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39

第39章 实现三个跨越,谋求杨浦文化立区战略

实现三个跨越,谋求杨浦文化立区战略——对杨浦区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意见

做文化规划和文化工作都是需要有想象力的,裨以穿越时空局限,看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脉络走向,发现城市此处与彼处的文化肌理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同济大学承担的杨浦区文化发展大格局调研课题,前期工作做得很充分,对文化历史资源、发展现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采集梳理,并提出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鉴于杨浦区现有文化资源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较长时期上海城市发展格局演变,我想谈谈构建杨浦文化发展大格局中的“三个跨越”,即跨越空间,跳出杨浦看杨浦;跨越时间,走出当下看杨浦;跨越观念,走出体制看杨浦文化大格局。

一、 跨越空间(黄浦江),跳出杨浦看杨浦

我曾经生活居住在杨浦,时间不长,感触比较深。那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营工厂基本上全部停产倒闭,工人新村条件落后,城区环境破旧简陋。因为工作关系,我到杨树浦路居民家里采访,对生存环境的切身感知,让我改变了对上海人行为方式和精神心理的认识态度,开始不排斥上海话……作为一个新上海人,我很快离开了杨浦,心情是很复杂的。当时,我在自己的住处,夜深人静时可以听到从黄浦江上传来的悠远的轮船汽笛声,不禁为之神往。我多次对着上海地图狂想,大杨浦在上海的空间格局里偏于一隅。这样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工业化大生产。而今,当工厂纷纷停产倒闭,大杨浦就显得空落、落伍。原来的空间优势,逐渐变成了地理劣势。而仅仅一江之隔的浦东开发开放,正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从杨浦到浦东,直线距离很近,地面交通很远。而交通是一个可以人为控制的变量因素。如果说大杨浦是一片暂时沉寂的土地,那么,借助浦东这个改革开放的龙头觉醒起来,可能是一条捷径。跨越空间,突破黄浦江,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引领时尚的一批新概念,比如: 工作在张江,生活在杨浦;交易在张江,创意在杨浦;沿着浦江,去逛夜上海,延伸北外滩概念,开发杨浦沿江地带餐饮娱乐消费,让人们乘着游船去看上海的海。

十年过后,这个跨越空间、跨越黄浦江的愿望基本得到实现。我有一个朋友,在国顺路上海电视大学工作,家在浦东高桥。他偶尔发现五角场大润发超市的免费班车有专线通往他家小区,他就蹭车上下班。车从翔殷路隧道经过,距离很近,路途时间二十分钟。这是他自己高兴地在办公室说出来,被大家取笑,就再不坐了。这个故事说明,道路交通改变了原先的地理概念。按传统的眼光,大杨浦相对于中心城区很偏远,但是换一个眼光,从浦东看杨浦,一江之隔,大桥和多条隧道,以及还可以想象的未来江面交通开发利用,杨浦的地理位置就变得具有自己的优势了。

这种地理优势怎样转变为文化发展优势,有待于第二个跨越。

二、 跨越时间,走出当下看杨浦,让历史与未来握手

当下的杨浦,历史遗存成为现实包袱。按照一般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区位优势不明显,招商引资缺乏吸引力,GDP增长相对缓慢。但是,发展文化产业,谋划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必须要有一种深远的眼光,能够看见历史与未来的文化脉络,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去谋划现在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

近年来在这种经济发展相对被动的情况下,杨浦区有关方面发掘出自身文化资源的“三个百年”概念,即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市政文明。对此我十分激赏。如果我们跨越当下时间,考虑如何将历史传统转化为文化资源,将历史包袱转化为社会资本,特别是将可以充分利用的近现代工业遗存转化为新一轮城市文化发展新空间,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杨浦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优势。

关于“百年市政文明”历史遗存如何开发利用,顾晓明先生有比较完整的思考,我不赘述。至于“百年大学文明”,校区合作已经启动,发展环复旦知识经济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并联合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区,较好地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经济转型。现在,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百年工业文明”。其理想的发展路径,是充分利用这些近现代工业遗存,在保存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实现其功能转换,改造成为新一轮城市文化发展空间,从而实现“知识杨浦”向“文化杨浦”的转型。这些工业遗存,大多具有高大、牢固、开阔的形体结构,以及具有典型集体化生产特征的院落、草地等公共活动设施。其空间特征不像那种居民区,动迁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如果观念认识到位,策划设计准确,开发利用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最忌讳的是,只顾眼前利益考虑,不顾这些工业遗存的历史与未来,简单地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纯商业地产开发。

“海上海”的开发模式是可以研究的。这是一个地产开发项目,因为引进了创意产业概念,带动地产开发。比如,有一家规模建筑事务所,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员工就近居住,或买房,或租赁。但目前的餐饮服务普遍不景气,有一两家经营状态好的,是地方特色餐饮,我要吃山西菜,只有这里是道道地地的山西菜,原材料和工艺都是山西的。按照这个成功的案例经验,这些百年工业遗存的旧厂址,可以考虑时尚消费、创意产业、都市氧吧模式,即根据当时工厂员工或产品原料来源等特征,引进地方区域特色餐饮和国际特色餐饮,原料特供,品质纯正,服务周到。厂区环境整治,立体绿化,都市氧吧,主题旅馆。时尚消费,带动服务就业;创意产业,带动文化市场;特色餐饮,带动休闲娱乐,让人们在后现代城市空间,享受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活潮流时尚。

因为近三十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走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路径,是比较偏颇的。新一轮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一定是要超越于现实。怎么超越,有待于文化观念改变。

三、 跨越观念,走出文化体制看杨浦文化大格局

从农村到城市,我想变成一个文化人;从城市到郊区,我在寻求文化观念的突破。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追求GDP指标,完成招商引资项目,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发展价值取向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将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问题是: 什么样的文化可以进入“软实力”?在后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观念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只有“文化潮”的文化,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进入人伦消费的文化,才可以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这种文化,是人性的有效传递,在不同的领域体现为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生命的深度、精度。这样的文化,是婆婆妈妈的,是琐琐碎碎的,根本上来说是我们如何对待天地人的立场、态度、主张。文化一定很好玩,很有趣,很吸引人,才会形成文化活力、城市魅力、经济实力。现代化是手段,目的只能是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何谓尊严?就是有立场、有态度、有主张。

按照这种“文化潮”的观念,来看杨浦的大文化格局,我以为最应当发扬光大的是大杨浦大移民的历史传统,倡导杨浦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形象: 开放杨浦、创意杨浦、休闲杨浦。

与文化观念变革相适应的,还有运作机制的变革。启动政府引导机制、市场运作机制和市民参与机制,形成社会合力,让文化成为杨浦新一轮城市化发展的原动力。具体而言,政府引导机制,是政府组织调研,确定发展目标,选择发展路径,协调社会实施。不要大包大揽,一定要广泛吸纳社会智慧,多做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市场运作机制,是文化的活力在市场。凡是被圈养的文化,都是没有活力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市民参与机制,要充分考虑让市民在文化中获益,在参与中提高。要开放更多的文化发展空间。美国联邦政府不设文化部,但谁也不能说这个国家没文化。

此外,构建杨浦文化发展大格局,需要增加文化活动设计内容。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