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73

第73章 最后一个军礼(2)

县城到布哈河经天木公路,石子路面经不住拉煤车辆的碾轧,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不宽的路上经常出现事故。我们团汽车2连的关金荣,汽车3连的张玉珍、杨于远都是去木里山拉煤途中因翻车被砸死。走这条“搓板路”很容易产生联想,萌生怯意。让我想起在这条路上还上演过一场藏族同胞抢救铁道兵战士的感人故事:

那是1981年的5月27日,团土方机械连装载机司机张林元在布哈河大桥北面装沙返回驻地时,装载机翻入路边的陡坡下,张林元头部受重伤,血流满面,当即昏迷失去知觉。天峻县快尔玛公社哈达木二队藏族社员宁德夫妇到县城买粮食骑马回家路经布哈河大桥附近时发现头受重伤的张林元,立即撕破衣服为张林元包扎伤口,并将其扶上马背送到团卫生队。由于抢救及时,张林元脱离了危险,保住了生命。在空寞的荒原上,军民之间的感情分外真挚。

我们的车在布哈河桥头停下。布哈河大桥是20世纪70年代青海省境内最长的一座水泥大桥。部队刚到天峻时,去木里拉煤的汽车往往要绕道三十多公里到快尔玛公社过河,汛期河床涨水,交通就要中断,曾有几次因运输中断造成连队生活用煤供应紧张。

青海省为配合部队在高原施工修建了布哈河大桥,使去木里的拉煤车辆方便了很多。站在布哈河大桥向北遥望,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快尔玛草原,眼下则是滔滔的布哈河水。布哈河宽有一华里多,灌木丛生,一丛丛红柳、水柳、碱枸等散布在河滩上。河水低吟浅唱,清澈见底,而且放射着金灿灿的光芒,河底的水草纤毫毕现,水流深处,波光粼粼,映照着水底的沙石,一片斑斓的颜色,如同儿童的水彩画,也似一幅幅山水图,五颜六色,气象万千。水中成群的小湟鱼欢快地游弋着。我们走上大桥,走到河桥中间,可以看到在较深的水流中成群的湟鱼逆流而上,湟鱼多的地段竟把河底覆盖,非常美丽壮观。

布哈河湟鱼其实就是青海湖湟鱼。青海湖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湟鱼是青海湖中独有的鱼类。由于无鳞片全身裸露,学名叫青海湖裸鲤,体形有点像内地的鲶鱼,也似一把纺锤,头部钝而圆,没有须,背部呈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些不规则的褐色斑块,每条鱼都是一个活泼的小精灵。青海湖湟鱼因受气候等环境条件影响,生长非常缓慢。据说一年只能长一两肉。每年的3月中旬至8月中旬,湟鱼溯河而上受精排卵,布哈河是它们生殖繁衍的圣地。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地人很少到青海湖捕鱼,使湟鱼大量繁殖,加之产卵期比较集中,湟鱼有时可以塞满河道,即有“骑马涉水踩死鱼”的说法。部队用推土机推河卵石,一个工班可以推出几十公斤湟鱼。看到河底大群大群游弋的湟鱼,才理解了前两年几分钱、一毛钱可以买一斤湟鱼的情况。藏族同胞由于水葬的传统习俗,把鱼当做神灵,非常敬畏,从来不捉鱼、不吃鱼。青海湖湟鱼肉质鲜嫩且无刺,烹调时容易碎,连队用大锅做鱼一直没有很好的方法,部队在青海尽管肉食供应并不充裕,各单位也不乐意买这种不易烹饪的湟鱼,所以夏秋季节湟鱼很便宜,但是部队内部常吃的人却不多。

6月的天峻草原,气温已升到十几摄氏度,而它的特点则是面热背凉。布哈河水大部分由雪水汇聚,到6月份仍有刺骨的凉意。我们四个人绕回桥头走下河滩,脱掉鞋袜冒着冰凉下水去抓成群的湟鱼,结果人到鱼跑,一个也抓不住。给团首长开车的李顺卿头脑灵活,突然想到他车上有一个羽毛球网,立即取下来,折叠两下后,两个人在一个深一些的河槽处左右站定,看准大群湟鱼游过来时用力捞去,还真的捞到了两条有半斤重的鱼。几次过后开始熟练,而且掌握住自上往下迎头网鱼的规律。约有半小时,捞了约二十来条鱼。快要走时,李顺卿拿两块河卵石从桥上砸向鱼群,又砸住了一条,可让几个人兴奋了一把。

