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09

第9章 和白宫称兄道弟

2007年11月4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可能当时的天空还飘着几朵白云。还在和希拉里等人竞争党内提名的奥巴马来到了加州北部一个叫山景地(Mountain View)的小镇,这个小镇即是谷歌总部的所在地。是的,奥巴马来谷歌演讲了。

在这之前,同为总统候选人的希拉里来这里演讲过,麦凯恩也在这里演讲过。除了这三位主角,其他几个已经被公众忘记了名字的候选人也都在竞选期间来谷歌演讲过。美国总统候选人在选举期间跟“白云大妈”一样到处演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这么多大腕级的候选人都去一个地方演讲,里面肯定有乾坤。

这一系列演讲都是“谷歌搭台,总统候选人唱戏”。谷歌之所以搭这么一个台,一来可以跟候选人拉拢关系,无论以后哪位上台,都好有个照应;其次谷歌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除了这些演讲以外,2008年里几场主要的总统候选人辩论,谷歌都在Youtube(Youtube也是谷歌的公司)上进行了直播,抢来了大量的电视观众,出尽风头。

而对总统候选人而言,利用谷歌这个平台推广自己的执政理念,是求之不得的。试想,如果一个候选人去某个小镇发表一个演讲,这样的演讲在竞选期间几乎天天都在进行,但是电视往往不直播,影响力十分有限,而谷歌一有风吹草动,美国网民就开始聚众围观了,而且视频一直挂在Youtube上,走过路过,永远不会错过。所以如果要研究美国总统竞选历史的话,2008年大选中社交网站大放异彩,一定是重要的一章。这是题外话了。

于是,大家为各取所需,谷歌和总统候选人站在了一起。但这只是问题的第一层。再往深一层说,谷歌和即将诞生的白宫新主人都在处心积虑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谷歌目前最大的潜在威胁之一就是“网络中立”原则屡屡受到其他公司的挑战。所谓“网络中立”(Net Neutrality)是美国政府当前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一个基本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平等、自由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包括对网站的访问以及应用程序和软件的使用。这个原则让谷歌、Youtube、Twitter、雅虎、亚马逊、亿贝(eBay)等大型网站受益匪浅。因为所有宽带资源均可视为社会公共资源,类似于基础设施,好比高速公路网络。但是上述几家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流量,他们无须支付额外的使用费,却赚了大量的钱。这相当于高速公路上跑的大部分车辆都是这几家公司的,这让不少人有意见。

第一个就是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的美国电信公司,比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merican Telephone&Telegraph, AT&T),相当于是修路和做道路维护的。他们觉得自己修的路本来是为所有人服务的,现在满眼都是你们这几家公司的车在跑,这显然不合理,因此就提出修改“网络中立”原则,说白了,就是让谷歌等几家公司交一大笔额外的“养路费”。除了要谷歌交钱,他们还提出诸如宽带接入分级收费等措施。其次,一些小网络公司也有意见,像谷歌等大公司有资金提高自己的硬件设备,提高网站的浏览速度,但是很多小公司却没有这个能力,自然竞争不过大公司。这就好比谷歌家的大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把一些小车都挤到了后面,想超过去都找不到缝。

谷歌和其他几家互联网公司自然是极力维护“网络中立”。跟他们站在一个阵营的就是奥巴马。虽说奥巴马支持“网络中立”更多的是出于其社会利益的考虑,因为一旦宽带接入分级,有钱人可能占据更多的资源,这不利于社会公平,也不利于提高美国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和竞争能力。尽管各打各的算盘,但是谷歌还是和奥巴马站到了一起。加之加州本来就是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的老巢,所以奥巴马在谷歌一出现,台下的粉丝就开始尖叫了,奥巴马一行倍儿有面子。更微妙的是,2007年11月奥巴马去谷歌演讲的时候,主持演讲的正是本书开头提到的谷歌责法律事务的高级副总裁大卫·德拉蒙德。

麦凯恩的立场正好和奥巴马相反,他站在电信巨头的一边,不支持这个“网络中立”。于是麦凯恩在谷歌演讲的时候,台下的喝彩声少了很多,谷歌听讲的员工打哈欠的打哈欠,打毛衣的打毛衣。后来麦凯恩没有选上总统,继续当他的国会议员,还是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修改“网络中立”。

看到这里,问题就浮出水面了。谷歌作为一个网络新贵,如果要和AT&T这样膀大腰圆的百年老店相抗衡,他必须在政治上寻求靠山,并支持自己在白宫和国会的代言人;而奥巴马,明白华尔街的大财团对自己没什么好感,便开始打起了互联网的主意——如果占据了互联网的高地,自己不但可以笼络美国普通民众,还能在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美国的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不得不依靠谷歌这样的小兄弟。

于是奥巴马和谷歌走到了一起,谷歌因此也向统领世界信息领域的这个终极目标又靠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