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60

第60章 东北森林状态报告(2)

苇河林业局森林铁路小火车司机张洪友,是张义的长子。按计件工资制,每趟车每人运输120立方米木材是计划内指标,计划外超出部分按司机、副司机和司炉每立方米8、7、6角计算。这样,他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2002年4至10月森铁职工放假,每月工资扣除各项基金后,发到手只有120元左右。11月开始生产,春节前拿到11、12月两个月工资。春节后估计还能干两个月,然后小火车道就要被扒掉,彻底转业。他的两个已经结婚成家的儿子也都是小火车司机,2002年夏季,父子仨利用自己会烧火车锅炉的专长,都到私人砖窑上打工烧窑。不料窑场出现工伤事故,正在处理之中,始终没有发工钱。而林业工人家属普遍没有工作,他们的工资要各自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秋天收藏白菜的时节,张师傅的老伴腌制了一大缸酸菜,够老俩口吃到来年夏天。平时只有孙子、孙女来了,才炒个鸡蛋,买上一回肉什么的。炕头上一台21寸彩色电视机,因为没有交纳每年140元的有线电视收视费而被切断了天线,只能收看模模糊糊的省台和中央台一套节目。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三十年时间,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过长期战争动乱后的一个和平安宁时期。“人多力量大干劲高”,“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基于兵法社会的战争经验,时刻准备迎接战争的舆论导向,使得中国人口急遽增长。尤其是东北林区,开发较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业职工相对工资收入高,国有企业福利制度,丈夫一人工作,养活全家,妇女基本上不参加社会劳动,专以家务生儿育女为业。诸如1959—1961年间发生在关内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1966—1976年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对于人口增长的巨大冲击,在东北林区几乎没有产生什么负面影响,相反是因此而接受了大批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所以,50年代初来东北的打工仔们,每一对青年男女都生养10个左右的儿女,到第三代就繁衍出至少30—40人。并且,所有这些人口基本上全部都在本林区生存、就业,再繁衍。

这种在东北林区急速繁衍的人口,没有遭遇期待中的战争奇迹,也没有创造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人间奇迹,却带来森林资源和环境生态意想不到的奇迹般的毁坏。这与两个世纪前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被开发的情况极其相似。

据美籍学者何炳棣所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一书观点,明清两朝初中期的社会安定都带来人口的急速增长。明初(14世纪后期)中国人口约6500万,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增长为1.5亿。清康熙十二年(1673)收复台湾后,开始进入一个“真正和平、政府节约、经济繁荣的新时代”,即所谓“康乾盛世”,到18世纪末中国人口就超过3亿;到19世纪中叶达到4.5亿。“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持续到太平天国时期。”而原产于美洲,适宜于丘陵山冈生长的农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16世纪传入中国,为大规模的山地移民提供了生存果腹的最好良种。“以秦岭为主的广大山区,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为止,除了少数几个有历史地位或战略意义的市镇开发较早外,依然人烟稀少,大多为原始森林所覆盖。”从16至19世纪,玉米、甘薯种植对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带来遍布全国的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大批移民蜂拥进入南部中国的浙西、皖南、云南、广西、贵州山地;属于长江支流汉水流域的甘肃南端、陕西、鄂西高原北部和豫西南地区。但是,与移民开发相伴而来的是大面积森林植被遭破坏毁灭,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湖南、江西、陕西等地的森林被毁,就是云南边远地区,“最南部的开化、广南和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闻名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如果森林仅仅是成片的树林,那砍尽倒也罢了。问题是森林消亡,水土流失,生态恶化,那些急速膨胀的人口因为生计之虞,就将引起社会动荡。何炳棣先生书中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正是由于整个汉水流域水土流失,农业报酬急剧递减,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1796—1804)白莲教叛乱的中心。大约相距半个世纪后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由广西山区那些烧炭种山的农民组成其最初的主力军,也就与这些地区的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急速破坏不无关系了。

因此,我们不能不警惕,如今的东北林业与煤炭、钢铁、石油等国有企业运行状态不佳,职工生活堪忧,如果基层政权腐败或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则可能出现社会不安定局面。

