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55

第55章 组织股的司务长(1980—1981)(1)

1.“铁疗”的收获

1979年年底,组织股许洪翔股长和两名高干事相继转业离开部队,唐道华股长从师机关调来任股长,股内工作进行了新的调整。我最年轻,因此,只有我分管共青团工作最合适。分工没多久,师政治部组织科通知,各团分管青年工作的干部到陕西眉县铁道兵疗养院(简称“铁疗”)参加培训,时间一个月。

对我来说,迫切的需要就是学习,最好是参加专职培训,系统学习一些政治工作、组织工作方面的知识。接到通知后,我高兴了好几天。

培训班4月1日开课,要求参训人员于3月30日前报到。我们10师共参加六个人,每个团一人,师组织科一位副科长带队。

青海地阔面广,交通极不方便。各县虽然都有汽车站,都有几台客运车辆,但由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差异太大,车内的肮脏劲、邪气味让人无法接受,不到万不得已我们这些人谁也不会去乘坐。何况由于人烟稀少,不少县与县之间就没有公共汽车。如果有班车也很可能是每周一班、两班。团机关从天峻县去西宁有一部中轿客车,每周定时发两次。天峻县去乌兰、去德令哈只能乘坐部队内部的施工车辆。我到机关时间不长,外出用车一靠老乡熟人,二靠领导或老同志帮助联系。

去乌兰师机关报到时间很紧,车辆成了大问题。唐股长刚到任,很多人员不熟悉,就由郭崇高老干事出面为我找车(团机关仅有的四部小车为团首长服务,一辆嘎斯车为全机关运输服务,股长以下人员外出全部是自己找顺风车)。郭干事从上午找到下午,才从汽车3连定下一台去德令哈的便车。第二天中午我到师机关时,其他各团的同志已经到齐,只等我一个人。好在我们去宝鸡的火车票是两天以后的。当天下午,科长领着我们五个从团里去的同志参观师组织科的办公室,然后在他的办公室里互相介绍认识一番。

科长是湖北荆门1970年兵,副科长已当了两年,瘦高挑个子,白白净净,相貌端正,可能是患有慢性鼻炎,说话时常带着浓浓的鼻音。其他五个人有两位分别是1973年山东兵、陕西兵,一位1971年的四川兵,一位是南京籍的兵。南京兵讲话南腔北调,不知道从哪里入伍,从行为上能看出是干部子弟,从语言口气中能感觉出比我的资格老。一行六人我又是新兵一员。听了介绍,我给自己定位:哑巴进庙门——多磕头少说话!

这是我第四次从西宁坐火车,也是最风光的一次。我们六个人全部拿到了卧铺票,从中也看出政治机关的优势。以前,后勤部门的两次公差全是硬座,一次休假托熟人等了两天才买到硬座。这一次政治部的活动,全坐上了卧铺,而且上、中、下铺位全在一个隔间里,上下自由,说话方便,心情非常轻松。至少我再不担心钻座位下面睡觉了。

通过两天的接触,我发现同行的几位都是比较活泼而且都是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尤其是那位南京兵,天文地理懂得很多,文史知识面很广,对《大众电影》《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的内容了解得不少,我不免生出自卑心理,更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功底的浅薄,说话办事更加拘谨。

六个人中科长是当然的中心。列车走一段时间以后,不少话题都围绕科长或由科长展开。科长年初陪同师首长到北京铁道兵部参加过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党委扩大会,我们几个都没有去过北京,更不知道兵部机关的情况,都很羡慕。有位同志提议请他说说去北京的观感。科长是非常谦逊的人,不善于说笑,更不善于卖弄,他看几个人都认真相劝,开始有点不好意思,先说到北京的长安街、复兴路、五棵松,慢慢才说起去北京时路过西安的一件事。他首先说:这件事牵扯到师机关一位科长,你们听了以后不要宣传——