青藏铁路对于天峻县具有划时代意义,属于开天辟地的大事。1954年7月建立县政权,县政府设在此地,当年才开始建房,1959年县城取名为“新源”,即新兴草原之意。1956年县城只有党政机关、贸易商店、银行营业所、税务所和一所帐房小学,总人口两百三十一人(其中学生七十五人),到1957年形成东西一条街,人口增加到四百一十七人。1958年大批外籍人涌入天峻县,建设开发新天峻,县城人口猛增到一千七百多人。1974年,青藏铁路第二次开工建设,铁道兵47团五千多名官兵驻防天峻县城和九十五公里的铁路沿线,天峻县一夜之间变了样,人气猛增,财富涌流。近十年军民团结共同建设青藏铁路,十年间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把铁道兵和天峻县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听说47团要移防,要离开草原,天峻县突然间像艳阳夏日遇到密云狂风,遭遇连阴雨水,心情一时都郁悒起来。天峻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部队的敬意和留恋,先后几次请部队领导到县委座谈、交流、征求意见、互致谢忱。天峻县政府有几位藏族领导,还热情地把部队领导和机关的同志请到家中设宴饯行话别。民间交流最多的则是老乡之间的宴请活动。

天峻县城大部分是外地人。几年来,在机关工作的干部战士多数都在天峻县城联络到自己的老乡,都有几家很好的朋友,都有被宴请的机会,那几天机关灶上做的饭天天剩下不少。

我在天峻县只与蒋金相一家有来往,算是朋友关系。听说我马上要离开天峻,老蒋两次到办公室约我吃饭。开始是忙于准备工作,第二次去又邀请时,我和张建钦(在新区的10连任副指导员)约了个时间专程到老蒋家里话别。

因为事先有约,老蒋特意从屠宰场买了一只天峻藏羊做“手抓羊肉”。在天峻八年多,虽生活在牧区,真正吃羊肉并不多,这可能就应了平时说的“泥瓦匠住草房,编席匠睡光床,卖盐的喝淡汤”。天峻县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县,天峻草原的藏羊肉远近闻名。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时带骨藏羊肉三毛八分钱一斤。虽然便宜,本地供应非常有限,居民凭票购买,部队仅在重要节日才破例地供应一些。一个连队供应一两只冻干的羊肉,也都舍不得做手抓羊肉吃。所以,天峻藏羊肉好吃,对我们来说只是听得多,吃得确实很少。这次老蒋特意买只藏羊做“手抓羊肉”也算摸透了我们离开青海之前的这点心思。

天峻藏羊,是青海省的优良品种羊之一,它是天峻藏族群众在长期高海拔、高严寒的特殊环境下选育成功的粗毛羊品种。它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体质结实,抵御风雪灾害能力强,小羊崽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低温下还能照样生活,冬春季节缺草时采食能力强,而且不破坏生态平衡。它的外貌很美观,走动稳健,满身羊毛像倒着的柳树叶把身子覆盖得厚厚的、圆圆的,显得很精神。我总觉得天峻藏羊是天峻最美的生灵,非常可爱可宠。

老蒋的家庭境况在天峻县属于一般水平,在部队里他热交的朋友也只有建钦我们两个。其他还有几个虽然认识,均无深交。我在三连工作时,因工作上的方便,在生活上给他家里有一些方便,他也先后帮我买过几辆当时很难买的凤凰、永久牌自行车,应该说交往比较多,交情是比较深的。

老蒋本身就有午、晚两餐喝酒的习惯。那天中午为我们俩饯行,特意拿出一瓶五粮液。可能是担心一瓶酒不够我们三人喝,他先用一个可以盛二两白酒的玻璃杯倒满一杯互助大曲自己喝,给我们俩斟上五粮液。端起酒杯,老蒋不无感慨:

“你们修通了铁路,改变了天峻县的面貌,也改变了天峻县群众的生活方式。听说你们要走,大家都觉得心里难受。这不仅仅是说老乡的感情,而是大家对部队好像产生了依赖,像是一家人一样……这一走,不知道这一辈子还能不能坐在一起了,今天中午咱多喝几杯……”

老蒋的几句话说得我心里也沉甸甸的。人生在世几十年,人海茫茫万里天,两个人能认识就是缘分,天南地北几千里能成为朋友,更是多少年多少代的造化。今日一别,何日再见,真的难说,虽然都是河南老乡,也难预料日后的重逢机缘。话说到了惜别的愁情上,那天中午的手抓天峻藏羊肉也没有吃出太多的情趣来。我带着醉意和谢意告别了老蒋一家。以后很多年虽然做过努力,却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6月27日开始在天峻车站装军列。26日张金殿陪着我和李随志最后一次走到天峻县大街上(张金殿所在的修理连是第二批移防单位),也算是个告别吧!

