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角隧道全长四千零一十米,海拔三千七百米。第二次复工时进出口基本都已达到千米以上,施工过程中,虽然采取了通风排烟措施,而每进深一千米比海拔升高一千米的缺氧量还严重,由于同时有上千人施工,数百台设备运转,每天两至三次放炮所产生的毒气、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也绝非昆仑山下的风火山所能比。正洞施工三年左右时间,不少战士在此是连续作业,常年施工。不少同志入伍进洞、出洞退役,遑论休养。就是正常的休假,也有不少同志没有排上队,没有等得到。
他们每天都在奉献着生命!
我们公社的战友是一个“幸运集体”。一共三十个人,新兵连训练结束,二十九人分到关角隧道进口和出口,之后有六位同志陆续调离关角山,有三位同志在洞外做勤杂工作,直接参加施工的有二十人。到2000年,已有五人相继壮年早逝,死因除一人是意外事故之外,其余四人全部是心脑血管疾病(他们是高万年、陆丙乾、李全中、范广献),早死率占了近百分之二十。
当年最高峰时期直接参加隧道施工的有两千二百人左右。可怜的战友今安在?
走进青藏高原遭受缺氧环境伤害的没有人能幸免,只有轻重之分。即使不在关角隧道这种生命禁区内施工、工作,只要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长期生活,身体受到的危害也都非常惊人。
1973年山东曹县梁堤头公社入伍的十五名同志分配在铁10师医院工作。师医院所在地乌兰的海拔两千九百七十米,而且医院条件应是全师基层单位最好的。正是由于条件好,这些同志在高原服役都超过五年,多的八年。到1999年,这些曾为我们体检、为我们健康服务的老兵已有四人因心脏病或与心脑有关的疾病而早早告别人世。
自1974年5月进入青海到1983年离开高原,全师先后有二十五名年轻的干部或直接死于高原反应症,或因高原恶劣环境的危害致病身亡。他们是(按照死亡时间排列):副师长刘吾骥(五十三岁)、47团16连副连长杨光林(三十四岁)、50团9连副指导员王富(三十一岁)、师修理营1连指导员刘度生(三十二岁)、48团18连连长邓广吉(三十九岁)、47团政治处副主任徐玉水(四十四岁)、50团2营技术员杨家强(二十八岁)、50团4营医助袁福春(三十一岁)、46团7连副连长段炳坤(三十五岁)、48团18连指导员曹洪林(三十二岁)、48团军医李志恒(四十三岁)、49团政治处副主任齐源盛(四十六岁)、49团卫生队教导员武东海(三十六岁)、46团团长周振才(四十四岁)、49团工程师吴芝富(四十四岁)、50团军医杨林娟(三十四岁)、新管处职工毛海福(三十岁)、46团3营副营长黄永喜(四十三岁)、49团1连副连长高德贵(三十三岁)、47团3营技术员何木新(三十五岁)、47团军医李玉麒(三十四岁)、师医院志愿兵黄永良(四十九岁)、师水电营5连副连长吴昌华(三十五岁)、48团后勤助理员代中清(四十一岁)、师长陈友国。
还有一些干部,如我们3连2排排长李文生、47团团政治部主任黎君晏、后勤处长周元泰、运输股长曹新昌、保卫股长李清稳、物资股助理员郭国峰……这些怀着一腔热血,肩负着伟大使命的铁道兵指战员们,从踏入青海走上高原的那天起,就已被阎王爷点了卯、画了圈。当他们转入地方工作以后,还没有怎么享受军转民、兵改工的喜悦和欢乐,就带着青春之躯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踏上了黄泉路,与骨肉亲情阴阳两隔,魂断天涯……
如果按照《意见》的要求,陈友国师长就是不应该再上高原的那一类患者,可是我们年轻的师长有以前两上青藏的艰苦经历,有誓死修通青藏线的志愿和情结,他毅然三上青藏。1977年年底,铁道部组织专家对进入西藏的滇藏、川藏、青藏三个方案进行全面考察。为了向中央提出真实、详细的参考方案,已任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副参谋长的陈友国师长不顾疾病威胁,强烈要求带队穿越唐古拉山,勘察青海入藏的铁路走向。决心、意志、夙愿和精神可以鼓舞人、激励人,但不可能消弭、减轻高原恶劣气候对身体的侵袭和冲击。行至五道梁时,他再也支撑不住,几次晕倒,被强行送回格尔木。于是,走通青藏线,修通青藏铁路,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因健康原因离开青藏铁路施工一线后,病居西安的老师长还盼望着铁路全线移交后,乘火车走一趟他为之苦苦奋斗七年的哈格段,再看一看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汗水的关角隧道。然而死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病魔没有满足他仅有的一点宿愿。四上青藏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5.铁道兵要撤编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开幕。此前部队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动员要求全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以此鼓舞广大指战员的斗志和精神。然而6月29日团党委会议上,在研究师党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意见和建党六十一周年表彰决定以后,政委陈运魁在这个会议上宣布了铁道兵撤编并部的准确消息: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已经获得中央批准,具体方案尚未出台,目前是保密阶段,十二大以后就要传达。
传递最快的消息恰恰是那种不让传递的消息,最不能保密的也正是那些需要保密的内容。铁道兵要撤编的消息很快在部队干部战士中不胫而走,四处传开。一般战士服兵役尽义务早晚都得退伍。铁道兵撤编全部并入铁道部,广大农村兵实现一次性“改工”,他们内心高兴,心满意足。部队的干部则由于不知道整编的详细内容,不知道归宿去留,开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几年没有停止过精简整编的声音。自从去年开始就有了铁道兵要撤销的传言,一年多过去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有些干部还有侥幸心理,认为又是“老和尚娶媳妇——说说算了”。有不少干部从1976年的12师、15师改为基建工程兵,每个营减少一个连队,1981年的撤销西南指挥部、一个师撤销一个团,看到了铁道兵编制的不确定性。然而,当大家再回想自1979年以来铁道兵实行自负盈亏、争取外委工程、独立核算、“找米下锅”等一系列调整和改革的过程,广大铁道兵指战员们似乎看到了铁道兵并不光明的前景,忧虑重重,心神不宁。
国庆节前,各地贯彻十二大精神进入高潮,部队体制改革的方案也已渐趋明朗化。虽然实施方案没有出台,但大家都看到了不期将至的退役结局,所担心的是“庙宇”拆除以后“和尚”们的去留归宿和“卸磨”以后“毛驴”的生杀命运。
我在机关属于小字辈,思想上考虑较多的是撤编以后的去留问题。而一些老首长老同志的内心深处对铁道兵则是满含无法割舍的一往深情。多少年风餐露宿,多少年沐雨栉风,多少年流血流汗,多少年舍生忘死。艰难困苦的环境、惊天动地的重任,滋润成骨与肉、心与血的感情。感情这个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支撑着每个视铁道兵如生命的老首长、老领导。多少年寄托着精神、寄托着理想的铁道兵要撤销了,他们难以接受,无法理解。他们不理解这支部队的命运为什么这样乖蹇,铁道兵的道路为什么这样曲折?
