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82

第82章 后记避免工作中的文化短板

促使我真正思考文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命题,源自我在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经历。

大约十年前,我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被借调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参与筹办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并主持其日常工作。该中心属于决策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把市委、市政府工作中涉及的文化难题转化为学术课题,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约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集纳社会智慧,增加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其工作边界,是政府原有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职能分工所不及的范围领域,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交叉学科、边缘领域、新型产业。供职其间,朝思暮想,茶余饭后,都是文化,文化,还是文化,偶尔收养一条小狗,也名之曰"有文化"。实在是感觉到很多文化现象可疑,很多文化工作乖张,很多文化人士狰狞,追根溯源是很多文化观念因为历史的张力被严重扭曲,变形,吊诡。但是,从话语概念到思维逻辑,从工作机制到机构设置,全部都是既有的文化天下,如茧自缚。并且,工作期间必须遵守一条严格的纪律要求,那就是不得以个人名义发表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文章或出版与工作内容相关的著述。对于读书治学,这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少些浮躁,多些沉潜。于是,我就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诸多疑惑,转换为一种学术追问、反省、思虑,时日长久,如蛹伸舌,一点一点地把丝茧的天际舔破,透出熹微的春光来。

这温暖的光感,蛊惑着我开始怀疑并最终颠覆了所有词典和教科书关于文化的概念。我所理解的文化,是人性的有效传递,是目中有人,时时处处想到人,为了人,在服务别人、成就别人中完善自己。这种文化,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城市建设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民生。这种文化民生,与学历职称不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很多教授、博士不一定有文化;相反,很多不识字的老师傅、老妈妈们不一定没有文化。因为判断文化的标准,是生活的精度、生命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是知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懂得为人处世所应该把捏的分寸尺度。

有了这种文化民生,工作中就可以达到效益百分百,生活里就可能充满会心的微笑。没有这种文化民生,工作中就会出现文化短板,总是让人觉得差那么一口气,生活里永远让人寡淡,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是差强人意。这种文化民生,就是一种城市文化软实力,决定着城市的功能品质,制约着市民的生活质量。

随后,我参与上海汽车文化节的主题策划和项目设计,参与闵行文化公园规划调整和项目论证,在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更深化了自己对于文化民生概念的修订补充。

从借调到调动,前后共计五个年头,经历着“十五”、“十一五”文化规划制定实施,经手着诸如莫干山路50号(M5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死论证。当我离开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后,我有幸应邀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南昌大学、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云翔寺等多种机构演讲交流文化民生观念,得以进一步在学术上拓展视野,充实完善。

承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之雅意,邀约结集出版。我深知,这些文字感性有余,逻辑理性相对薄弱,偏重案例,可能阅读起来比较便当;但在文化民生的理论研究上,还有很大的学术空间有待挖掘。并且,这些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较大,个别内容在篇目之间或有交叉。不揣浅陋,结集成册,希望该书正式出版,能够引起更多的学术同好之关注,抛砖引玉,让我们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里,矫正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文化概念,让文化民生多说人话,多做实事,多做与人为善的好事体。

衷心感谢责任编辑刘冬雪君,其认真细致的工作,帮助我校订了书稿中的差错和不足。此书是我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度合作,前有《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虽然编辑前后有更替,但他们专业负责的作风是一贯的。

衷心感谢我在安徽淮南,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嘉定、闵行工作单位的同仁们。我们共同的文化实践探索,切磋研讨,帮助并促进我在学术上不断精进完善。

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家人,文化是我一路走来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修行。你们的关爱呵护和期待,是我致力学术最初的动力源泉;你们的安康幸福和笑容,连同天下父母兄弟姐妹和亲人们的安康幸福和笑容,是我有关文化民生学术追求最终的愿景目标!

朱鸿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