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04

第4章 谷歌在中国

美国这个大财主在全世界做了多年的买卖,早已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比如耐克的鞋子,美国卖得很好,于是耐克的老板就想,我应该把鞋子卖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因为他觉得只要美国人喜欢的东西,全世界人民没有理由不喜欢。没错,事实证明中国人确实也喜欢耐克,不仅仅是喜欢,简直是爱得死去活来。即便价格比美国还贵,还是有人络绎不绝地拿着半个月的工资去买一双耐克的鞋子。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商业模式,在不同的市场同样有效。从耐克的鞋子到肯德基的炸鸡腿,再到好莱坞的大片,无一不是如此。

而互联网就不同了,互联网产品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在传统的生意买卖中,国外的产品要先运到中国市场,中国的消费者才能买到,然后才能拿回家去使用,这个过程里面有着烦琐的流通环节,包括生产、运输、准入、法律、外汇、关税等内容。而互联网却省去了所有这些环节,因此像谷歌这样的企业,无须在中国开设任何办事机构,中国人就可以和美国人一样同步使用谷歌的产品和服务。

这生意看似再简单不过了,不过美国人习以为常的做法却失效了。无论是雅虎、谷歌,还是eBay、亚马逊,再到现在的Facebook和Youtube,这些在美国本土无限风光的企业在中国没有一个不碰一鼻子灰的。几年下来,有些依旧在惨淡经营,有些干脆打包出售或者关门大吉。感觉就像一个打拳击的碰到一个打太极的,不知如何出招。这几年美国人一直像怨妇一样在苦苦思索,想知道答案,但是始终没有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只好对着13亿人口的市场仰天长叹。

就拿谷歌来说,谷歌成立于1996年,1999年开始迅速壮大,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05年开设中国办事处。当年,财大气粗的谷歌不惜戴着挖人墙脚的帽子从微软请来李开复,出任谷歌中国区总裁。谷歌这样做无疑是反复衡量过李开复先生的背景:台湾出生,华人,自然懂得中国文化;在美国接受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这两顶帽子摆在那儿,能压死一个排的美国人);同时又长期在苹果、微软等公司工作,担任过领导职务。李开复兼具中西方背景,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经验,几乎无可挑剔,在很多美国大公司看来,这样的人物万里挑一,是领导其中国业务的最佳人选。

在谷歌中国办事处开张和李开复走马上任之前,谷歌已于2000年推出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搜索功能,但是没有花大力气去经营。直到2005年,谷歌才决定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准备专心经营中国市场。当年谷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约为30%。4年后,也就是2009年,李开复离开了谷歌,市场数据显示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依旧在30%左右徘徊,死对头百度却依然高高在上。李开复离职的真实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多重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这4年里,谷歌没有多大起色。

不是李开复先生不努力,也不是谷歌不懂中国市场。谷歌中国的员工很多都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是过五关、斩六将,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的变态面试题才进去的,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们的能力。而且这些年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谷歌中国的一些变化,比如做了大量的本地化工作,让搜索引擎等产品更适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而且还开发了一些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并和中国的企业合作,等等。

但是市场的数据还是摆在那儿,冷漠地告诉我们谷歌做得不够好。不仅如此,谷歌中国公司自成立以来,还先后涉嫌违反竞争协议(李开复事件)、非法运营、抄袭搜狐拼音输入法、谷歌中文侵犯他人商标、版权、涉黄等各种问题,可以说负面新闻一直没有断过。实际上,中国用户对谷歌的支持有时候更是出于对一个年轻企业及其自由创新企业文化的尊重和爱护,甚至还带有一点点人道主义的同情。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事件的长久积累,才促使谷歌美国高层重新考虑中国战略,发布可能退出中国的声明。因为我有着最好的技术,用了最好的人,而且投了大量的钱,没有理由做不好啊,但是市场却没有起色,那么我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和调整我的经营思路?就像奥巴马在总统竞选时喊的口号: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变革)。如果规则是好的,那么就严格按规则去做;但如果是规则出了问题,那么就要去改变规则——这是老美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