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53

第53章 淮南与淮南人(2)

国事兴,淮河治。随着淮河水患的逐渐被控制,淮河那恶劣的脾气也逐渐得到调整,淮南人能更多地感受到淮河母亲般宽厚仁慈的养育之恩。“江淮熟,天下足。”淮河两岸田地平展,土质肥沃,雨热基本同季,加之灌溉完备以免旱涝之害,平常年景都有丰收之获。淮河水是那样蹂躏着淮南人,又是那样哺育着淮南人。《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淮南人的血脉中就澎湃着淮河的声音。

水常动不居,随物赋形,是智慧的象征。淮南人强悍标致,义气尚武,但很少鲁钝呆滞,死板迂腐,而是灵活敏捷,能谋善断。虽没有潇湘之清慧、江南之文秀,也不像中原之平坦质实、燕赵之悲壮慷慨。然而,遗憾的是积年的兵隳水患,却使淮南人血性中的灵活智慧流落为浪荡不羁、挥霍不俭的习气。

光绪年刻本《凤台县志》称:“民性不恋土,无业者辄流散四出,谓之趁荒,或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

相习成性,演为风气,则是不仅灾荒之年这样,平常年岁也是如此。《皇清奏议》中就述及:“凤颍民风乐于转徙,在丰秽之年,秋收事毕,二麦已种,即挈眷外出,至春熟方归;歉岁尤不能无。”

这种浪游闯荡的民俗,除了养成自我轻贱、淡漠法纪的习性外,留在骨子里的是挥霍不俭的性格。应当说淮南人有胆识,有计谋,敢闯敢为,敢作敢当。近代社会之初,李鸿章训练淮军,南镇江浙,北定中原,部将中“越是粗野,越是善战”《淮军志》。,渴求财利,豪夺巧取。这不足奇怪,问题是曾国藩指挥下的湘军攫取财富后,他们用这个钱在穷乡僻壤起屋买田,送子读书,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新风,令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地方。而淮上子弟同样是拼着性命,昧着良心占有的财富都用到哪里去了呢?

20世纪80年代初,淮南开设香港街、澳门街、东城市场等小商品自由贸易市场。十几年经营,几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大有人在。80年代中后期,深圳、海南开发伊始,淮南人去闯南方并发了财的亦大有人在。其中有一个人,堪称是朋友的朋友,在香港街做服装生意十四年,攒下六十万元人民币。五年不到,四年多的工夫,就花费一空,妻子他去,八岁小女靠朋友接济上学,他自己进了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戒毒防治中心——安徽省首家同类机构。

如此挥霍私人财富,让人惋惜;而手段不同、性质相当的对集体财富的挥霍,则令人愤恨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淮南有多少产品开发领先,势头良好;有几多企业脱颖而出,发展有望。但一个个地都在挥霍性浪费中,或胎死腹中,或浪头几年。那种有魄力,有眼光,能自我摆脱淮南人恶劣习气的企业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太少太少了,多的是鼠目寸光、不可一世的土财主、肉混混。

生在淮南,长在淮南,聚到淮南,落到淮南,淮南人世世代代、日日夜夜地饮着淮河,食着淮河,近着淮河,亲着淮河,性情中怎能不深深地烙上淮河水的印记。只是斯水乃泛滥洪水,过境客水,浩瀚汪洋,未可久居,它孕育了淮南人的胸阔心雄,豪情血性,又浸湿着淮南人的风骨理想,腐蚀着淮南人的精神意志,使淮南人能创局面,难成大业。

呵,淮河水患可治理,淮南人的性情也能整治吗?

三、 道

人间事,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当属情理之中。难如磐石,也有刮垢磨光、斧琢雕刻的希望。

山形水迹,淮南人性情心理的文化属类,近之于道。

原始本土的淮南人,是淮夷。陈广忠在其《两淮文化》一书中考证,“淮”字当依《甲骨文编》中解释为形声加会意,是一只水鸟和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表示有众多水鸟在水面自由翱翔的意思。这正概括了淮河流域河道纵横、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水鸟云集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夷”,是带绳的利箭,用以射击飞禽走兽,射发出去后还可以收回箭和猎物。淮、夷二字,从原始字义上就非常形象地记述了当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英勇善战、精通射艺、自由放任的性格精神。

自由放任,是原始淮南人的性格基点,它从本质上说就类属于南方文化,而与北方中原文化的方正规矩大相异趣。夏、商、周三代发起对淮夷的征服战争,南北文化有了融会交流。但紧接着的春秋战国五百年间,淮南地区有四百五十年时间属于楚国领地,并且有十八年被选作楚都,成为楚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是南方楚文化构成了这一时期淮河地域文化的主体,也就是说淮南人的性格主要在楚文化的氛围背景中发育成长的。

