,那些房子里住的都是日本鬼子,缅甸当地人在战争刚一爆发时就离开了。

日本鬼子的房子被烧着后,我们趁势发起了反击,和邻近的部队会合了。到了兄弟部队,我们才能够好好吃一顿饱饭。那两天里,我们吃的是稻草和虫子。

刚刚吃完饭,我们就又被日本鬼子黏住了。当时的缅甸战场上,日本鬼子比我们中国军队的人数多。我们只好边走边打,在丛林中寻路突围。有一次,我正在指挥的时候,日本鬼子一发炮弹飞过来,弹片击中了我的身体,我拔出弹片,血流不止,用布片包扎了,继续指挥。战士们背着我突围。等到达安全地带的时候,我一下子昏了过去。

经过这几天的战斗,我们全连只剩下47人,牺牲了81人。

我醒来后,还不能行走,战士们抬着我向北转移,走进了野人山。

最悲壮的滇缅铁路

1943年,战争的浓雾,依然没有在中国的上空消散。

从抗战开始至今,在正面战场上,日军气焰高涨,步步紧逼;国民党军步步设防,一退再退。抗战进行了六年之久,除了仅有的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万家岭大捷、上高会战等少数的几次胜利外,其余的战役中,都未能取得一场久违的胜利。甚至在这时候,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苏联红军由守势转入进攻,而中国正面战场上,日军却步步紧逼,气焰嚣张。

中国战场急需一场能够鼓舞人心的胜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西南的云南。

在云南,有两个集团军在编排演练,一个是第11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和一个师;一个是第20集团军,下辖两个军,另外还有一个集团军司令部直属的第8军。

同时期,在印度东部,还有一支中国军队,也准备投入反攻。

后来的人们得知,这两支中国军队是从两个方向实施对攻的,一支由孙立人率领的新一军从印度利多向缅甸北部进攻,一支由卫立煌率领的滇西远征军从滇西向缅甸反攻。两支中国军队最终要在滇缅公路上会合。滇缅公路开通,战略物资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战场,中国坚持了多年抗战的疲惫不堪的身体就会注入新鲜血液,抗战形势就会立即改观,抗战胜利则指日可待。

所有人都知道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尽管进行了顽强阻击,但最后还是惨败,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装备与日本远远不能等量齐观。中日战争,这是一场粗壮短小的莽夫与高大瘦削的病夫之间的战争,一旦病夫身体康健,短小的莽夫哪里会是对手!这一点,连日本天皇都看到了,他要求滇西缅北的日军坚守阵地,切断中国的生命线,不惜一切代价。

这两支中国军队,被叫作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所面对的,是日军装备完整的五个师团,12万人。而这五个师团,是日军当时170个师团中最擅长山地丛林战的师团,每个师团,都有多年在东亚和东南亚作战的经验。比如,与新一军作战的日军第18师团,就有“丛林战之王”的美誉,这支师团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们自从在杭州湾登陆参加淞沪会战后,就一路屠杀中国人,后来被派遣到了缅甸。

抗战至今,中日战场的形势一直是日军在进攻,中国军队在防守,而现在,中国军队在进攻,日军在防守。

按照军事学家的观点,防守比进攻占有更大的优势。中国军队防守尚且节节败退,那进攻能够取胜吗?事实上,我们胜利了,无论是在缅北遮天蔽日的丛林中,还是在滇西崇山峻岭的阴雨中,我们都取得了胜利。

然而,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

在缅北攻打日军的新一军老兵吴作勇说,当时缅北战场的环境非常艰苦,原始森林里没有阳光,腐烂的气味都能把人熏倒,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里,地上的蚂蟥泛滥成灾,空中的蚊子像漫天飞舞的雪片。除此之外,还有日军的埋伏,这些日军都擅长山地丛林作战,有的躲在密密丛丛的树上,有的躲在石头后,你即使走到了跟前,也发现不了日军,但是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军的视线里。

在滇西攻打日军的第8军老兵刘华说,日军为了防备中国军队进攻,把滇西陡峭的山体都挖空了,山上的每一个小洞口都是日军的射击孔,中国军队冲到跟前,日军暗堡里的机枪突然响了,中国军人倒下一大片,后面的人只能伏身在陡峭山崖上的石头后或者树木后,即使刮风下雨,即使饥寒难耐,也不能动,否则,就会招来另外一个方向的日军暗堡的扫射。有时候,中国军人需要在石头后或者树木后潜伏好几天,身体泡在泥水里,渴了,舌头舔舔湿漉漉的石头;饿了,偷偷抓把野草塞进干瘪的肚子里,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又一波攻击发起。

缅北和滇西的两路远征军,像一把铁钳,要将日军五个坚硬的山地丛林师团夹碎。

这是抗战胜利的前夜,日军的战斗力仍然很强,而滇西缅北的日军在滇西缅北苦心经营数年,就是为了与中国军队拼死一战,就是为了切断中国的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叫作滇缅公路。

