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
8203600000014

第14章 苦难野人山(7)

一些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的回忆文章中说,杜聿明和孙立人都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杜聿明每遇危急关头,都优柔寡断,下不了死心;而孙立人总是当机立断,壮士断腕,快刀斩乱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两人的最大差别。

在曼德勒,113团被派出去,远征军指挥部打算牺牲这个团,以换取英国人的欢心,但是孙立人坚定地找到113团,要死就死在一起,结果,113团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取得仁安羌大捷。

在温早,112团被日军围困,而且,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沿着公路穿梭,将112团和114团分割,准备各个击破。但是孙立人带着114团,硬是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个口子,救出了112团。

在拉马峡谷,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沿着峡谷行走一天一夜,如果突遭大雨,全师会遭毁灭。

在清德温江,如果孙立人稍微犹豫片刻,则会被日军咬住,被暴雨阻隔,那么,新38师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

………

这一路,真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断后部队与日军先头部队激战正酣的那天下午,孙立人带着主力部队来到了一处山口,这处山口通往一个叫作唐海的地方,而穿过唐海,则可以到达普拉村。

七天后,新38师到达了普拉村,而断后部队和工兵营、辎重营也赶到了普拉村,和新38师主力会合。

但是,在从山口到普拉村的这七天里,日军实在不好过。

在山口,孙立人下达了这样六道命令:

1.从唐海,经普拉村,向印度的英帕尔前进。

2.唐海以北无给养,各连队应在唐海以南充分带足给养,并买两头黄牛,带上行走,以作蛋白质食用。

3.沿途不易雇请脚力,各部队应设法多雇脚力。

4.各部队设法多请向导,以免迷路。

5.每到达宿营点,师特务连、团特务排一定要严密警戒,遇到擅取民众财物者,就地枪决。

6.唐海以西地区,霍乱、痢疾、伤寒流行,饮食要特别注意,饮水必须煮沸。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据老兵回忆,为了严禁战士喝生水,孙立人特别强调,遇到喝生水的人,立即枪毙。

喝口生水,为什么会处罚这样严厉?

孙立人在他所著的《统驭学》中,对这一点有详细的描述:“记得在以前,军中流行两大疾病,就是‘痢’与‘疟’。我于是绝对禁止士兵喝生水、吃生食品,结果痢症不生。又限定官兵每周吃奎宁丸二粒,借以预防疟疾,结果疟疾很少,作战很久,战斗力始终保持。至于别的队伍呢,病得很多,死得也不少。疲癃残疾,狼狈万状,一旦开拔,宛如医院搬家,抬的,拄着杖走的,前前后后,伤病满路,占了全营一大半。本来山岚之地,疾病瘴疠甚多,战死的少病死的多。其实预防之法,道理很浅,人人都知,可惜不肯切实去做,即使倡导在先,也不肯切实检查,行而不力。这些事,专在乎做得踏实,才能生效。要想做得踏实,唯在带兵官注意检查,持之以恒而已。还有我们在缅甸初期作战,西撤印度的时候,那是要越过原始森林,而且热带的疾病很厉害,我严令部下,不许喝生水,如有喝生水的,见了即予枪毙。因为那时后有追兵,又没有医药、担架,如果病了,既不能抬着走,就只有丢落下等候死亡,我因为不忍看到弟兄疾病死,反而干脆,因此才定下严厉的规则。结果,一路上只死去一人,他即是偷着喝生水发病而死的。”

新38师军医处长薛庆煜说,这个因为喝生水而死亡的人,是一名炊事兵。他深深感激,新38师因为有一个懂得科学,又懂得医学常识,高度重视防疫工作的师长,新38师才能顺利通过那样危险的地带。

5月27日,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来到了普拉村,普拉村在印度边境城市英帕尔的东南方向,距离英帕尔只有40里。

当天下午,在清德温江阻击日军的断后部队和工兵营、辎重营赶上来了,与新38师主力胜利会师。

孙立人发报联系113团,依然没有回音。

113团已经与师部失去联系20天了。这20天里,他们是怎么度过的?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与55师团和18师团独立作战,掩护第5军撤退,这绝对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会不会已经遭遇不测?

