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会议结束后到司务长办公室取调料,在靠办公桌一边没撕掉的小日历上看到:4月5日,清明节。我心里想:好悬呀!在祭奠死人的日子里一百二十七名战友与死神挥手致意后又回来了!
塌方抢险结束约一个星期,我到连部“偷看”连长的报纸。在《解放军报》《青海日报》上同时看到了一条很短的新闻:蒋介石死了!时间是4月5日。当时我好笑地想:这个残害过无数革命先烈的“人民公敌”死了还赶个清明节,让全国人民都祭他!
一年后全营庆贺关角隧道塌方抢险胜利一周年。而这一天的晚上,从收音机里传来了天安门广场数万名群众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发生的“动乱事件”!——又是4月5日。
4月5日真的是个不平常的日子!只是,参加关角隧道施工、挑战生命极限的铁道兵战士,不是因这一天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而是1975年4月5日这一天,有一百多名同志从死神的屠刀下逃生了。这一天,一千多名指战员用一腔热血、一片忠诚、一种精神奏出了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
5.关角山下摆战场
4月5日的大塌方,经过1营全体指战员十四个多小时的抢险营救,最后使一百多名同志无一伤亡安全脱险,在铁道兵施工多年的塌方抢险中是个奇迹,是个很值得庆幸的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青海日报》等多家报纸分别刊登了记述“5847部队风雪高原战塌方的英雄事迹”的长篇报道《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一时间我们营的英勇事迹、先进经验很快在整个铁道系统传扬开来,青藏铁路上关角隧道这个控制工程成了铁道兵乃至全军关注的焦点,彭海贵副司令员代表总部领导,专程到1营慰问。兰州军区、青海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领导都派出慰问团来到关角山下看望慰问被救官兵。兰州军区文工团,青海省豫剧团、话剧团等文艺团体也纷纷深入营地进行慰问演出。西宁市一位六十岁的老大娘背着为铁道兵战士制作的鞋垫来到我们营看望“子弟兵”,很让大家感动。
各级党委、首长的关心和鼓励,让广大指战员精神抖擞,干劲倍增,营连分别组织了誓师大会。各连的营房院墙上刷出了“世界屋脊修铁路,江河源头架金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早日修通青藏线”“青春献高原,热血洒关角”等巨幅标语。关角山下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战场。
为了组织实施好这次攻坚战役,师团成立了前线工作组。工作组就住在洞口不远处。作为青藏铁路哈格段的难点工程,既有近一千五百多米成洞的续建,又有大量的复工病害处理任务,前后工序穿插零乱,参加施工单位多,兵力集中,相互干扰大,现场矛盾交织。师长陈友国患高血压、糖尿病,经常到前线指挥所组织研究施工方案,解决重大问题。隧道塌方十天后,副师长姜培敏、副参谋长丛数轩、副主任李宪骅率领师工作组常驻关角出口,组织、指导部队施工。当年8月初,师调46团17连、18连到关角隧道配合47团施工,12月份又调47团12连、16连、17连共计三百八十多人到1营、2营参加施工。年底前参加隧道施工的有十五个连队(不含师直临时配合的机械分队、训练队和民工连)近三千人。关角山下人潮涌动、机声轰鸣,处处是大干快上、你争我赶的竞赛场面。
关角隧道大塌方一周年之际,指导员钟传兴组织管理排的几个新兵到隧道出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前排中为钟传兴。
关角隧道横穿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的地形分水岭,岩层走向和构造线方向近于垂直,所经过地段岩石多变,软硬不均,有较大断层十一处,断层带最宽达一百多米,断层带两侧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致使地下水沿裂隙网络运动,施工初期形成集中涌水,工地上每天的涌水量有一千多吨,施工条件极其复杂,质量掌控难度大,坍塌事故随时可能发生。
为搞好技术攻关,确保施工质量,师团的技术精英都来到关角隧道工地上。师里的总工程师陶学慈是江浙人,长得很苗条,弯着腰和战士们一起上下工地,现场解决“卡脖子”工序问题。他那一丝不苟的要求让不少干部战士见了就头疼,也正是有了这种经常的“头疼”,最后才使四千零一十米的高原隧道贯通误差仅为十七万分之一——二十三点八毫米(技术标准允许误差为五千分之一)。
在师团工作组的旁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单位——高原生命研究所。这是从天津派出的一支生命科学研究队伍,常驻隧道出口观察研究解决部队在风雪高原上缺少氧气、缺乏营养条件下的生存质量问题。按照他们的要求,炊事班每天要煮几次姜汤,下班的同志喝了以后防感冒。他们还提供了一种净化剂,放在水缸里来回搅很多圈以后,泥污下沉,水质变清。还给我们配备了多种维生素,每天吃一粒,补充高原上食用蔬菜总量偏小、品种偏少、营养不足的问题。这些白衣天使,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任务是研究高原病,却也被高原的环境折磨得死去活来。没有人愿意长驻,只好隔一段时间轮换一次。由于人员经常轮换,与我们相互了解的自然也不多。
参加关角隧道施工的指战员最幸运的是每天可以见到师团首长。这在一般连队是不可思议的。师团首长的办公地点——前线指挥所在隧道出口的山坡上。几顶军用帐篷背靠关角大山,注视着关角沟内的车水马龙。
姜培敏副师长性格直爽,工作要求极严,很多干部都惧怕,在工地上会有意躲着他。战士们倒机灵,知道副师长爱兵如子,听说他到工地了,都想往前站站。给师长说句话,心里舒服好几天!