铁道兵部举行的兵部党委扩大会议,每个师的政委、师长和政治部主任三个人参加。随行的有司令部一人,政治部组织科、宣传科各一人。按部队规定,行政十四级和部队正师级干部外出可以乘坐软卧。从西宁发出的列车由于军队高级干部多,而且部队还有个规定,凡是保密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因公出差和军队团以上单位进京报送绝密级文件的均可坐软卧,造成软卧车票非常紧张。几位首长先坐硬卧列车,到西安后换成软卧,需要停留一天。等车的那天下午,闲来无事,首长提出出去溜达溜达,顺便到百货商店买一件衬衣。进入人民商场,首长前面走,三位工作人员跟在后面。在一个柜台前,科长看中一个小镜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圆镜子很盛行,我们这些年轻军官每人一般都有一个),就招呼服务员拿出来看看。服务员看都没看他一眼,顺手拿一个递了过来。科长看看正面还可以,背面是个美女照,不合适,要求调换。女服务员满脸不高兴地又拿一个扔到干事手边。这个镜子的背面是一个运动健将跳高的彩色照片,正面看了一下,给服务员说这个有点“发脸”,再换一个。服务员目视着另一个柜台上的姐妹,似在用眼神交流,好像没听见科长的声音。科长又说第二句,服务员听见了,并且扭过脸很认真地说:“你就长得那个样子,小镜子还能把你照好!”

美丽的姑娘说出了与她的身份和长相极不相称的话。科长被刺得好像蒙了一样,几分钟没有翻过劲儿。搞了好几年宣传的科长竟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话来对答。从前面柜台返回的主任听到服务员讥讽性的语言也有些生气,上前说道:“你怎么这样说话?”

服务员不甘示弱:“我说话咋地,你还能给我扣个啥帽子!毛主席好给人扣帽子早去世了!”

政治部主任是政治工作的专家,这样涉及政治的话他也没辙了。已知遇上了“狗屁不通”的泼妇,立马吆人走开。走出百货公司大门,科长的脸上仍似挨一耳光后的殷红色不退……

军人有军人的局限,首长有首长的难处。受到侮辱、受到奚落还不能随便牢骚,满肚子恶气当场还不能发泄。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几个人都没再提起这件窝囊事。

几个人都觉得挺可笑。就问,服务员是哪里人?科长说:听口音是陕西当地人。我们几个随即对着46团的那位陕西兵逗起来。陕西兵觉得不好意思,但又不甘被攻击,很快调整思路,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接着就侃了他们团老副团长的一个笑话。

副团长是位解放牌老革命,家在沂蒙山区,移防到襄渝线以后,父亲要到部队去看看他是“咋修铁路的”。到部队后被安排在团招待所,老人家听身边的人喊自己的儿子“团长”“团长”的,心花怒放,分外自豪。吃饭时,副团长征求父亲的意见:“晚上吃什么?”

老父亲已知道儿子大权在握,人上之人,吃饭可以吃一些好的了。在家里最好的饭是饺子,当即给儿子提出,能不能吃肉馅饺子?副团长打电话通知招待所食堂准备两份猪肉饺子。吃饭时公务员把饺子送到房间。老人边吃边乐,看着电话边想——“这玩意儿”真好,拿起来说两句话就能送来饺子。

第二天他又看到儿子打电话通知送“白面蒸馍大肉菜”的全过程,心里坚信:“这玩意儿是要啥有啥。”

副团长忙于施工,没有时间多顾及老父亲的生活。住几天后,老人也觉得时间长会影响儿子的工作,要求返回。临走时副团长问父亲要带点啥,老人家说,啥也不要,就要桌子上的“那玩意儿”。副团长分析农村条件改善可能要安装电话了,老父亲提出来小小要求应该想法满足。找来通信股长,让他找一部闲置电话给父亲带上。

副团长工作繁忙,派公务员送老人去西安火车站。上车时公务员和司机提着行李一直送到车厢里,把装有电话的提包和其他行李放在座位上面的行李架上后叮嘱老人,行李在座位上面,下车时带上。

老人提包里有了一个“要啥有啥”的宝贝,一路上兴奋不已,上车后仍沉浸在如获至宝的欣喜之中,公务员的话他只听见却没有入心。到徐州站下车时,老人延续着几天来公务员周到服务的美好回忆,起身就愉快地走出车厢,行李留给了“公务员”。到出站口验了票,老人发现公务员没跟上,装着“要啥有啥”的提包也没提过来,立时有些紧张。出站口要关闭时,老人挡着不让关,验票员问后才知道这位旅客的行李没有提下车。问他是谁在提?老人说,是公务员。验票员向后看看空无一人,问他公务员在哪儿。老人说:在西安上车时是他掂的包。验票员马上看出农村老人没出过远门,一时糊涂了,告诉他:你的行李没有提下来。老人当即就哭了:我的包里有个宝贝东西,没提下来不就全完啦!服务员看过车票,记住车厢座位号后,告诉老人,你在这里等着,车站马上打电话通知下一站,把你的行李找着后提下来,然后由西行列车带过来。老人一听有了希望,当即问,打电话过去能赶上火车吗?服务员觉得挺可笑,随口答言:能!老人急了:“如果电话能赶上火车,我坐电话赶过去不就行了!”在场的人都笑了……

