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先让家长优秀起来
8125100000016

第16章 矛盾导正

一、家长要提高认识水平,改变心态

古人就把自立与道德连接在一起。

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郑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能不能自立,古人认为这不仅是能力问题,也是道德问题。可见自立多么重要。

孩子应该是独立的,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这绝不仅仅因为孩子的身体与父母分离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将来应该是独立的,所以必须立足于独立的角度培养独立的精神。孩子更渴望的是独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与父母有别,长大了,就必须独立。如果父母拿自己的观念代替孩子的观念,必然会与孩子产生冲突。

孩子是独立的,是源于孩子有自身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这也许正是家长代替孩子的缘故,但包办代替,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得到顺利成长?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不忘发现孩子长大的一面,可以独立自主的一面,并充分张扬孩子独立的一面,使孩子大胆自信。

即使我们是对的,孩子是错的,也要立足于孩子的主体发展,与孩子谈心,力争用道理使孩子信服,并最终促使孩子自己行动。

当然人总是有失误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经常犯错误,但不能因为孩子有了失误就代替孩子行事,父母要学会耐心,并允许孩子犯错,以积极宽容的精神接纳孩子的失误。因为有时那是美丽的错误。

我女儿上小学,今年春节自己回到外地的姥姥家过年,在那里人多、热闹,生活没有规律,晚睡晚起,开学回到北京有些不习惯,上学要早起有压力,写作业也有压力,她想发泄,又找不到契机,每天哼哼叽叽,看到她那个样子,我心里着急,怕她得病,就想让她哭出来。

有一天,她又哼哼叽叽的,妈妈说准备打她两下,女儿以为妈妈只是随便说说,仍然哼哼叽叽。妈妈真的动手重重地打了女儿两下,她‘哇’的一声哭了,很生气地指责妈妈没有权力动手。妈妈告诉她想帮她找一个发泄的渠道,她回打了妈妈两下,情绪立刻就好了。

母女俩聊起来,女儿告诉妈妈自己这段时间感受到的压力:还没玩够、不想上学、不想起早、不想写作业、不想家长签字等等,把所有的不想都说出来了,烦恼一解除,孩子立刻放松了,自己坐下来开始写作业,20分钟就完成了。女儿很快乐而依恋地说:“妈妈,我还没有享受完和你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女儿不想的事之前我已经感受到,但没想到对她的压力那么大。作为母亲要敏感,在关键时刻要给孩子帮助,这种帮助能让孩子成长。

她认为,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母亲更能了解、更敏感地去发现自己的孩子,只有带着敏锐的感觉去发现孩子,孩子才能从母亲身上汲取能量,得到母亲关注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滋养。

孩子是独立的,但什么时候独立?怎样才能独立?这正是很多家长认识糊涂之所在。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有独立意识了,并且他的第一声啼哭,就告诉我们他有独立能力了。他饿了,就知道哭,这不是孩子的能力么?几个月后,就学会了叫“妈妈”,这不是孩子的能力么?

二、家长要行动起来,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1. 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会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减少主观色彩。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孩子当孩子。什么年龄的孩子就会有什么年龄段的特征,不能凭着自己的性子责怪孩子,代替孩子做主。

如果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就会想到,今天我们做家长的会做,将来孩子也要当家长,因此孩子今天就要学会同样的生活本领,代替孩子做主会让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这种能力,还会带来更多后果。

第一位青年说:“我的奶奶平时总是鼓励我,无论我做了什么家务,她总对我说:‘好孩子,你做得真棒!奶奶都做不了那么好!’于是,我总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我用刀削苹果把手割破了,奶奶帮我包扎好伤口,然后很细心地拿着苹果给我演示了一刀到底的绝技,就是把苹果皮一次削完,而且不断开,然后笑着对我说:‘别着急,你就快学会了。’”

第二位青年说:“我的奶奶总是很照顾我,无论我做什么,她总是对我说:‘不用你,待着吧,有奶奶在,什么也不用你干!’有一次我自己用刀削苹果把手割破了,奶奶特别紧张,一边赶忙帮我包扎伤口,一边不断地埋怨我:‘谁让你自己削的,下次还敢不敢了?要是削着脖子就没命了。’”

