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血压高一点没有什么关系,收缩压可以高一点儿,舒张压正常就行。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因为舒张压不高,常常不敢再使用降压药物,怕舒张压过低。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担心,还应该继续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将收缩压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以期达到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误区二:老年人血压高是正常现象。
有一些患者,由于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往往没有迫切的治疗愿望,而且由于老年人群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状况,此时采取降压治疗时血压过低或者由于药物本身的作用,反而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从而不愿配合药物治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些患者应该积极地了解高血压病的危害,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降低血压,这样就会避免血压大幅波动所造成的不适。
误区三:血压高时要求迅速把血压降到正常水平。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病人,血压不宜降得过低,否则会影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当病情相对稳定后,可以逐步地使血压降到理想水平。
误区四:大于140/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那我把血压降到它以下就行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只有一个,控制目标却有三六九等之分,血压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合适?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那么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到底降到什么水平才合适呢?病人的情况不同,降压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老年高血压病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血压也应该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血压要降到130/85毫米汞柱以下;对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应降到“正常”(130/85毫米汞柱)或“理想”(120/8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伴有肾脏损害的高血压病人(24小时尿蛋白大于1克),血压要降到130/85毫米汞柱以下,最好降到120/75毫米汞柱以下。
误区五:降压药一早吃,不能晚上吃。
如果患者的血压在中午处于高峰水平,那么患者服药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或上午;如果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在夜间处于高峰水平,那么患者服药时间可以选择在晚上。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