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打开艺术学之门
8126300000014

第14章 艺术也会“拉帮结派”(2)

先看时机。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绘画艺术在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发展、革命、运动后,几乎达到了最巅峰的时期。凡·高、毕加索等艺术家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金钱对艺术作品的衡量并不能说最准确最公平,但却是最直观的,也就是没那个价值,绝对卖不到那个价钱。大家一定想知道,当今全球拍卖价格最高的画作有哪些吧?我们用前10名来做个比较:据资料和报道显示,截至2012年5月,世界拍卖最贵的十大绘画以1.4亿美元的波洛克“抽象绘画”《1948年第五号》价最高,排名第一。其他绘画排名依次为: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的“象征镶嵌风格”——克林姆特的《阿黛拉》(1912年),现代艺术的“存在主义”——蒙克的《呐喊》(1893年),现代艺术的“立体主义”——毕加索《裸体、绿叶和半身像》(1932年),“蓝色忧郁时期”进入“粉红时期”的“写实艺术”——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1905年),现代艺术的“立体主义”——毕加索的《多拉·马尔和猫》(1941年),“后印象派(主义)”——凡·高的《嘉舍医生肖像》(1890),“印象派(主义)”——莫奈的《睡莲》(1905年)、“印象派(主义)”——雷诺阿的《加莱特磨坊的舞会》(1883年)和古典艺术的“人文主义”——鲁本斯的《对无辜者的屠杀》。从以上前十位作品的创作年代来看,几乎都集中在20世纪初。

虽然有些作品创作年代较晚,靠近20世纪中期,但是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却早已成熟。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在探索的道路上已处于停滞的状态,艺术家们再做任何努力似乎也只是把之前的艺术形式再表现一遍,毫无新意。

于是,杜尚说出“绘画已死”这样的话来。既然已没有了创新,不能再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不再有激情,那还要来做什么?这就是这位法国艺术家反艺术反传统道路的开始。

再看能震撼人的形式,既然要反对传统,那当然要挑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作品来开刀,藐视最受人喜欢的传统作品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那是可想而知的。想让更多的门徒咒骂,让他们愤怒,那就直接攻击他们最尊敬的艺术家。就这样,杜尚便跟《蒙娜丽莎》扛上了。其实,《蒙娜丽莎》遭到这样的恶作剧,是偶然的,杜尚的出现也是偶然的,但反艺术却是必然会出现的事件,也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如果有这样一个世界的话),是另一个艺术家,在另一张世界名画上乱涂乱画了。

最后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跟我们常说的申请专利是一回事,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公开发表的,那没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杜尚称为达达的领导者,而不是别人。

达达主义从表面上看,形式很多,但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反对一切。就像处于叛逆期的青年,对什么都看不惯,指责社会,抨击现实。我们把这些人叫愤青。达达主义的艺术家就有这样的特点。

这个思潮的发起最根本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就像一个可怕的怪物,它破坏人类的家园、人类生存的环境,杀戮人的生命,最后连人类的信念都被它消灭掉。

达达艺术家胡森贝克说:“战争是许多政府在最专制、最污秽、最物欲主义的理由的驱使下发动的。”达达主义的反政府原因明显容易理解,那反艺术的理由呢?他们认为:“艺术已经沦为一种交易,艺术家们在精神上都已金钱化,诗人们也都成为美丽语言的银行家。”尽管我们不认为艺术真的如达达主义说的那样堕落,但这场运动对现实世界的愤怒和绝望我们却从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达达想毁掉他们之前的一切事物。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发起人巴尔和同伴胡森贝克在翻看一本英德字典时发现的。“让我们用达达吧!这个词最合适,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代表了原始的声音,它意味着我们从零开始和我们艺术的新生。”

有些资料在介绍杜尚的时候,把他称作达达主义的组织者和国际达达主义的领袖,是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驱者,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但是事实上,杜尚不属于哪个流派,但他几乎任何风格都做过尝试,而每次总是试过就丢掉。达达的行为准则是摧毁一切,但最终却坚守着达达的阵地。反而杜尚这种不坚持任何风格的做法倒是比达达来得更彻底,比达达更达达。

尽管如此,达达主义深得杜尚这种反艺术反传统的精髓,而杜尚的作品也从多方面诠释了达达主义。达达是虚无的,不成熟的,混乱的。它是以反对传统为目的的,所以没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流传千古的佳作。但是达达对传统的颠覆和它的实验性,却为后来的西方艺术带来新的方向,艺术家们纷纷由架上绘画转而走向实验艺术、装置艺术甚至是行为艺术,达达给他们提供了突破口。