后来,第一位青年成为非常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他常常回忆起祖母的鼓励,相信只要努力,自己可以做好任何工作。而第二位青年则成为不折不扣的啃老族,至今仍然希望能有人像祖母一样替自己完成一切。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养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用爱教会他努力奋斗,也可以用爱教会他习惯懒惰。家庭教育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建议家长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如果没有书,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人请教。

2.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家长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家长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听孩子的,我们既要有辨别力,还要有引导力。

三、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慈爱的家长,请你放开你的爱,不要束缚你的爱;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家长,请你不要放纵你的爱。

特别是孩子表现不理想时,家长更要冷静,如果真是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向孩子提合理建议,是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并不一定就是智能上差,这里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有的小时候并不显得十分聪明,也有的在中学和小学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从他们成长的经历中,往往可以发现他们从小在某些方面,很早就露出了特殊的才能。正是家庭发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给予了适当的教育,保护了孩子的自主精精神,最终使他们能够成才。

下面举几个例子:

①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茨·普瑞格,他起先的选择是学体育,但后来父母发现了他在化学方面的才能,及时开发了他的智能。最终,普瑞格发明了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大大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②童话大王郑渊洁是许多孩子喜欢的作者,曾经被评为“北京十佳青年”,在经济上也收获颇丰。他在读小学时,除语文成绩较好外,许多门功课成绩都不好,尤其是数学,常常不及格,但是他的家庭对他在语言和作文方面的能力很欣赏,很支持。最终他成为众多孩子喜欢的著名作家。

③曾获得“金鸡奖”最佳配角奖的9岁小演员茅为惠,能演奏古今中外一些著名音乐家的乐曲,曾获得1981年上海市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他父母原来想让他继承爷爷——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事业,后来,发现3岁的小为惠对一把小提琴爱不释手,没几天就能认识一个个音符了。爸爸在钢琴上弹一个音,为惠就能够在提琴上找到这个音,并能够拉出来。于是父母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在音乐方面进行培养,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④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对两个女儿的家教观念是以发掘她们的某种天赋为主。

早在女儿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女儿刚上小学,居里夫人便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进行一小时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当她们进入赛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每天再补一节“特殊教育课”——在索尔本的实验室里,由让·佩韩为伊雷娜和艾芙教化学,保罗·朗之万教数学,沙瓦纳夫人教文学和历史,雕塑家马格鲁教雕塑和绘画,穆勒教授教四门外语和自然科学,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学校里,由居里夫人教女儿物理学。

经过两年“特殊教育课”的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她明确自己的使命是要当科学家并研究镭,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小女儿艾芙心灵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培养她学医,再引导她研究镭,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她对科学不感兴趣。艾芙的天赋是文艺。

正是运用这种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终使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也使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事业发展方面,应该由孩子决定。因为行行出状元,干哪行不行呢?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打算,不管是什么打算,都是值得庆贺的。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介绍:

他从小绘画成绩很好,父亲认为他应该学建筑业,但是他喜欢的是物理。父亲反对说,“学物理是无法生存的”。

朱棣文上高中时发现,有些思想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证明,然后进行调试,“这实在太有趣了,实验是最后的裁决者”。

可是父母并不看好他的未来。有着12个博士和硕士的家族中,朱棣文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家长警告说,等他拿到博士学位才准结婚。他的弟弟更糟,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

但是,朱棣文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弟弟则开了家律师事务所,是家中挣钱最多的人。

霍夫特说,父亲希望我当工程师,可是我从小希望当科学家,我想飞机轮船都有人发明了,没意思。物理学的核子、原子没人懂,我觉得自己聪明,有能力了解那些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不要让父母的期望改变了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罗伯特·拉夫林的父母希望他当大学问家,他们失败了。“我想做科学家,我要走自己的路。”

回顾走过的道路,他们认为即使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太在意。康奈尔说,虽然学理科很好,可是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上大学时,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中途休学,改学中文和东亚文化,还跑到台湾教英语。可是为什么最终还是回到了物理上?他笑着说:“这个挑战实在太大,我发现自己还是更能胜任物理工作。”

为此父母的角色定位应该是: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以父母的修养、无声的行为做孩子的表率。孩子经常要借助他人的评价认识自我,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故事欣赏”

