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46

第46章 关于设立“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的若干意见

为推动全国文化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创新奖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和激励作用,根据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新与发展现状,建议设立“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以文化创新项目为抓手,探索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以文化创新奖评选为引领,激励全社会文化创新活力;以文化创新孵化基地为平台,传播文化创新理念,组织专题性、针对性高级研修活动,整合创新资源,孵化创新项目,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国内与国际之间的文化创新经验交流,把文化创新计划变成切实有效的行动。

一、 发挥“国家文化创新奖”的功能最大化问题

自2004年“国家文化创新奖”设立,迄今已评选2届,总共25个项目获奖。该奖项的设立和评选,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但是,要想更好地通过评奖活动,传播文化创新理念,推动、引导、启发全国的文化创新工作,需要创新思维路径,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平台。

二、 设立“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的试点意见

本着以创新精神谋划推动文化创新工作的宗旨,“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的设立将遵循只管事,不养人,整合资源,依托高校,项目孵化,案例研讨的原则。

只管事,不养人。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属于文化部授权机构,其人员编制、办公场地经费、人员费用,一概由被授权单位自理,文化部以文化创新孵化项目指标,或人员培训名额指标,划拨相关项目经费,并执行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标准,实行管事不养人的管理机制。

整合资源,依托高校。文化创新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共享等广阔领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文与科技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沟通。文化创新项目孵化,必须依托高等院校,整合多方面资源,打破一般教育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咨询、研讨、对话、交流活动,切实发挥启发创新、推动创新、引导创新的作用。

项目孵化,案例研讨。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有的创造行为及其结果,意味着对现有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所有制的某种突破。任何文化创新实现之前,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条件框框束缚,等到所有的条件都齐备了,创新也就不成其为创新了。以项目为抓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管理制度服务于文化创造实践,让思想理论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是现阶段实现文化创新的有效路径。文化创新孵化基地的运作模式,将采取案例研讨与项目孵化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第一二届及今后各届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的示范作用,分期分批组织全国各地已经创新成功、正在创新、准备创新的项目主持人,与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新研究专家,进行交流对话咨询研讨,聚焦每一个项目,将其亮点、难点、关键点作为学术研究探讨的重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全国的文化创新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理论支撑。

三、 建议在上海同济大学设立“国家文化

创新孵化基地”试点的理由

(一) 文化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实践大于文化理论的新型学术前沿领域。同济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汽车制造、道路建设等工程实践创造为特色,兼备文理医法,融汇东西古今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文与科技的交叉地带,是最有利于文化创新的学术前沿领域,比单纯的传统文科或理科院校,更有孵化文化创新项目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实践经验。

(二) 利用上海城市发展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文化创新成就,以及与国际接轨交流的便利条件。近年来,上海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把文化创新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有5个项目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化创新奖,获奖数占全国总数的近1/4。多年来,同济大学积极参与上海城市建设重大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工程,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频繁,关系密切。

(三) 同济大学在文化创新实践领域,拥有学科门类齐全,老中青结合的人才团队;在文化创新研究领域,正聚集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队伍。为了更好地对接“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工作,同济大学将设置学校直属的院级机构——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文化创新孵化基地的实体单位,具体承担文化创新孵化试点和研究工作。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务,在于文化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所有制创新,是长期任务,当务之急是文化项目创新。在文化项目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从而带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2008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