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11

第11章 当上特种兵(2)

那年头人们送礼的概念还非常淡薄,也仅仅是看到徐排长对这种烤烟挺在意,在他要离开时我父亲和生产队长他们几个特意给他送了几把(“一把”烟一般在一斤左右)上等烟叶,以至在我们回到老连队后,徐排长见面时一直念念不忘:“你们家的烤烟真好!”

与接兵领导这次见面后,很高兴地知道了我们的确是特种兵,而且是要去青海执行很光荣的政治任务,但仍不知道具体工种、工作。第二天早上我去赶集,特意到我舅家报告一下喜讯,在西寨煤土庵学校门口碰到两个接到《入伍通知书》的同学曹本正和铁庆顺。曹本正的父亲在供销社食堂上班,他和我一样是“特种兵”,铁庆顺要去北京修地铁。铁庆顺见面就开始发牢骚:“你们村有肖石磙在公社征兵办,四个人都当了‘特种兵’,全公社有面子的人都去当技术兵,我们这些没面子的人去北京修地下铁路!”这也让我心生不少自豪。

当天下午接到通知:尽快做好准备,两天以后正式出发。我父亲知道后,让我抓紧时间到我几个姑姑家、姨家、姐家走一走,现在的说法叫“告别”。农村的冬天尽管不是太忙,学大寨、搞水利每天让人不着家。所以到亲戚家去有时只有老人孩子在家,说几句话就算有这个意思了,吃顿饭的也很少。我家的亲戚虽然很多,但一般都是“吃粮紧张,常年没钱”的庄稼户,两天串了十来家,除我三姐给了两块钱外,没有第二家能拿出钱给我送行的。我一个表姐(舅家的姑娘)的爱人在县轴承厂工作,算是我们家条件最好的一个亲戚,由于我们两家住得远一些,接到通知书后已没有时间去告别,我要走的当天早上她专程赶到家里给我送了五块钱。

有个表哥在县磷肥厂工作,也送了五块钱。仅这十几块钱,我已有了“有钱人”的感觉。

听说我要去当兵了,而且又当了一个“特种兵”,街坊邻居高兴,亲戚高兴,我的同学都很高兴。那两天,每天晚上很晚还有人在我家里烤着烟柴火祝贺(烟叶的秆,晒干后称烟柴),有几个同学如边怀欣、肖国贞,还有朱庄的、柿园村的好几个要好同学两个晚上干脆就住在我们家里,挤在一个床上,没少帮我谋划到部队以后的“远大理想”。大家的希望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因此,我应当怎么干,我应该干成什么,在我当兵之前就一直在思考。

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住在我们家东面不远的八奶奶,她年轻守寡,好不容易把我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养大成家,前几年我的叔叔婶婶又壮年早逝,让我这位八十多岁的奶奶还要为他们抚养六个未成年的儿女,生活极其困难。她听说我第二天要当兵走,当天下午,包好了两碗饺子直等到半夜。我们几个年轻人挤在床上睡着了,她又让我一个姐姐照着煤油灯端着两碗饺子喊开我家的门,把已经睡了的我叫醒,硬是逼着我把这两碗饺子吃下去(那时常年吃不饱肚子,吃过晚饭以后能再把两碗饺子吃下去,也是时代特色)。我吃着饺子很感动,却又难以言语,想得更多的是我今后咋能报答父老乡亲这份心情!

第二天早上8点去公社报到。事前通知到县城要停一天才起程,所以,父亲说,他一人送我到公社,母亲和其他人第二天再进城去送我。为了不让家里人进城送我,事前再三劝阻,就是没有用。儿子远行,不送不中。

出门饺子回门面。我们家乡的这种传统习惯老年人遵守得最好,尽管我头天晚上半夜已吃过饺子,老母亲仍一大早起床和我姐一起又给我包了我最爱吃的羊肉水饺。在河南农村吃饺子就是最好的改善生活,最好的招待,吃羊肉馅水饺一年一般只有一次。第一碗还没有吃完,第二碗已经端到跟前,好像让我把离开后这几年的饭都吃下去她才放心。父亲不吃肉,老母亲要给他煎鸡蛋包素饺子,他拒绝了,不知道是心里激动吃不下去,还是心里难受无法下咽。那天早上我发现父亲除了问我“几点到公社”这么一句话后,再没有说第二句话。