新38师留在普拉村,一边休整,一边等待113团。

突围,突围

杜聿明带着八万远征军向北撤退,而唯有孙立人的新38师向西撤离。杜聿明要进入缅北野人山,然后穿过野人山回到中国;孙立人要带着新38师在日军包围圈的缝隙中突围,保存实力,去往印度。新38师是一支孤军,孤军奋战,没有援兵。

113团是孤军中的孤军,更是没有一兵一卒可以救援。

新38师主力刚刚来到温早的时候,因为放心不下在第5军后面孤军奋战的113团,孙立人派副师长齐学启奔赴卡萨,让其想办法找到113团,见机行事。

此时的113团,经过了仁安羌大捷,仅剩900人,而900人中,还有300名伤兵。当第5军坐着汽车向北撤退时,他们留在卡萨阻击日军。即使阻击成功了,他们向后撤退,也要依靠自己的双腿。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副师长齐学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齐学启,是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才生,孙立人的得力助手。是齐学启和孙立人一起,把一群没有战斗力的新兵缉私总队人员,训练成了战斗力极强的新38师。

如果齐学启能够和孙立人一起参加第二次缅甸战役,他的名字也一定能够彪炳史册。

113团在哪里?

113团自离开新38师主力后,就连遭险境。

113团特务连连长蒋元清楚地记得,5月7日,也就是孙立人带着新38师主力赶到安全地带普拉村的前20天,113团接受杜聿明派遣,前往卡萨阻击,为整个第5军的撤退断后。

卡萨,在伊洛瓦底江西岸。

113团来到卡萨的时候,局势已经非常混乱,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熊熊燃烧,浓烟直冲霄汉,日军的飞机和大炮已经将卡萨炸成了一片废墟。团长刘放吾派出搜索连,但是没有发现敌情。

趁着日军尚未攻到这里,战士们立即构筑工事,准备阻击。这里肯定会有一场大仗要打,因为卡萨是日军追赶第5军的必经之路。

5月8日上午,杜聿明乘坐装甲车来到卡萨,瞭望伊洛瓦底江对岸日军的情况,对113团构筑的工事很满意,然后就又乘着装甲车离开了。

5月9日下午2时,113团派出的搜索警戒部队——第2营5连,在伊洛瓦底江东岸与日军的先遣部队发生激战,然后撤回到西岸。

一场大战来临了。

蒋元眼中的这场大战,是进入缅甸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李文才也对这场战斗记忆犹新。

5月9日下午5时,日军开始了进攻。

狡猾的日军先遣部队没有隔江进攻,而是从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渡河,然后,沿着河流向113团的阵地发起攻击。113团依靠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打退了日军一次次进攻。

在缅甸,午后5时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而5月份又进入了缅甸一年最热的季节,所以,进攻的一方和防守的一方,都很不好受。防守的一方站在战壕里,战壕像一个不透风的蒸笼,热气蒸腾,浑身的汗水向下流淌;进攻的一方端着步枪,背着20斤的装备行李,同样挥汗如雨。

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被打退后,李文才接下来就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大约两小时后,攻击的日军略作调整,阵地前出现了上百名日军,他们光着身体,挺着刺刀,迈着整齐的步伐一步步走上来,一个个的脸上都带着视死如归的神情。

日军指挥官在仿效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当年,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交战,吴军阵地久攻不下,阴谋家勾践就派遣士兵排队走到吴军阵前,一个个自杀了。正在吴军惊愕不已时,越军突然发起进攻,吴军一败涂地。

可是,那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越军可以到吴军的阵地前沿再自杀,现在是枪炮时代,如果谁还仿效当年的越军,谁就是二球。

日军挺着刺刀,一步步地走近了,距离李文才只有三四十米远了。

李文才听到身边的排长说:“打,往狗日的球上打!”

排长手中的枪响了。走在最前面的,手举指挥刀的日军指挥官,他裆下那个吊儿郎当的玩意儿,突然礼花飞溅,他怪叫一声,就倒了下去。

战士们手中的枪也响了,身边的机枪也响了,那些光尻子的日军像拔光毛的猪一样,倒下了一排。

日军为什么会脱光衣服冲锋?可能天气炎热,让人极度烦躁;也可能日军已经没有子弹了;还可能是上级命令限时攻占阵地。

李文才正打得酣畅淋漓,突然听到背后传来震天动地的爆炸声。

日军大部队乘着木筏和汽艇,从正面开始强渡伊洛瓦底江了。

日军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113团拼死阻击,死战不退。阵地前血流成河,血流汇成小溪,流进江水,让伊洛瓦底江也变成了红色。

日军曾有一度占领了滩头阵地,构筑工事,和113团对射,后面的日军划着木筏和汽艇,源源不断地向岸边拥来,形势极为紧急。

第2营的200多名战士,跃出战壕,嘶声呐喊着,端着刺刀,硬是将已经上岸的日军又压回到江水里。

从下午5时到午夜12时,113团团长刘放吾带着全团900人,其中包括300名伤兵,抗击了至少十倍的日军进攻。

午夜一过,战场上突然静寂了。

静寂不是好兆头,静寂表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午夜时分,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来到了。

伊洛瓦底江上游漂来很多树枝和竹枝,刘放吾判断日军大部队一定在上游集结,制造竹筏木船,准备渡河。如果日军渡过河来,沿着河岸进攻,113团的工事优势就无法发挥了。

怎么办?

