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金字招牌,也是中华民族的金字招牌。
上海市闵行区本土留存至今的匾额很少,但是,落户闵行的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收藏汇集了近两千方匾额,这是闵行这片土地的深厚情缘,更是闵行文化的无上荣光。
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匾额最初是中国古代建筑物之命名牌号,举凡宫殿、祠堂、宅第、厅堂、楼阁、书斋,等等,其尊贵显要者都有匾额悬挂,有如建筑之画龙点睛。《说文解字》中“匾”通“扁”:“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后来,逐渐衍生为旌表贺颂、宗族堂号、商铺招牌,拥有恩赐、嘉奖、表彰、礼仪、祝贺、命名等多种用途,被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以及民间社会广泛使用。匾额形制端庄,书法遒劲,文采斐然,工艺精湛,仪式隆重,通常都悬挂在显要位置,是真正的金字招牌,象征着崇高的荣誉,寄托着宗族的信仰,包含着美好的意愿,表达着人生价值追求和精神文化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载体。所以,匾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美学工艺信息。
匾额历史悠久,先秦滥觞,唐宋发展,明清时期繁荣昌盛,民国余绪依存,历经数千年传承沿革,发扬光大,大约到20世纪50年代被逐渐遗弃。最近二三十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和社会机构开始收集珍藏,关注并研究匾额。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所收藏的匾额,在数量上未必是全国最多,但是,其品质品相、其文献价值、其信息解读,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其收藏过程中,先后得到龚书楷、柴泽民、汪道涵、鱼得乐、仓田宽之、阮仪三等高人指点和激励。特别是汪道涵先生,生前曾亲自推荐并促成民间收藏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合作,联合成立复旦大学匾额研究中心,组织力量开展对这些匾额的解读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现在基本全部破释出该馆所有匾额的额面文意、题写者身份、制作材料工艺,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信息。这样,零落的匾额就有了系统的梳理,孤残的山峰就有了历史的脉络。
承蒙柴泽民先生任职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之雅,翰林匾额博物馆得以结缘美国犹他州家谱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图书馆,将所藏宗族堂号匾额与海内外华人家族谱牒研究结合起来,寻找这些金字招牌里涌动着的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流传有序的人文信息码。目前,该馆正在筹备搭建中华宗族堂号信息咨询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百家姓中主要姓氏的宗族堂号、历史迁徙、郡望荣誉、杰出人物、血缘特征等信息。
宗族堂号是一种历史记忆,是家族门户的美誉符号,凝聚着家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蕴含着弘扬祖德、敦宗睦族、激励后鲲的美好意愿。数千年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结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就是家国,家国一体,忠臣多来自孝子之家,爱国从爱家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道德伦理为规范,以节庆祭祀、慎终追远为仪式,家族宗祠关爱弱者,呵护生灵,倡导价值认同,提供人生皈依,发挥着社会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作用,维护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传承。
宗族堂号匾额是一种有待发掘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法制社会背景、汉语姓氏文化、雕刻贴金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共同造就了宗族堂号匾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宗法制社会的终结,宗族祠堂在中国大陆走进历史,新的堂号不再产生,旧有的堂号仍然留存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改革进一步扩大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宗族堂号也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剥离封建宗族主义色彩,弘扬中华民族敬宗敬祖、爱国爱家、尚德尚善的精神文化传统,是发掘研究宗族堂号匾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收藏散落的宗族堂号,收藏曾经沦落的美轮美奂的匾额,就是善存中国人的金字招牌,珍爱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一种文化识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