冬至过后的中原大地,黎明来得晚。我和父亲一起踏着晨曦走出家门。我的几个奶奶、伯父、伯母和哥哥、嫂子早早地站在我家的门口,十几个同学站在最前面,以致让我那两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没法走到我跟前。那场面虽然没有花木兰从军离家园时的排场,但由于我们家族人多,气氛更热烈,场面更热闹。我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在同学们中间也算是有点口才,而在这个时候啥也说不出来了,甚至觉得两只手都没地方放、没地方摆了。这时候我想,养育我们的不仅仅是父母,真正把我们养育大的还有须臾间都在关心、关爱我们的那些里里外外的乡亲、邻居、亲朋、好友,是他们点点滴滴的亲情爱意把我浇灌大、抚育大。孝敬父母是天职,孝敬乡亲也是我们的本分。

我在村口劝回了亲戚邻居、同学朋友,跟着父亲难分难舍地离开了村子。当走过村外一条河的小桥回头看时,真正感觉到了“依依惜别”的眷恋,眼睛有点湿润。为了不让父亲看到我伤神的表情,有意移开目光,迈开步子向前走去。然而,当我再次转回眼光时,看见父亲清瘦的脸上在流泪,他在用右手擦着眼角流出的眼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掉泪。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们兄弟姐妹大大小小九个人,吃了数不尽的苦,受了道不完的难,从来没有诉过苦、说过累。亦有叹息,却没有怯意的悲观;虽多艰难,却没有失意的悲伤,更没有见到过他伤心掉泪。而今天,父亲却在默默地流泪,这使我深深地感到父亲无声的爱抚、无声的酸楚、无声的期望,也是无声的嘱托。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泪水让我时刻都在检讨自己,勉励自己,提醒自己:父亲在等待,父亲在期待……

3.穿上新军装

1974年底冢头公社共征收新兵五十八名,其中三十人被定为“特种兵”,去青海执行特殊任务。其余去北京修地铁。12月28日上午,全县一百五十名“特种兵”到县里报到。

上午9点,我们在公社大院里集合后,三十个人分了两个班,我被分在一班。班长在新兵连集训,每个班由排长指定一名副班长负责。一班的副班长是何付海,冢头高中毕业,一米七多的个头,精明帅气,见面就给人以豪气爽快的印象,自然让人心生尊重。新兵进城之前,由公社负责。人员到齐后公社领导要提点要求,这可能是惯例。那天给我们讲话的是武装部谢部长,他从当一名“特种兵”如何光荣自豪,讲到要听毛主席的话,听党的话,听部队首长的话,好好学习,认真训练,争取进步,为全公社争光,为父母争光等,给我们讲了一通,讲得我们豪情满怀,热血沸腾。徐排长不愧是“军官”,他讲得更高:你们是到青藏高原去完成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交给的重要任务,无上光荣,十分自豪。并说,虽然自己识字不多,但由于不怕苦、不怕累,干出了成绩,也提起来当了干部。最后特意提醒我们:只要听毛主席的话,听党中央的话,只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能干出成绩,就能取得进步。听了徐排长的讲话,我们更增添了自豪感,也看到了当“特种兵”的前途与希望。

简单的仪式结束,三十个人乘供销社的两辆大马车威威风风地出发了……

长鞭(哎)一甩(哎),叭叭的响(哎)……

赶着(那)大车出了庄(啊,哎嗨哟)……

电影《青松岭》主题歌响起的镜头,在冢头公社门前再现了。

当上“特种兵”很自豪。这是穿上军装后照的第一张相。左为同学边怀欣,右为肖振显。

在汽车很少的年代,能坐在公社的马车上也是很排场的事。今天这车上又坐着精挑细选的“特种兵”,自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大街两旁送行和看热闹的人群看到马车过来,脸上露着笑容,挥着手。不少送行的人和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说着笑着,真有点节日的气氛。

出公社大门,我很想看到父亲,担心他会不会再伤心掉泪。大门口集了很多人,我左右两边看看,没有看到父亲那清瘦的脸,心里有点失落。马车到西寨,大街两边的人比东寨少了许多,我抬头向路北面舅家住的方向用力地看过去,看见我舅一边吸着旱烟袋,一边向马车挥手。他只知道我在这两辆马车上,不一定看见我,挥手只是表达一种心情。马车走得很快,我想站起来让舅看见我,可很快就过去了。我鼻子有点酸。这时才真正有了“告别家乡”的丝丝酸楚。