南方楚文化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故乡。

楚地形胜,峰峦叠嶂,江河湖泽,云蒸霞蔚,天地人神,相亲相敬。在这块浪漫神奇、自由开放的楚文化故土生长出的道家思想,为中国历史文化开出别一种鲜艳的奇葩,也为淮南人性格注入了特殊的血脉。

在淮河支流涡河之滨,今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近年来考古发现这里就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的故乡。沿着涡河下行约百里,至今天的安徽省蒙城县,有史家论证这就是庄子曾经为吏的“蒙漆园”,司马迁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然,学术界对这两位圣贤者的故里确认可能还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诞生在淮河流域,其思想主要是对楚文化的发展、抽象和升华。

老子睿智深思,大才寡言。他任职周守藏室之史,对宇宙、社会、人生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立的见解,并为之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逻辑、概念和言语。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就离开了职位,远离尘俗社会。孔子有幸拜访过他,回去后对其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同上。人类创造的任何思想理论,都像房屋一样,一方面庇护了心灵,安顿了人生,另一方面又遮蔽了房屋外面的天地。这是个悖论,老子的思想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超越了这个悖论。所以,他的心灵世界开阔通脱,包罗万象,自由自在。庄子汪洋恣意,奋发蹈厉,人生世相中有很多东西在他的精神思想里不能全部化解,就分泌出了他思想理论的副产品: 愤恨牢骚和意气才情。仿佛是他也建造了一座房屋,很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但对比老子的房子,他多少还能自己意识到这房屋是个障碍。于是,他的脾气更大,有的时候几乎近于玩世不恭。

如果说老子思想是一种风样的人生,柔顺和畅,不着踪迹;那么,庄子思想是一种水样的人生,穿石夺路,浩瀚广博,却也难淘泥沙,挟持污垢。相形之下,孔子思想只能说是一种山样的人生,庄严难免残忍,严肃难免呆板,气象格局小得多了。

秦汉之际,淮河流域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活动中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随着西汉政权的建立,道家黄老思想进而影响甚众。王充《论衡·自然篇》释“黄老”说: 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恭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

汉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萧何、曹参、陈平、张良等贤相良将都奉行道家学说为治国之本,还有皇后、诸侯王也普遍研习黄老之学。百姓得到休息,战争创伤得到医治,社会稳定,国家繁荣。《资治通鉴》景帝后三年(前141)描述了“文景之治”的情景: 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相信司马光信笔不虚,这确实是非常诱人的情景。道家黄老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正在此间,作为淮南王刘安封地的淮南国,成了国内最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博雅好古,喜爱读书鼓琴的刘安,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八方贤才都慕其德而归其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八公”、“九师”之人。刘安组织这些贤者共同撰写了众多著述,其中《淮南子》一书是对汉初治政七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并提出治国安邦的理论纲领。近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称其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刘安好道术,他不仅坐而论道,而且亲自炼丹制药。传说一次聚宴中,误将石膏落入饮用豆汁中,却凝成豆腐,喜出望外。《汉乐府·淮南王篇》:

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银绠汲寒浆。

汲寒浆,饮少年,

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

我欲渡河河无梁,愿化黄鹄还故乡。

还故乡,入故里,徘徊故乡苦不已。

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物质上的富裕,走向思想文化的建设,刘安的英名将与《淮南子》并传千古。再进而滑入道术求仙,执迷不悟,那是近乎吸毒的,也可以说炼丹服药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堕落,是那个时代有钱人的吸毒法。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这是个偶然的失误带给刘安的荣誉,带给天下人的美味享受。

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四十三年,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被迫自杀。这应当是他的福分,正死得其所。因为他精神生命的辉煌时期已过,再活下去也只是堕落而已。相传,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这是黎民百姓称许他,不如说是鄙弃他。

东汉末年在巫术、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除去其具体的时代社会原因外,从精神思想上说是对道家思想的简约和歪曲。必须明白,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与后来的道教是两回事。尽管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自诩是道家思想的继承,但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并且将其人生观庸俗化为追求长生不死和即身成仙。这样,被道教改造了的道家思想就悄悄地进入了淮南人的性格心理。

宇宙观、社会观被消解后,剩下的是失去了终极关怀的人生观。求仙无望,回到自身,只有内心劝服自己,求得在现实中的适意而已。于是,无为就成了懒散的借口,操持修炼就变成了糊弄人的花架子。加之战争连年,水患频仍,更觉人生无常,只求即时适意。