有位家长,儿子读初二,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妈妈总结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手、指导、监督。

放手:给孩子自主以信心

她说,父母应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他能够做、应该做的事,从点滴小事入手,逐渐树立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家长每天晚上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一开始,我们认真地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但是如果孩子的作业中有错误,我们不会具体指出哪道题错了,而是让他自己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直至自己发现错误之处,改正为止。这样做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儿子极不情愿,但是我们毫不妥协,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锻炼儿子对自己的作业认真负责的精神。

我为了让儿子养成自我负责的态度,避免他形成依赖心理和学习上的惰性,我往往只是启发他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他问题的答案。

有一次,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篇作文,儿子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便向我来讨教。我虽然可以告诉他如何写,但那不是他自己的思路,会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孩子思维的惰性。于是,我先给他讲了一遍写作的要素,然后建议他读读课本上的例文,体悟别人是如何写的,从中寻找写作灵感。儿子本想走个捷径,没想到我会这么“冷漠”,只好自己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最后终于写出了一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指导:教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父母在帮助孩子树立自我管理意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皮儿说:“善用时间是一个有用的好习惯,它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哪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我的成功就在于我善于利用和管理时间,并把它培养成我的一种习惯。”

儿子上了初中以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活动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时,我首先要儿子明确三条原则:一是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最重要的事。二是引导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把总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争取期中期末考试在全年级排名前一百。有了这样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儿子的学习就充满了动力。三是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帮助儿子制订计划时,我首先引导他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时间,然后把它分为两部分: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同时知道学习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然后把学习任务进行时间分配,在学习时间内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我给予儿子很大的自由空间,由他自己安排喜欢的活动,比如阅读,绘画,听音乐,看电视,或与同学朋友出游,欣赏大自然等等。

监督:锻炼孩子自我管理的意志力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要经过父母帮助管理到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这中间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往往不能抵御外部事物的诱惑,从而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和要求,因此,要使自我管理成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习惯,需要父母有效的监督和检查,锻炼孩子自我管理的约束力和意志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正强化法和自然后果法,使儿子不断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和意志。当儿子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做事时,我就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增加自我管理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我把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当他因为严格的自我管理获得好的结果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当儿子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并对我善意的提醒置之不理时,我就采用自然后果法,让他体验不良行为导致的后果的痛苦,从而产生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愿望。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于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如果自我管理成为孩子的习惯,那就意味着,孩子正行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摘自Little Bee’s Happy Life的博文

“故事欣赏”

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的孩子个子虽然比同龄人矮小些,但她自己的事情基本能自己自觉地处理。从读一年级开始,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买早饭,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晚上自己按时就寝。邻居经常夸我女儿乖巧。其实,作为家长的我由于工作的关系,很少有时间管她,只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她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罢了。

1. 让孩子自己走着上学

小孩当然喜欢生活在大人的怀抱里,但是她不能永远这样生活。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送她上学的奶奶经常费力地背着她走,总不是个事儿。我有意识地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她自己找朋友玩,让她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慢慢地她就能在奶奶的陪同下和邻居小朋友一起走着去幼儿园了。

2. 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如果大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会永远依赖父母。当然,父母不可能安排孩子一辈子。于是,我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她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她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爸妈,我们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3. 让孩子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家长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女儿在五六岁时对洗袜子之类感兴趣,我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凳子,对她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袜子,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凳子……”女儿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凳子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袜子了。现在她还能帮着把厨房里的碗筷洗刷得干干净净的……

4. 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大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她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展。

平时,女儿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让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5. 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困难

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我们就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自己解决。

有一次,带女儿去朋友家玩,路上,我假装头晕迷路了。女儿居然自己问路找到朋友家。

6. 让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女儿同我讲起班级要进行班干部竞选活动,学校要进行主持人选拔赛等事情。我鼓励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孩子在大人的鼓励下,从原先的胆小慢慢地成长为能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在各种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同时,做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锻炼。

7.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一天,女儿的班主任对我说我女儿在校学习很轻松,让她课外学点其他东西。我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舞蹈,可是却发现她对钢琴感兴趣,于是,我们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下去,把钢琴学好。

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长只是一个引路人,我们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她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她的进步永不停止。

——浙江省天台小学网2008年《天小家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