车上的人多数此前并不认识,但很快就熟悉了,一起言来语去笑逐颜开。有几位从来没有坐过马车的,一上车两只手紧紧抓住车帮,屏声息气似在体验大马车的妙趣。何副班长是乐天派,他坐在车的前头,面对我们一边说话还一边比画,一不小心从马车前侧掉了下来。这位公社高中的长跑冠军很有基本功,随即又跳上了马车。大家都笑了。

马车走到县城以东的八里营,车把式说县城快到了。当时有几个没进过县城的同志问:县城还有多远?郏县人心中的这个“圣地”对当时的一些青年人还很新鲜。

孔繁友是朱庄村的,我们近邻,在这个车上的十五人中只有他比我小几个月,问我进过城没有,我说进过几次。一听说进过几次城,当即就有几个人侧脸看我,我自然也来了“牛气”:参观烈士陵园跟村干部来过;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跟学校老师来过;在柿园上初中二年级时,魏老师托熟人在县新华书店买了二十本《新华字典》,是我一个人来背回去的;接车子、拉煤、拉缸、拉檀条从县城走过很多次,教学这几个月还骑自行车来过两回……周围投来了几束很羡慕的眼光。能到过几次县城也成了这群新朋友中的“明星”。事后回忆,我在战友中间的“向心力”可能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郏县是个农业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则以烟叶当家。县里没有大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几个县办“五小”工业,也没有形成大气候。县城没有多少吃商品粮的市民,是个典型的农民城。史称郏邑的郏县,周设邑,秦置县,三千年风雨飘摇,桑田沧海,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了“九街十八巷七十二牌坊”。老街道很窄,窄得种不下一棵树,那些展示沧桑的牌坊早已被“破四旧”给破掉了。县里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八月初三、十月初十有三个古刹大会,是最红火的日子。如果还有一个固定的红火日子,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征兵送兵。这个时候全县几百名新兵开拔,公社领导、村里干部,加上每个新兵的家属,还真把县城热闹一番。

郏县县城仅有一个国营旅社,两层大楼,很自豪地坐落在县城的“十字街”西南角。那是县城召开重要会议、遇有重要活动用的。我们新兵报到就在被称为第一招待所(俗称西街大会)的“福齐堂”内。这里曾是郏县中华基督教自理会的旧址,房屋高大。

新兵在进武装部之前,由地方政府负责,所以公社跟了几位领导。有送兵任务的村也跟了少则一人,多则四五个干部,主要是协助接兵人员搞好新兵进县城以后的管理。马车到了以后,送兵的乡村领导骑自行车陆续赶到。这时候最担心没有进过城的新兵走散了以后找不到地方,当然也怕接到通知书以后思想有变化再跑掉了。公社干部、村干部比我们都操心。当天下午各公社新兵到齐后,县武装部领导先给我们上一课。从当时的讲话声音就能感觉到,吃不饱饭的主要还是农民,当兵的和机关的人还是没怎么饿肚子。因为他们讲话的声音特别大。当时一百五十名新兵和不少于新兵人数的干部在露天会场上,没有麦克风,而领导的讲话我们听得清清楚楚。

散会以后,按“首长”要求,外出要请假,而且必须有两人以上,最好有村干部跟着。由于我进过几次城,在城里还能知道东西南北,经批准后我去县缝纫社见我的彩琴姐。这个姐姓边,她弟弟怀欣比我大十几天,因他家里住房有些紧张,加之我的学习成绩好一些,他父母一直让我们俩住在一起,十多年间是形影不离,情同手足。这个姐比我大四岁,在缝纫社工作,当时称“亦工亦农”。她对我特别好,每次进城都会去她那里玩。赶上吃饭时,还能吃上个好面馍。我在县城没什么熟人,当兵要走了,应该去告个别。找到彩琴姐后,她已听说我要去当兵,两天前就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给我做了两个裤头,两双棉鞋垫。这个礼品在当时已属于上乘。回到招待所见了几个新战友后,很让他们羡慕了一把。

当天晚上,县里为这一批兵专门安排了一场电影晚会。这时候要看什么电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很明显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变。在农村一年看不了几场电影,而且还不知道要跑多远路,去了以后还不一定能看得见、听得清。今天是坐在电影院里看专场电影,真是激动加自豪。

第二天的新兵交接仪式在县武装部进行。

县武装部坐落在郏县城东大街中段的路南面,以前从这里经过,给我的感觉就是威严、崇高,充满无限的神秘感,今天很自然地排着队就走了进去,那种卑怯心理突然被自豪感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