历次战争,命如垒卵,朝夕难保,“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人间世》。深切的悲怨,能激发起强者愤愤作乱,甘为盗贼;困顿怯弱者无为懒散,麻木堕落。而一时强者,再时弱;一世强者,末世弱。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这是上善若水,淮河水则不然。平常时间,它慵慵倦倦,半死不活地瘫赖在河道里。一旦泛滥,则兴风作浪,势不可挡,淹没一切,毁灭一切。这种周期消长之势,让淮南人兴叹,让淮南人近道。

在峡石古寺厢房墙壁上有块碑刻,落款“郡人西淝张軏”的诗《题峡石古寺》:

石磴盘空入翠微,竹林疏处见禅扉。

云封松顶鹤归晚,草刺山蹊客到稀。

百尺老藤悬峭壁,千年古洞倚斜晖。

方袍尽日闲无事,檐下穿针补纳衣。

于世无功,亦不作祸害,当不失为独善之身。习佛要脱俗出家,道教却可以即俗同尘,与普通众生容易接近。

淮南人便这样与道结缘。

道在民,是懒;道在官,是混。

在蔡家岗、田家庵,或其他有比较道地的淮南人居住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斗“六周”(音名)的游戏。近似围棋,较围棋简单。划地为格,以为棋盘。随便拣些石块、土渣或啤酒瓶盖,都可以当作棋子。两人对弈,众人围观。失败者脱鞋置于头顶,继续游乐。再败,再加一只鞋;又败,又加一只鞋。几只鞋子加在头顶上,不能掉下来,那是绝对需要正襟危坐、心不旁骛、聚精会神地参加游戏的。马路边,厕所旁,阳光下,树荫里,不择场所地点,不论春夏秋冬,长盛不衰,乐此不疲。有的时候,双方较上劲来,可以饭不吃,水不喝,从朝到暮,从阳光下移局至路灯下,大有柴米油盐,乃至天下兴亡,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不顾之气概。

老派的淮南人斗“六周”,新鲜的淮南人玩扑克,打麻将了。因为战争不起,灾害减少,过不上日子的那是命,能过上中等生活的还要追求什么呢?最惬意的去处,自然是墙根下的“六周”场,小家庭里的麻将桌了。

没有梦幻,没有妄想,甘于落后贫穷,安于温饱平庸,淮南人的心灵深受了道的流毒。

淮南有丰富的资源,有充足的能源,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富足的农副产品。但几十年来淮南的发展是缓慢的,是不尽如人意的。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现在的淮南人大都来自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可是,淮南地域人文的同化力是非常强大的,住在淮河边,喝了几年淮河水,血管和毛孔里就有淮河在浪打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基本上没有在淮南形成现代移民城市的人文景观。《汉书·地理志》把风俗看作地理环境和社会教化的共同产物,“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运静亡常,视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刘安求仙,民近道;百姓懒散,官混饭。筹谋人的多,筹谋事的少;山头派别多,大公无私少;无过保冠多,造福一方少。民懒散无告,吏混饭自保,可以随喜,可以喝彩,一任他你方喝罢我登场,不问它刮过多少次风,下过几次透透的雨,张开过多少次花,结下几只甜甜的果。

跟风造势,失其本真,离实事求是远啦。

淮南要发展,淮南人必须从懒散平庸、安贫乐道、温饱自足的道性中觉醒起来。

四、 煤

淮南城市的发展因煤而起。

煤,给淮南人带来过足够的荣耀,攀缘着这条荣耀的彩带,淮南却陷落到困顿之中。

淮南煤田地质储量440亿吨,现已探明储量145亿吨,占安徽省煤炭储量的65%,占华东地区煤炭储量的32%。淮南煤炭品质优良,煤种多为气煤,磷、硫含量低,灰分小,热量都在每克5000—6000大卡,是非常理想的动力燃料。淮南地处华东腹地,水陆交通便利,是华东工业发展的能源基地,煤矿开发价值大,煤炭工业前景广阔。

早在明代,淮南煤炭就已经被发现,并开始零星地淘拣。此后明清两代不断有私人小规模地掘采。到20世纪20年代,商办大通煤矿公司进行规模较大的开采,几经起落,效益不佳。民国二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中央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设立淮南煤矿局,主持开发淮南煤矿,并修建淮南铁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日本侵略占领淮南,将九龙岗淮南煤矿局和大通煤矿公司分别交给三井矿山会社和三菱矿山会社经营,1939年又将两矿合并为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对淮南煤炭资源开采掠夺。抗战胜利后,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接收了淮南煤矿和铁路,以及田家庵发电厂,成立淮南矿路公司,扩大对淮南煤矿的开发和勘探。当时的田家庵码头、大通、九龙岗矿区,合称“淮南三镇”。同时,西部八公山地区开始煤矿建设并投产出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