铁道兵的三十五年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三十五年,有让人激动的岁月,也有使人心酸的日子。
铁道兵缘起于1946年的东北战场。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为维护铁路交通秩序,保证铁路畅通无阻,集中各地的武装护路部队并吸收地方铁路工人参加,建立了第一支铁道部队,时称护路军。
1946年6月正式成立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相继组建护路军第1团、第2团、第3团,同时将回民支队转隶铁道司令部序列。
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护路军司令部,下辖东满、西满两个护路军司令部,七个兵团,一个回民支队,一个装甲列车大队。
1947年10月后又分别成立了中部和南满两个护路军司令部,总兵力近九千多人,维护着东北地区约五千公里的铁路安全。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7月护路军改称铁道纵队(对外称铁路修复工程局),下辖四个支队,兵力一万七千多人。当年8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分置成两个单独的领导机关,铁道纵队隶属东北野战军建制序列。
1949年春,全军先后按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的决定精神进行整编。5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原属第四野战军建制的铁道兵纵队扩建为铁道兵团,直属解放军总部,实施垂直领导,直接指挥。从此,铁道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在人民解放军建制体制中正式形成。至1950年5月,铁道兵团下辖第1、2、3、4、6共五个支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份以后铁道兵团所辖的五个支队相继整编成第1、2、3铁路工程师和一个直属桥梁团。1950年11月,三个铁路工程师和直属桥梁团陆续入朝参战。1951年1月,铁路工程师转隶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1951年6月,先期入朝的铁路工程师改称铁道工程师。
1952年1月起,全军国内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先后将一些野战部队和少量地方部队改编为铁路工程师和农业师之后,又将一些农业师改编为铁路工程师。1953年1月后入朝的铁路工程师也改称志愿军铁道工程师。从1953年1月至1955年2月间,根据朝鲜战场形势,国内又有七个铁道工程师赴朝轮战。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多时有十个铁道工程师承担铁路抢建、抢修和运输任务。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整编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六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四个师、一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3年10月1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4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机关为基础在北京正式成立。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铁道兵下辖十个铁道兵师。
1956年8月24日根据国家铁路建设发展需要和铁道部队组织指挥系统变化要求,国防部批准铁道兵组建两个铁道兵军。1956年9月5日铁道兵第1军正式组建,下辖铁道兵第2师、第7师、第11师和独立桥梁团;1956年11月开始组建铁道兵第2军。1957年4月6日国防部取消组建铁道兵第2军计划。1958年10月撤销铁道兵第1军番号,以铁道兵第1军机关、直属队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8师。至1959年铁道兵下辖十一个建制师。
1964年9月,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为加速国防工程和西南铁路大通道修建,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扩编;10月份,先后组建铁道兵第12师和13师。1965年根据修建北京地铁和援越抗美铁路抢修等任务,7月26日,总参谋部批准组建铁道兵第14师;1969年3月又组建了铁道兵第15师。至1969年,铁道兵下辖十五个建制师,三个直属团等部队。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全军部队进行整顿和精简整编。1976年1月,铁道兵第12师和第15师转隶基建工程兵建制。1979年7月撤销铁道兵第13师建制(部队并入铁11师)。至1980年,铁道兵已减少三个建制师,保留十二个建制师。
198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全军压缩编制、减少员额、精简机构、改革体制编制。1981年2月撤销铁道兵第14师建制(部队并入铁8师;师机关和直属队与沈阳军区部队、工程兵建筑部队合编成守备12师)。3月撤销铁道兵第6师建制(部队并入铁5师)。至1981年4月,铁道兵辖有十个建制师。
从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后,随着军队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铁道兵的命运进入沉浮摇摆时期,其生死存亡系于一线好几年。
从1975年至1981年,围绕铁道兵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问题,经过反复争论,始终未能确定。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和国民经济调整情况,为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对军队编制体制进行大的调整改革。1982年9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最终确定铁道兵归地方建制。而在此之前,几次对铁道兵调整改革的方案,都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