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68

第68章 快乐的组织股(1982)(5)

1975年4月5日大塌方抢险中,我和炊事班的几个同志向工地上送晚饭,接近隧道口时,看见洞口站着几位首长,他们穿着皮大衣,似在研究有关抢险方案。一位老兵指了指站在中间那个个子比较矮的首长说,他就是陈友国师长。当时几个领导的面色是一样的沉重和焦虑。我们没敢留步多看,挑着茶饭进了平道口。当一百二十七名同志从洞内爬出来时,已在工地上紧张指挥十四个小时的陈师长站在新挖开的小导洞口,与脱离危险的干部、战士们一个一个握手问候,给他们以极大的安慰。事后得知,陈师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

1976年5月,为贯彻铁道兵党委4月17日“关于加快关角隧道施工进度”的指示精神,迅速掀起隧道施工高潮,陈友国师长在师党委会上不顾多数同志的劝阻,带着病体率领徐志超副师长及师机关司、政、后主要领导把铺盖搬到关角山下指挥十五个连队、两千名指战员展开关角大会战,掀起“月成洞百米”施工竞赛。

关角山下,生龙活虎的年轻战士会因走路快一点、站得时间长一点而昏倒,一个正常的人会头痛、胸闷、失眠。此时的陈师长已年近半百,顽病缠身,他却坚持每天走进隧洞,走上掌子面看质量、查安全。当他看到战士们劳动强度过大、工地施工环境恶劣的情况后,几次在施工调度会上要求各施工单位压缩工班施工时间,千方百计改善连队生活。他还深入连队伙房检查各连的生活改善情况。而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白天上工地,晚上开会分析施工形势,研究加快施工进度的措施,经常熬到深夜。我的老乡陆喜安被抽到师指挥所做饭,他看着师领导常常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作,很有感慨地说:“领导们的身体好像铁打的。”

哪一个人的身体都不是铁打的。陈师长的糖尿病体质很难适应那种过度劳累的会战,经常显现出疲惫、困乏的迹象。他让炊事班为他准备一些花生米,每次上工地兜里装上一把,感到不舒服时就往嘴里放两粒生花生。陈师长个子不高,瓜子脸,满脸的温和慈祥,在工地上一般不大好认出他是师长。可是,不少战士都知道,工地上看到吃花生米的就是陈师长。此时大家看到的陈师长往往也正是拖着病体顽强向前走的师长,他用一粒粒花生米在支撑着他的心慌、头晕。战士们看到时,无不感到心酸心痛,当然更多的是激动、鼓舞。陈师长5月上旬到关角山,6月份关角隧道出口首创单月成洞百米纪录,8月份第三次创单月百米成洞的好成绩,配属1营施工的46团17连在平导掘进中当月完成一百三十四米。一直到年底,关角隧道出口月月成洞突破百米。冬季应是高原施工的淡季,按规定也是安排干部战士集中休假的季节,而这年的12月份,关角隧道上道坑胜利贯通,当月完成一百五十五米,创出关角隧道施工以来最高纪录。

参加关角隧道会战的指战员们都忘不了陈师长,都为陈师长的精神所感染。

1977年8月15日,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奋战,铺轨列车顺利通过关角隧道,师团指挥所相继撤销,我们这些身在连队的战士再没有机会见到陈师长。后来才听说,当年的10月份他调到铁道兵西南指挥部任副参谋长。随后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忘不了带着病在关角山组织大会战的老师长。

陈师长去世的消息传来,机关干部对这位三上青藏线、在10师当了七年师长而又曾长期在关角隧道带病蹲点的老首长的盛年早逝无不感到震惊、悲痛,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同志就高原恶劣环境对身体危害的议论。正在这个时候,又传来团后勤处材料助理员杨忠明回四川休假期间病危的消息。干部病危由干部股负责,干部股去四川看望的同志还没有到达四川,又收到“杨忠明在四川夹江县解放军42医院因病抢救无效死亡”的加急电报。这样的电报,一年前的2月份一周内收到两封:一封是2月9日3营技术员何木新休假期间突发心脏病在广州病故;一封是2月13日团卫生队军医李玉麒护送退伍兵回四川,在重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病故。

很多事情单独去看很可能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联系起来看就会反映出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处理干部战士的后事是组织股的职责之一,办理这样的后事往往让人悲伤、难心,事后就总想问个为什么。

有一次我见到卫生队杜栓盈队长,都是河南老乡,说话就随便一些。我问他:“高原的缺氧对人的身体能不能造成致命伤害?”

