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77

第77章 尾声(2)

三上青藏线的艰苦砥砺,关角隧道恶劣环境特殊地质条件的实践磨炼,让中铁二十局的决策者把眼光盯住了青藏线二期工程的第七标段。第七标段全长三十六公里,全部在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风火山上,地理气候条件之恶劣为全线之最,是整个青藏铁路三大世界级难题体现最充分、最具典型意义的标段,也是整个青藏铁路的控制地段,似乎只有这种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艰苦、位置最关键的地方才能展示中铁二十局的青藏线情结,才能化解“老铁”们六十年的生死之缘!

铁道兵精神的内涵就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势元素。今天,这种元素化作了稳操胜券、志在必得的决心。

局董事长余文忠、党委书记周玉成高瞻远瞩,指挥若定,迅速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组织两百多人的投标队伍对第七标段的诸多因素进行反复论证,做出了一流标书,拿出让业主单位信服的硬件参与竞标。

“坚决要求重返青藏线”成了中铁二十局职工的一致呼声,先后有六千多人主动递交了申请书,董事长余文忠将当年曾参加过风火山冻土实验的十八位老兵联名写的请战书、参加过关角隧道施工的老战士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申请书选出一部分装订成册,亲自送给铁道部领导,送给有关参与决策的专家,让北京的领导真切地感受中铁二十局职工青藏线情结的真挚、铁道兵10师老兵们献身青藏线的真诚。局6公司团委书记夏军民还在一块白布上用鲜血写下一首诗寄给当时的铁道部长傅志寰:“昔日高原铸辉煌,今日请战上青藏。甘洒热血写春秋,誓与青藏共存亡。”诗写得虽然不是那么精到,却代表了一名青藏线钟情者的志愿与决心,感动了决策者,也感动了不少倾心于青藏铁路的人。

中铁二十局力挫群雄一举中标青藏线二期七标段,时代第四次选择了这支与青藏铁路有生死之交的队伍。

历史的机遇,命运的巧合,一支队伍四次走上青藏线,欢欣鼓舞后是对风火山的诅咒,对圆梦历程的焦思与隐忧。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工程七标段位于青藏线秀水河——二道河区间,全长三十六点三公里,其中路基土石方近四百万立方米,圬工两万多立方米,一千三百多米的隧道一座(风火山隧道),桥梁三十八座,总长九千六百米,总投资八点四八亿元,是青藏线二期的最大标段。风火山是这个标段的代名词。

风火山又名隆青吉布山,是一座极富科学内涵和知识浓度的高原山脉,更是全世界闻名的一座没有高楼大厦的“科学城”。它海拔五千零一十米,地处可可西里“无人区”东南,距离青海省格尔木市区三百八十公里,是格尔木通往拉萨的必经之地。它的山体呈红褐色,好像被烈火焚烧了无数次一样。从远处的外观看一般会认为是与火焰山一样的酷热之地,实则是极其酷寒的常年冻土地带。它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七摄氏度,极端低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一年无夏天,一日有四季”,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内地的百分之五十,比国际上确定的人类生存极限比值还低,狂风、雷电、暴雪、酷寒、缺氧、强紫外线照射等,极不适宜人类生存,是整个青藏线上最险恶的地段。有首歌谣唱道:“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进了鬼门关。”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当年率队修筑青藏公路时,这里的每公里要倒下一个筑路工人、两头骆驼、三匹骡马……

青藏线情怀、铁道兵精神让中铁二十局的干部职工以视死如归、背水一战的大无畏气概,义无反顾地告别亲人踏上西去的列车,第四次走上青藏高原。

青藏线二期(格拉段)于2001年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华诞到来的前一天同时在昆仑新城格尔木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开工仪式,参加格尔木开工仪式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青藏铁路建设职工提出要求与希望,二十局职工备受鼓舞,群情振奋。在四年多的时间内,二十局千余名职工坚持“科学管理、科技领先、以人为本、环保第一”的工作方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超越极限、争创一流”的青藏精神,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战严寒,抗缺氧,战胜“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提前十个月完成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风火山隧道的施工任务,这一精品工程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中铁二十局风火山项目指挥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几个由国家有关部门和青海省、陕西省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

担负青藏铁路二期铺架监理任务的北京铁城监理公司见证目睹了中铁二十局可歌可泣的壮举,当铺轨列车提前通过风火山隧道时,他们感动得给二十局风火山项目指挥部赠送了一面锦旗——“鏖战风火山贯通世界之最,通力协作展现铁兵情怀”!

是铁道兵情怀感动了他们,是铁道兵情怀在风火山上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工程中标后,董事长余文忠迅速调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精兵强将集结格尔木开展风火山大决战,在施工队伍进入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之前,他带领施工技术人员亲临风火山勘察地形,制定规划,进行科学部署。他年届半百,身患高血压病,被医学专家判定为不适宜“上山”群体中的一员,而他坚持带头上山,而且还要住下来,体验人类生命禁区内的感受,为队伍上山制订科学的保障方案。

党委书记周玉成心脏安装有五个支架,四年多时间内他十次走进生命禁区,两度和职工一道在风火山过中秋节,用实际行动,为参建职工激发强大的精神动力。

局总会计师王昭权血压高、体质过胖,极不适宜在海拔四千米以上地区生活。2003年秋他带队到高原检查工作,执意要亲自到风火山工地,而且拒绝劝阻又夜宿风火山与职工们同吃同住,感受“无人区生活”。他说,只有亲自感受风火山的“味道”,才能理解青藏线,才能全力支持风火山,职工们才能战胜风火山。

况成明1982年参加铁道兵,是1986年进入中铁二十局的安徽硬汉,被局党委任命为风火山战役的组织者、指挥者以后,全身心扑在风火山,迎着困难上,拼着性命干,大胆创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个个难题,依靠科技攻克了高原冻土、高寒缺氧的一道道难关,关心同志比关心自己还多,把公正廉洁看得比生命还重,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奇迹。

2003年6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看了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介绍况成明的事迹后批示:全体青藏铁路建设者要学习况成明同志“不畏难险、勇于创新、关心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风貌,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

“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是几代铁道兵的愿望与追求。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中铁二十局承建的风火山隧道攻克二十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方面的重大科学难题,以不渗、不漏、不裂、质量优良、施工中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没有发生一起塌方的安全质量事故,成为全线的精品工程,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成为震惊世界的人间奇迹。

中铁二十局的广大职工用生命和智慧把铁道兵的灵魂重铸在世界屋脊,把铁道兵的精神定格在青藏高原……

我听着《铁道兵之歌》参观中铁二十局的业绩展览,当将要结束参观时,又听到与我们军歌一样嘹亮一样雄壮的声音:

像群山挽起臂膀,

像江河奔向海洋。

我们二十局是一支建设大军,

前进在党指引的大道上。

戈壁沙漠有我们历史的丰碑,

高山峻岭是我们拼搏的战场。

啊!团结奋进,改革自强,

战斗的歌声豪迈嘹亮。

像群山闪烁发光,

像铁龙展翅飞翔。

我们二十局是一支建设大军,

前进在现代化的大道上。

路轨穿梭有我们历史的闪光,

桥梁凌空是我们奉献的臂膀。

啊!团结奋进,改革自强,

战斗的歌声豪迈嘹亮。

…………

初稿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

定稿于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