三、 科学的有效性在哪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东北森林砍伐史,就是科学现代化取缔经验传统,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战胜地域民俗文化的过程。

东北林区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和长白山脉组成。清政府为保护“龙兴之地”,曾长期实施禁伐森林、禁止采矿、渔猎和农牧的“四禁”政策,千百年来的原始森林得到持续保护。

20世纪初,俄国政府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西起胪滨(今满洲里),经龙江(今齐齐哈尔)、滨江(今哈尔滨),东至绥芬河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修筑权,并攫取总共2800余公里铁路沿线两侧25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伐权。这些被称之为“老毛子”的俄国侵略者们,经过二十余年的砍伐,沿着这条穿越整个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带,就形成一道空间走廊。

1905年日本通过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开始掠夺森林资源。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的十四年间,共修建26条森林铁路,大肆掠夺森林资源。这些被称之为“小鼻子”的侵略者们,砍树的方式是“拔大毛”,净挑成年红松等好树砍。为了省事,他们允许汉奸木帮把头和帮工们站着拉大锯,树根留有胸口那么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当年以这种砍伐方式遗留下来的树桩,都是两三个人合抱那么粗的根径里,没有完全腐烂了的松明子像不屈的黝黑魂灵,矗立在冰天雪地里,令人揪心发指。据估计,日本侵略者这个时期所掠夺的中国东北红松良材,至少1亿立方米,破坏森林面积约600万公顷。其未用完部分,至今还储藏浸泡在其近海海湾里。

《苇河林业局志》记载:“苇河林区自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开始采伐,经历帝俄、日寇达45年的掠夺破坏,使号称‘林海’的大片红松原始森林变成了荒山秃岭及残破林相,致使林木总蓄积量减少60%。”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林区仍然是我国第一大林区,森林资源收归国有,黑、吉、辽三省总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8%,但森林总面积则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4.8%;森林蓄积量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45.8%。林区生产实行国有化管理,先后兴建林场(所)1500多个,仅1949—1979年的三十年间,生产木材6亿多立方米,占国家计划内木材总产量的50%左右。这6亿立方米木材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人形象地说,如果用大火车装载,节节排列,那么可以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到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近三个来回;如果这些木材堆放在一个工地上,可以架起两座从地球通往火星的桥。

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各级林业机构把木材生产当成政治任务,“重采轻育”、“大木头挂帅”,尤其是长期采用皆伐式采伐方式、半自动化油锯采伐工具和现代化J50履带式集材机器,以及四季采伐,造成森林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毁灭性损伤。截至1980年底,东北森林总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下降为29.1%,森林蓄积量占全国总蓄积量降至33.5%。二十余年过后的今天,东北林区的森林总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尚无确切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是继续下降了,并终于出现森林资源危机与林区经济危困的“两危”状况。

2003年初,我们来到松花江北岸通河县凤山镇,山下山上,采访袁凤海、袁大军父子两代伐木工人。

70岁的袁凤海,曾经是中国第一代油锯手、全国油锯鉴定委员会委员,退休后在镇上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铺。他原籍山东成武,1952年经同乡介绍来到黑龙江省通河县,先学捕鱼,后学伐木。他在小兴安岭南坡砍了十年树木,最初使用的是日本人留下的大肚子锯。选定树木后,先根据树干树枝的长相和当时风向,认定树木可能倾倒的方向,用斧头砍出约1/3的豁口,然后两个人各执大肚子锯两端来回拉动,锯约1/3,喊山:“顺山倒了嗨——”,或“排山倒了嗨——”,或“迎山倒了嗨——”,哗啦啦,噼里啪啦,惊心动魄。

不久,采用弯把锯,单人操作,轻便灵活多了,效率也提高很多。一个身体强壮者,一天可以放倒20棵左右胸径50厘米的树。

1964年初,组织上安排他到通河林业局学习油锯技术。三个月后,获得《哈尔滨林业管理局机动机械驾驶(操作)证》,编号第004号。从此他成了中国第一代油锯手。使用这种半自动化的现代化采伐工具,一个油锯手一天至少可以放倒100棵胸径50厘米的树。而在东北林区,这样一棵树至少需要生长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