他说:“能够造成伤害,会影响生命,一般不会当即致命,有一些工种、有一些做法会对人的伤害严重一些。”

他的话使我受到震动,也想了很多。

记得是我入伍不久,关角隧道出口设立了“高原病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由解放军天津医学院牵头,几个相关单位组织医疗科技人员参加。有一次组织体检时,一位军医说,不少同志的心脏有移位现象,当时就让我们吓了一跳。事后得知,经过对进入青藏线施工十二至十五个月的五百六十四名官兵全面体检后,查出患有慢性高山病和维生素缺乏症者二百五十四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特别深刻。

1977年我到乐都县买回五头架子猪。在卸车入圈时,有一头猪一时没有撵进猪圈,几个炊事员跟着在连队院里撵了两圈,当那头猪跑不动时才乖乖地被推入猪圈。结果几个炊事员刚回到伙房,饲养员跑过来说:“那头猪死了!”跑几百公里外好不容易买几头猪,刚拉回来就死了,连领导听说后很不满意。由于那头猪不是病死的,很快就煺毛开膛,趁鲜吃掉。当死猪的腹腔打开后,发现肺已炸裂,满腹积血。找到了猪死的原因,也让不少人开了眼界,给了警示。猪是适应性、生命力极强的动物,竟然在跑几圈后当即肺裂死亡,何况脆弱的人呢?连队早操从此不再长时间跑步。

还记得我们营有一位姓王的工程师,有几天心脏不舒服,军医建议他到团卫生队去做一个X光透视。经验不太丰富的医生做完透视,脸色马上变得发白,惊呼:“坏事啦,这位首长没有心脏了!”军医闻听立马跑过来,经再次详细检查,王工程师不是没有心脏,而是心脏严重变形,形成带偿性心肌肥厚,致使心脏肥大,大得把肺挤到一边,心脏失去了原有“形象”。从此王工程师得一个“没有心脏”的雅号。两年后他强烈要求转业,他怕真的没有了心脏。

3月份我去江苏沭阳,处理一个因公牺牲战士的后事,完成任务回程时路过郑州,顺便到家停了一个星期。其间听到两个战友英年早逝的消息:一个是原1营2连战士高万年,我们是一个公社的老乡;另一个是堂街公社的丁建彬,他原来是4营20连的兵。都是不满三十岁患肝癌,于年前年后相继去世。那段时间不断接到死人的消息,不停地处理死人的事,让我对身体健康问题也产生了未曾有过的忧虑。返队时,特意到河南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一次体检,结果查明我的左心室偏大,心脏稍有移位。当时让我有些紧张。医生解释,一个人常年在缺氧地带生活,极易产生环境性内脏的异常病变,胸动脉高压突出,心脏扩大,心电轴左移或右移。离开这种环境后可以慢慢复原。如果时间过久就有可能导致质异性病变。

我仅是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区生活工作过,而在关角隧道内施工,不仅含氧量相当于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水平,而且粉尘和机械尾气、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更加严重,这些同志们的身体会怎么样?真是不寒而栗。

部队第三次上青藏高原以后,各级党委对指战员们的生活及健康保护十分重视。1974年10月部队刚到高原,10月4日师后勤部在乌兰召开福利工作会议,分析部队进入高原施工以来官兵福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保证官兵增加营养,吃好睡好,有好的体力投入施工,研究制定了搞好福利工作的六条意见。这个应由后勤领导负责的工作会议,陈友国师长亲自参加,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各级领导从关心指战员们的生活与健康抓起,关心大家的身心健康,要带着良心带着爱心做工作……