几个人出行,特别是与有些层次的人一起真是开心。我们几个说说笑笑轻松愉快地到了宝鸡,到了眉县铁道兵疗养院。

眉县铁道兵疗养院位于西安市与宝鸡市之间的眉县以南,在秦岭山脉的太白山脚下,是铁道兵后勤部1976年9月在原汽车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既不临城市,也不靠现在的著名风景区,当时的突出特点是交通不够方便,而环境非常幽静,出门就是农民的田地。疗养院南侧是一块面积不小的苹果园。我们去时正值苹果开花时节,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蜜甜。出疗养院向西南方向有一条弯弯的小路,不远处就是温泉,设有大(男)小(女)两个大浴池。常年钻山沟的铁道兵官兵能在这里小住些时日泡泡温泉、赏赏山花,呼吸些富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不能不说是一件舒心的事情。

我们这次培训班是铁道兵政治部近十年内举办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一次,也是铁道兵疗养院接待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性培训。近两百名青年干部一时从全国各地云集,让疗养院很快活跃起来。铁道兵政治部领导的光临,“铁疗”如节日一般的欢畅,我们这些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弟兄则如走进了“花花世界”。

我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学习培训,第一次走进这样高规格的生活环境,心情激荡,如沐春风,心底间萦绕出抓住机会听好学好落实好的“雄心壮志”。

报到后,我们每人发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文件》、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印的《共青团工作知识问答》等几本学习材料。在部队时刚分工让我负责共青团工作,一直不知道抓什么,甚至还认为部队常年施工劳动,共青团工作也没有什么可抓,感到可有可无,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甚至还觉得分管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挺无聊的。当我翻开那本《共青团工作知识问答》以后才发现,这项工作还真是内容复杂,任务繁重。一本两百多页的书,列出“团的性质和任务”“团员的义务和权利”“团的奖励和处分”“团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机构”,一直到“团旗和团徽”“团的历史”等,一二十个专题,两百多个问题。这时我才找到了感觉,看到了方向,才掂出了我工作的分量,而且下决心要认真学一学。

学习开始的第二天,疗养院的一位姓杨的院长专门到我们的宿舍,看望“青藏线上来的同志”。高原部队到哪里都受到重视!杨院长和蔼慈祥、满面春风,开口全是客气、体贴的话:这里最好的东西就是温泉,它能活血化淤,对关节炎、皮肤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你们长期在高原上工作生活,非常艰苦,要趁这个机会多泡泡温泉,把身体调养好。

领导的关心让我们很受感动,而让我内心想得比较多的是他让泡温泉的那几句话。

从1978年开始,我的右脚踝关节经常肿痛,小腿上出现肿块,曾在团卫生队住院治疗。当时确诊为风湿病,但症状又有些异样。卫生队杜栓盈队长是河南老乡,对我很关心,每次去找他看病他都费很大精力查资料、找病因。有一次还从医学杂志上找到日本人介绍的治疗方法,即采用每日递增的方式服用“强的松”。按推荐方法,我坚持吃了一段时间,最多时一次吃十几片,直吃得满脸浮肿、双眼难睁。前年休假时,又专门到河南省医学院,从小腿上红肿块处挖一点肉,做了“切片”检查,最后确诊为“结节性红斑”,吃了一段时间药,仍没有根治。没多久又复发,脚踝骨以下肿得穿不上鞋,搞得挺伤脑筋。听了杨院长的介绍,立马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治病机会。

在眉县铁道兵疗养院培训结束时照了一张合影,当时没有人想到两年以后铁道兵要撤销,脸上都洋溢着甜蜜的微笑。第五排左二为本人。

眉县汤浴温泉也叫“凤凰泉”“西汤泉”,据说隋文帝杨坚曾在这里兴建“凤泉宫”作为避暑洗浴之地,还传说唐玄宗曾三临其地,赐名“凤泉汤”。据疗养院的同志介绍,温泉水含有钾、镁、钙、硫黄等矿物质化学元素二十余种,经常保持摄氏六十度的温度。由于可以疗伤治病,当地人称其为“神泉”。铁道兵后勤部在此改建疗养院以后,配备有辅助性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不论是隋文帝杨坚还是唐玄宗李隆基,也无非是洗洗泡泡戏戏玩玩而已,我们在此所享受的不仅是冲洗汤泡,而且可以辅以理疗、电疗、光疗和推拿按摩,远远超过皇帝的享受,足可称之为“上帝”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