指挥所夜晚的灯光如航海灯塔,关角山下老远能看见,而且彻夜通明。指挥所领导晚上前半时召开施工分析会,10点以后研究施工中的问题,雷打不动,天天如此。青海民工连的职工爱唱歌,尤其是晚上,推着斗车边走边吼,声音一直传到二郎山下。当他们走过指挥所时,歌声如音响似的自动开关,主动停止。
首长们晚上熬夜开会研究施工方案的惯例可谓“人人皆知”。我有几次晚上加班、送饭路过指挥所,看到所里射出的灯光就有一种参加战斗的自豪和战斗必胜的自信。
站在关角山山腰俯视隧道出口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山坳里,乌天公路以西依次排开八个施工单位和1营营部。公路东侧高低不平的渣堆之上,散乱地分布着调度室、抢救站、值班室、科研所、内燃机风房、修理房、电动风压机、发电机房、木料场、材料组、料具库、炸药库、油库等很多指挥保障机构和配属单位,大小不一的场院内或机声、或鸣音、或喧嚣、或歌声,既充满生机,也不乏攻坚急战的形影。那来往不断的电瓶车、土斗车、翻斗车、推土机、装载机……人声鼎沸、机声隆隆,沸腾让严寒避让,喧闹使荒凉变色,一派鏖战景象。
在关角山的腹内,两千多名官兵在挑战着生命极限。洞内施工最大的威胁是缺氧,虽然安装有三根直径六十厘米的通风管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压进新鲜空气,四台通风机向洞外抽排废气,洞内的氧气含量仍不到正常需求量的一半,火柴点不着,打火机打十次、二十次不一定打得着。施工中随时有缺氧晕倒、中毒事件发生,最多一次曾有三十六个小伙子同时晕倒。
一个洞口八个单位一千多人交叉作业,有清理掘进的,有中层、马口、边墙开挖的,有上道掘进、下道掘进、扩大拱圈施工的,有同时操作风枪风镐打眼放炮的,有支排架、搞支撑、做卡口梁的,也有推车、卸砟、备料、排水送风、供电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少氧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烟雾;硝烟与光电、机器声与放炮声、水声、喊声,奏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巷战交响曲。
人员高度集中,紧张的交叉施工,考验着各级领导的组织协调能力;恶劣艰苦的施工环境,检验着每个指战员的体能、素质;低水平的装备、落后的施工方法在窥视着洞内干部战士的生命!