此时,第5军已经后撤两天,估计早就走远,齐学启和刘放吾商量后,决定113团也后撤,避免与大队日军决战。

113团伤亡惨重,齐学启先带着重伤员撤离,刘放吾留在阵地监视日军。

齐学启带着伤兵一步步走向北面,此后,他再也没有走回来。

刘放吾在凌晨2时,也带着部队悄然撤离,为了迷惑日军,他们故意在工事前点起篝火,遍插旗帜。日军始终不知道113团已经撤离。

就在这天晚上,日军因为正面强渡无法突破113团的阵地,便分作两队,分别从上游和下游渡江,然后合围113团。

上游渡江的日军将砍断的毛竹和树枝扔进水中,顺流漂下,结果被113团发现,察觉了日军的企图。要不然,113团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齐学启带着重伤员走至离伊洛瓦底江很远了,估计摆脱了日军的包围,便与在温早的孙立人取得联系,孙立人立即命令一个名叫叶遇春的副官开车前去迎接齐学启。

叶遇春来到约好的地点,等待了四小时,还是没有等到副师长齐学启,只好又返回温早,向孙立人复命。

齐学启去了哪里?孙立人忧心如焚。

孙立人不知道齐学启去了哪里,刘放吾也不知道齐学启去了哪里。

得知齐学启的下落,已经到了一年后。那时候,孙立人和刘放吾都在印度蓝姆伽枕戈待旦,厉兵秣马,新一军正在炼狱中浴火重生。

孤军113团,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地形不熟,语言不通,四面强敌,危机重重,要在倾向于日本的缅甸境内,生存突围,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日军放言:专找中国军队。意思是说,只打中国军队,不打英国军队。

这样,缅甸本地人、印度难民都不会给113团提供帮助,113团变得非常孤立。

刘放吾也放言:要翻越野人山回中国。

这样,日军调遣重兵,在北面设伏,拦截113团。

而113团却是向西疾进。

113团这一路上经过了多少波折,经历了多少险境,已经无法统计。

李文才说:“有一次,我们藏在小树林里,日军的坦克部队从树林边开过去,轰隆隆的声音震得地面都在颤抖,如果那时候日军有一个坦克兵走出坦克,走进树林,就会发现我们。还有一次,我们藏在村庄里,日军向村庄里打了几炮,看到没有动静,就离开了。如果当时日军派出小部队搜索,也会发现我们。”

这一路上,吃饭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没有给养补充,战士们饿得头昏眼花,后来,开始吃树皮了,地面上的各种昆虫,也成了战士们的食物。李文才说:“蜘蛛、蜈蚣、蚂蟥、蚂蚁,这些东西都吃过。”

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与别的部队断绝了所有联系,不知道第5军在哪里,不知道新38师在哪里。他们该撤向哪里?哪里才是安全的?

5月28日,新38师主力来到普拉村的第二天,孙立人突然接到了报务员送来的电报,113团联系上了。

孙立人兴奋异常。

113团询问孙立人,第5军现在在哪里。

孙立人立即感觉到,113团询问第5军的去向,一定是想从第5军那里得到补充。因为第5军家大业大,物资比新38师多,更容易得到补充。然而,第5军一直向北走,要走进缅北野人山。北边虽然没有日军,但是,那里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比日军更为凶残。日军在东西南都布有重兵,而在北面没有派一兵一卒,道理很简单,摆明了要把中国远征军赶进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里,让严酷的大自然吞噬这八万中国的精锐部队。

孙立人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杜聿明带着远征军主力部队一直向北和向东行走,中途因为遭敌伏击等各种原因,远征军主力分成了五路,此五路都或多或少地走过野人山。自从中国远征军走入野人山后,日军停止了追击,静静地等候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吞噬中国远征军。结果,五路远征军回到中国的,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有数字说四万人仅有八千人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