人真是个充满感情的怪物。一样的地方如果不一样的心情,所形成的意念和感觉肯定是两样的。那天,我们三个人走得很慢,好像把天峻县城街上的每所房子、每根电杆、每个人都看一下,内心深处有一种惜别的恋意。

以往我们对天峻县城的评价是“东西街道一里长,三根线杆数到头”。这时再看这条街道时,就觉得它处处是难得的古朴,少有的原生态气象。所有的房屋没有刻意地装饰,大街两边的排水沟是当年修路时挖土形成的土沟,只有进县委大院、进商店等单位的门前用砖石砌了可以由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小涵洞,其他地方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县委大门口修建时在门柱的水泥立面上刻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两行竖联,路东头商店上面刻有毛泽东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两句语录,把街道的历史印记保留得清清楚楚,整个大街上再找不到一条有政治倾向、时代产物的标语口号。街上要么是几个行人,要么是牧民牵着骆驼、牵着马匹在随意地溜达、徜徉,偶尔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也是漫不经心,悠悠而去。纯朴的街面给人一种难得的平静和真实。天峻人像生活在一个近似凝固的静态世界,这里处处感到宁静和恬谧。

天峻人可能有很普遍的安全自信。街上的自行车基本上都没有装锁,也很少看到大门上有锁的。据老蒋介绍,他到天峻二十多年,没听说过扒窃、偷盗这样的事,有一年有一个外地流窜人员撬开供销社的库房门偷了几斤白糖一双鞋,第二天早上在汽车站就被抓住了。

天峻人的生活特别悠闲。不论什么时候看到天峻人,都能让你感到他们的满足和惬意。机关和营业单位上午10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大风大雪不上班,每个家里都有一个很旺的火炉子,门窗密闭,室温都在十五摄氏度以上,不少机关干部的家里都养有几盆名贵花草,外面寒气逼人,室内花卉飘香。工作之余,一家人热热乎乎,自自在在,做自己想吃的,说自己想听的,虽没有“世外桃源”的清静自然,却也有不少自由自在、悠哉乐哉。那天走到电影院门口时,看到两三个中年藏族同胞每人拿着一瓶酒,席地而坐,笑盈对饮,看到我们三个走过来,那个年龄大一点的一边点头,一边伸手递酒,正在拒绝时,另一个已站了起来,双手捧着酒执意要让喝,既感动又无奈,只好敬礼,点个头,又用手做了个不会喝酒的拒绝动作。两个人笑呵呵地看着我们走了老远,不停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语”。

我们三个的最后一站是商店。由于机关第二天要搬家,商店里有不少人,当然也是除售货员以外全都是军人,而且还有几个1979年入伍的周口老乡。那天不同的是商店里多了两个售货员。部队要走了,当地政府做了很多周到安排,到不少单位都能感受到他们比往日更多的热情、更亲切的服务。商店正常值班的两个女服务员,一位是资深老美女,已记不得姓什么,另一位是妙龄女郎,姓殷,都是河南老乡。以前我在连队当给养员时常到商店里买东西,也仅仅是你卖我买的买卖交往,从来没有说过与卖货购物无关的话。由于这条街上女性极少,在“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的荒原上,商店的美女是绝对的稀缺资源,她所承受的绝对不只是纯粹的爱慕和恭维。重复性劳动会使人滋生厌倦,不断的异性戏谑骚扰更让女性腻厌嫌烦。对军人她始终保持着“不热不冷”的应付性姿态。而那一天这位妙龄女郎像换个人一样,满脸堆笑,喜悦相迎。看我们三个靠近时,立即走过来问:

“老乡,要走了准备买点啥?”

女人的语言里有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她的一句话可以让你原已形成的意念瞬间融化殆尽。

要想买的东西一时好像都忘记了,定了定神才想到要买一块“茯砖”——这种东西在内地不容易买到。结账时,姑娘一边收钱一边若有所思地说:

“您都走了,俺这一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河南。”

这应该是姑娘的心里话,但不知道是说给谁听的。

天峻县城多数是内地人,不少人年纪轻轻上了高原,成了家,立了业,成了高原人,成了草原上的一分子。他们和他们的儿女们几十年与严寒为伴,与荒凉为友,所有的适意与满足是在这千里草原、万里苍穹下的自我安慰,他(她)们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则是复杂的,也是永远的。我们这些人在高原上生活几年,任务完成后可以移动一下,有四海为家的宽松,也有“志在四方”的优越,并且到一定时候还可以落叶归根,而他们只能是一种默默地企盼,静静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