6.死人的事经常发生
隧道施工高潮渐起,连队的一切工作紧紧围绕进度、质量、安全强势推进。星期一晚上的政治教育,以武装思想、增强素质、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为主。学习的内容一般是“两报一刊”社论和铁道兵政治部编印的学习材料汇编等,有些内容是“规定动作”必须学习,如人民日报社论《开展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开展对“水浒”的评论》。下半年还学习总政治部通知传达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有些内容是要求熟记会背,如毛主席的“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的“三要三不要”和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等。连里领导对很多文章不知所云,只能照本宣科,而听者则云障雾绕、迷迷瞪瞪。千里戈壁,茫茫荒漠,封闭和单调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几近凝滞干涸,文化的荒凉让这些青年小伙已有了明显的欣赏麻痹和思维木讷。学什么不学什么,没有多少人关心。信仰在心、信心不变,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您叫干啥就干啥。
每周四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业务学习,名义是学习条例条令,更多的是学习施工知识,安全常识。平时施工中坚持“三工”教学,施工下来就是五天一分析,十天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般没有星期天,月终总结,休息一天,召开一次评功评奖誓师动员大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是巨大的,群情激奋,士气高昂,施工高潮很快形成,随之而来的就是频发的各类施工作业事故,不断出现的人员伤亡。受伤致残,让不少青年军人失去了青春的欢乐,让不少热血小伙付出了血的代价。而真正惨痛悲伤的则是死亡,有忠诚、朴实和执着,也有意外、有疏忽、有盲目、有违章。让一颗颗鲜活年轻的生命惨死在关角山腹中,每每想来都让人揪心难受。
我们连牺牲的四个人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四班班长胡立才。他是1973年入伍的湖南兵,死时二十三岁,共产党员。他的个子不大,很开朗,班里的人都说他很负责任,其实他的死就死在他的负责任上。1975年下半年,家里几次写信催他回去完婚,连首长知道后,同意他正式休假。结婚仅仅一星期,连里又电报催他立即回队,二十天假期在家待了十五天,12月31日提前赶回关角山投入施工高潮。也就是上班的第三天,他带领全班人员值上午班,在快要下班交接清理拱架时,他发现上道坑上面有一块牙石(被放炮轰炸松动,有可能脱落的石块)需要撬下来才符合交接班“三不交”的规定。这时接班的同志已经到位,自己班的同志都在收拾工具做交接班准备,他自己就拿撬杠上前处理。刚走到上道坑,那块牙石好像是在等着他一样,轰的一下砸了下来,他本能地偏了一下头,那块大牙石不偏不倚地从他肩膀砸下。在场的七八个人一齐跑上前,抬了一下那块龇牙咧嘴的大石头,没有抬动。闻讯又上来的几个人一齐动手,把那块一吨多重的石头抬了起来。此时,胡立才已昏了过去,胸部以下砸得像散了架。几个新兵吓得呆呆地站着,几个有经验的老兵用胳膊编成担架抬着他向洞口的抢救站跑。胡班长身上的血如断裂的自来水管直往外流,地上洒出了一条血路,到抢救站时,胡立才早没了气息。按照指挥部首长要求,“没有呼吸了也要抢救一小时!”然而死亡的事实无法因战友的感情和首长的命令而改变。胡立才死了!他死时还没有来得及给战友们介绍新娘子是个啥样子。
平时我见别人掉泪自己就会伤心。胡班长死后,我跑前跑后给他整遗物,有点怯气,精神紧张,心里难受了很长时间。人死太悲惨,死人太可怕!接着就是老乡闫金成的死。我们县一百五十个兵,死在高原上两个,闫金成是第一个,而且是到部队刚刚一年的时间里。
金成是我们县李口公社闫楼村人,上高中时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到连队后分配在五连,他们连的任务是配合各施工连队搞机电安装、维修。他个子不算太高,不善言谈,说话先笑,笑口张开露出脸部唯一的小遗憾:一颗门牙微微地张着,给人以诚实腼腆的印象。1976年5月26日,金成值小夜班,不知道什么缘由,上班前他绕道营部约钉补员、本县同乡孔繁友去工地上玩,这不正常的要求让小孔很为难。因为孔繁友4月5日大塌方堵到洞里过,后来被石头砸成脑震荡才被领导照顾当了钉补员。工地上有啥玩?一想到工地上的施工现场,他身上就起鸡皮疙瘩。再说,当天晚上营部演电影,伙房吃猪肉包子。孔繁友说:你上班吧,我给你留两个肉包子回来吃。金成将要走出营部门口时,又回首招呼孔繁友:“你等着我回来!”
闫金成当班的任务是操作搅拌机,配合我们连打边墙。约有两个小时,边墙混凝土打到一半时突然停电了,正好上料漏斗悬在空中,他看料斗下面撒了不少混凝土,顶住料斗落不到位,让装料人员很费劲,趁大家休息,觉得闲着没事,就拿起铁锹清理地上的散石子。清了一半时,电来了,没有保险装置的料斗“咣”地一下落了下来,从金成右脸砸下,胸腔严重受创。送到抢救站时已不省人事,嘴里直往外流血,临死前没有再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