现在的人们很难体会到当初的一条简易公路——滇缅公路对于我们有多重要,也很难理解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居然要和弹丸岛国抗战八年,而直到战争的最后关头才展开反攻。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的形势和实力是,一方蓄谋已久,一方内耗不休;一方举国齐心,一方内战不断。战争尚未开始,结局似乎已经预定。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侵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美国进入日本,“黑船事件”上演。这时候的中日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凌辱。因为面临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境遇,两国都进行了变法,力图自强。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让日本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之路;中国的变法失败了,腐朽不堪又顽固愚昧的清政府拒绝开放与民主,中国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中。走上振兴之路的日本,将中国视为敌人,励精图治,磨刀霍霍;而落后的中国还在自相残杀,内讧不断。甲午海战、旅顺战役,日本都获得全胜,他们从本已瘦骨嶙峋的中国躯体上一刀一刀地剜下肉,贪婪地吞下去,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更为悬殊。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爆发,日本通过估算,认为只要三个月就能够灭掉中国,那时候,连年的军阀混战已经耗尽了中国的精华……

然而,中国人在绝境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虽遍体鳞伤,仍死战不退,日本攻打了多年,中国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转入了反攻。

这种情形,日本人没有想到,美国人没有想到,英国人没有想到,苏联人没有想到,全世界都没有想到。

全面抗战刚刚爆发,滇缅公路就开始动工修建。

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当时中国的军事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会灭亡,但是抗战将会非常艰苦。在抗战开始的几年里,面对日军陆海空的立体进攻,中国军队只能用空间换时间,在东南沿海城市拼死抵抗,将这些工业城市的设备赶快运至西南后方,而将这些城市的设备运完后,就放弃抵抗,让日本人占据一座空城。上海是这样,武汉也是这样。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实在太穷了,不但缺少战略物资,而且连运输有限的战略物资的船只也没有。

这时候,一个名叫卢作孚的人出场了。文人出身的卢作孚从一艘木船起家,创建了民营的民生公司。东南沿海的工业城市相继失守后,大量军用物资囤积于宜昌无法运走,天上是日军的飞机日夜轰炸,地上是日本的陆军昼夜兼程,长江上还有日军的舰艇在逼近。这些物资如果落入日本手中,中国仅有的一点工业萌芽就会被日本连根拔掉。情势万分危急。卢作孚集中了能够征用的所有船只,日夜抢运,而长江沿岸的中国军队拼命阻击,就是为了延缓日军逼近宜昌的步伐。终于,卢作孚赶在宜昌失陷前,将150万民国精华人才和100余万吨战略物资运到了四川,为中国的抗战保存了最后一丝血脉。卢作孚的宜昌抢运,被欧洲史学家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初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中国军队想尽了各种办法,常常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民工抢运物资。没有这些战略物资,依靠西南的农业基地,又如何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抗衡?在武汉保卫战中,为了把汉阳兵工厂的装备运至四川,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汉阳兵工厂,抗战的历史就要重写。

然而,仅仅一个汉阳兵工厂,并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我曾经去过汉阳兵工厂旧址,在资料室里,我看到汉阳兵工厂只能生产步枪、手枪和少量机枪,这些都属于轻型武器,无法生产出大炮、坦克和飞机。那时候,不但汉阳兵工厂无法生产,中国所有的兵工厂都无法生产。所以,在日军强大的立体攻击面前,中国军队只能节节防守,用血肉之躯与钢铁武器抗争。这场中日战争,最终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即使中国凭借游击战也不会亡国,也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而要尽快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少不了来自外部的援助。

现在想来,当初的抗战将士们在滇缅公路没有开通前,那是何等艰苦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岳麓山上的中国军队炮兵对日军阵地轰炸,激战正酣,炮声停了,薛岳质问怎么回事,回答说没有炮弹了。炮弹在哪里?炮弹还在缅甸到云南的路上。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可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军队。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很艰苦,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子弹,八路军把高粱秆掰碎塞进子弹袋里,迷惑敌人。一名八路军老兵告诉我说,那时候打仗非常穷,每人只有三四发子弹,打完了就没有补充。冬天穿的棉袄破破烂烂,棉絮都出来了,但没有更换的。棉被毛毯,四五个人才有一条,夜晚寒冷,只能烤火取暖,如果潜伏的时候不能生火,就只能背靠背取暖。脚上的布鞋露出了脚指头,没有了鞋跟,担心掉下来,就用绳子把烂鞋与脚板捆绑起来。南方的士兵会打草鞋,他们一到休息的时候,就随手抓把荒草编补草鞋,所以他们脚上的鞋花花绿绿的,稻草、布条什么都有。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一个连的饭菜,居然连一星油花都见不到。而那时候的日军穿什么,吃什么?他们脚上是皮鞋,没有皮鞋的,也至少能够穿上胶底鞋。日军每人一床被子或者毛毯,每人都有牛肉罐头吃。

这就是我们的军人。我们的军人就是用这样极端劣等的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苦苦支撑了八年,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而这次大反攻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动工,是在抗战刚刚开始的时候。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来到南京参加军事会议,在会议的间歇,趁与蒋介石私下交谈时,龙云把自己修建滇缅铁路的想法向蒋介石和盘托出,蒋介石听后大为振奋,连声说:“好得很,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