抽象=看不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视野更开阔,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大多数的民众对抽象画还不甚了解,但在随后的短短二十几年里,抽象画却已成为室内装饰摆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我们对抽象画的了解到底有多少?有个笑话,说有一个自称为抽象派的画家,他大笔一挥,给大伙画了一幅画,结果大家一看都纷纷摇头说:“看不懂!”画家得意地笑了:“这是抽象画,看不懂吧?看不懂就对了!”抽象画果真是笑话里说的,看不懂就对了?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它强调绘画时的无意识性、偶然性和随机性。一般不使用过于具体的形象来表现。它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看成美国取代欧洲在西方艺术的地位,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的重要艺术运动。抽象派这个名称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但是在这之前的20世纪初,被称为抽象主义先驱的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就已经开始了对抽象画的研究。康定斯基向来就对一些奇怪的图形,没有具体形象的线条很感兴趣,但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形式去表现它们。在1908年一天,康定斯基在外写生回到画室,突然被墙角里的一幅画吸引住了。他感到非常震惊:“我一下子看到了一幅十分优美的图画,画中反射出密集的光线感,只有形体和色彩。”最初他还以为是谁趁他不在把画放在了画室,后来再仔细一瞧,这不就是自己的画嘛,只不过是不小心被倒着放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让康定斯基突然灵光一闪:绘画并不是只有具体的形象才会让人感动,即使只有色彩,或只有点、线和面的画面,也可以闪耀着迷人的光辉。他的第一幅抽象画《无题》因此启发而诞生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康定斯基持续着他的研究,发表了《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到面》和《论具体艺术》等论文,这些研究不但被称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而且还对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包豪斯,康定斯基就是那里最早的一批基础课教师。

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抽象主义果真是让人看不懂的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看不懂吗?抽象主义可不是那么肤浅的东西。

美国艺术家杰克森·波洛克的抽象主义作品《1948年第五号》成为有史以来售出的最昂贵的绘画作品,该作品以一亿四千万美元的天价被人买走。难道是有钱人钱多得慌,买件自己也看不懂的画回家吗?当然不是,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给予了这幅画如此高的评价,不仅是对作品和画家本人,也是对抽象艺术的高度肯定。

和众多艺术家一样,波洛克的抽象主义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没有理想的社会环境,周围也尽是一些无法理解他的人。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波洛克对抽象艺术的专注与执着。

平日工作的波洛克就像个油漆工,拿着颜料、油漆桶,穿着沾满颜料的工作服,一心一意地进行创作。

学者古德诺发表在美国资深专业艺术杂志《艺术新闻》中的文章《波洛克画的一张画》就这样评价道:“波洛克经常坐在前面沉思好几个钟头,他脸上的线条很硬,而且经常眉头紧锁,显然,波洛克的每一张作品都不是轻易画出的,当他作画时他沉湎于吓人的狂热行动中。”波洛克自己也说:“一旦我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

有人说,这么抽象的画面,要向观众表达更细腻的情感恐怕不行吧?像写实绘画一样说明某个事件更是不可能达到的吧?请不要那么快地下结论,我们看看实际的例子。

我们在给学生上设计课时,为了开发学生们的抽象表现能力,特地让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一边听这首歌曲,一边用抽象的符号、形状、线条和颜色来向观众描述这首曲子。比如听到一声重重的鼓声敲响,有的人会用浑浊的颜色在纸上重重地戳一个点,听到忧伤的调子时,有人会用深浅不一的蓝色和紫色画一些弯弯曲曲的细线,听到女高音发出很高的音色时,还有人会在纸上不断地画三角形。最后学生们完成的作品让人大吃一惊,虽然这不是什么很高深的艺术创作,仅仅是一个基础练习作业,但从画面中却流露出了丰富的情感。我指着其中一张画问学生:“你听的这首歌,是我们中国的民乐吧?”学生听了我的提问,瞪大了眼睛:“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太对了!”我对他说:“是你的画清楚地告诉了我。”

在抽象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美国画家马瑟韦尔的代表作《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系列,给观众的第一感觉就是充满了压迫感。

这个系列的作品尺寸都相当大,像《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第100号》就有213厘米×610厘米之大,在这样庞大的白色的画面上用黑色的毛笔排列了像长方形、不规则椭圆一样的图形,就像是有千斤重的大石头压在胸口上一样,让人呼吸困难。

观众再通过马瑟韦尔的生平经历得知,马瑟韦尔20岁时西班牙爆发了内战,他用黑色代表黑暗、死亡,白色代表光明、生命,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印象,突显了一种恐惧战争,希望世界和平的人文主义情怀。

由此可见,把抽象表现主义理解为只是一种“即兴”艺术,表面的艺术,实在是一种误解,它同样经历了艺术家的苦心创作,同样拥有着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