青藏线哈格段全线复工以后,根据党中央筹建青藏线二期的需要,由兰州铁一院主持开展“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实施计划”,决定由10师抽调一个连配属铁一院担任风火山冻土科研任务。陈友国师长为了掌握指战员们在生命禁区的生活情况,1975年9月28日,率领师、团工作组,亲赴风火山深入到执行科研试验任务的50团13连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研情况向全师提出了加强连队生活保障、提高指战员身体素质的要求,并推出48团15连、48团后勤处搞好高原生活管理的先进典型,在全师伙食单位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决定调49团12连由刚察县移防乌兰县赛什克公社实施蔬菜种植,弥补外调蔬菜不足,保证连队战士每天能吃上两斤蔬菜。

改善生活、增加营养、保障指战员体能素质,一时成为高原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践证明,导致高原战士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缺乏营养、缺乏维生素,重要的是缺氧。防止缺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有很多保障、防护、辅助性措施要落实,遗憾的是由于“抓革命、促生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很多措施的落实都被淡化或未曾顾及。

几年后,我看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于1977年9月出台的一个《青藏铁路高原施工劳动卫生、劳动保护意见》,现摘录如下:

1.健康检查

(1)患有下列疾病者不应进入高原施工:

①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严重高(低)血压及红细胞增多症者;

②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并有呼吸障碍、活动性肺结核及矽肺者;

③患有癫痫、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重神经衰弱,肝、脾、肾和内分泌患者;

④患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者暂不能进入高原施工。

(2)对参加高原施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季节性施工人员,应于进驻工地前和施工结束后各检查一次。对因特殊情况需要常年坚持施工人员,应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检。内容包括心电图和血象的检查。

2.劳动卫生

(1)参加施工人员由海拔较低进入海拔四千米以上地区,要坚持阶梯升高的原则。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地区至少要有两周以上的适应过程,以防止或减少急性高原反应症的发生。

(2)在进入高原过程中,要严格防止感冒和过劳。每日乘车行军时间最好不超过八个小时。汽车要加篷。途中要保证热水热饭的供应。到驻地后三天内要保证充分休息或从事少量的轻活动。

(3)为保证大量人员进入高原后能立即得到充分休息,避免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活动,事先应选派先遣人员做好食宿的安排工作。

(4)施工期间,隧道作业的劳动日以六小时为宜,洞内作业工时应不超过四小时;严格实行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保证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mgm3)。桥梁、线路作业的劳动日以七小时为宜。

(5)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机械化,体力劳动强度保持在中等强度以下。如必须从事大强度的体力劳动时,应尽可能缩短一次持续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休息的交替次数。

(6)施工期限每年以不超过六个月为宜。施工季节应集中在5至9月。如施工任务要求必须延长施工期限时,对施工人员应采取全部轮换或部分轮换措施。但最长不要超过一年。

(7)在高原施工期,除正常施工劳动外,要严格防止从事激烈的体育活动和训练活动。

(8)施工期间,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者,应及时返回海拔三千米以下的地区。

(9)施工结束应返回海拔三千米以下的地区,给予一至两个月的休息。在此期间也可以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对心脏发生异常改变者,应进行随访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如半年内不能恢复,应暂免继续参加海拔四千米以上高原施工劳动,并脱产治疗或疗养。

3.劳动保护

(1)凡进入高原的施工人员,须配备足够的防寒装备。除正常规定的防寒装备外,应配备褥垫、短皮上衣或皮背心。室内要保持常年取暖,室温应保持不低于十二摄氏度。

(2)施工人员应配备有色防护眼镜及手套。

(3)为预防或减少施工人员急、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各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高原施工用的个体补养器及预防药物,如复方党参片、灵芝菌片等。

(4)加强行政管理,落实劳动保护措施。

4.饮食卫生及营养

(1)为增强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适应高原地区低氧、寒冷的特点,膳食组成应遵守“高糖、低脂肪,不要过多地增加蛋白质”的原则,以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力。要尽可能保证蔬菜的供应,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2)饮水要净化,食物要热,伙房要有食物保温设备,保证施工人员吃到热饭、热菜。

(3)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丸二粒。

(4)加强伙食管理,改善烹调技术,食谱多样化。

(5)医疗救护。

…………

这是一个在哈格段修建期间形成却在此期间没有发挥作用的《意见》。没有发挥作用的原因远不是它没有作为铁道兵党委、机关的红头文件下发,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体制、形势等有着显而易见又难以说清的因素分不开。今天抄来,读者可以由此明白我的那些首长和战友们罹病、早死的一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