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疑案
8114500000009

第9章 中国历史疑案(8)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寝就是这样无法湮没的,化成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点击谜团——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马可·波罗(1254~1323年),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经他口述,作家鲁思狄谦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叙述了他在我国及东方其他国家游历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叙述了我国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远远超出西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个别保守的西方人认为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不少人认定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他这本天方夜谭似的书更是撒了个弥天大谎,马可·波罗本人则是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听说在1324年马可·波罗去世的前夕,亲朋好友们都还劝说他应该为自己的谎言忏悔,马可·波罗生气地说:“上帝作证,书中所记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据传,马可·波罗1254年生在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尼科罗和叔父玛浮都富于冒险精神。为了找寻威尼斯以外的广阔市场,兄弟二人从1260年起就从黑海岸沿陆路到欧洲人极少涉足的中亚细亚一带。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便在使者陪同下从陆路来到我国。2人在元朝受到忽必烈的热情招待,忽必烈还交给他们一个任务:问候教皇并请教皇派100名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

1271年,尼科罗和玛浮带着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亲笔信和几十名传教士前往中国,随行的还有尼科罗的儿子、对东方和中国充满强烈好奇心的马可·波罗。这群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地中海、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阿富汗、中亚细亚、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于沙漠,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年轻的马可·波罗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为官17年,除在京城大都视事外,足迹还遍及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云南、江苏。浙江、福建一带。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爆发战争,作为威尼斯首富的马可·波罗出钱捐造军舰“东方号”并自任舰长,威尼斯海军不幸战败,马可·波罗被俘。在狱中他口述自己的东方见闻,由鲁思狄谦整理成书。一本小书《马可·波罗游记》就这样诞生了,它曾经引起举世震惊和怀疑。

从这本书一诞生开始,各种怀疑也纷至沓来。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为他辩解:“从上帝创造了亚当……之时起至现在,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基督徒或异教徒,鞑靼人、印度人或任何种族的人,从来没有一个如马可·波罗到过世界上那么多的地方,实地观察和探险,像马可·波罗那样知道那么多的奇风异俗。”

现代社会也仍有很多学者对它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德国学者福赫伯1965年在一篇报告中说,游记中记载马可·波罗向元朝军队献抛石机一事是不可能的,因为抛石机也称回炮,是回族人思玛因1273年发明的,发明这件武器之时马可波罗一家正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另外,游记里记载马可·波罗称自己在中国做官数年,可是在中国的史籍中却任何记录都没有留下。

还有人说,此书的见闻概述,不仅是资料很丰富,而且还趣味盎然,充满真实感和冒险趣味,是很好的故事集,应该不完全虚构的。况且马可·波罗口述,鲁思狄谦记录加工,这样还原历史真实还是很难的,毕竟事隔那么多年,回忆肯定靠不住的地方。

但关于《马可·波罗游记》到底是真是假,马可·波罗本人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至今还是有人在争论不休。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明成祖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着2.7万人的队伍,乘坐200多艘“宝船”,从长江口浩浩荡荡地驶入大海,经过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非洲的东海岸,前后一共28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永乐皇帝一直是坐镇北方,稳居北京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突然间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呢?而又为什么在郑和六次下西洋后,就终止了这一行动,不再让他出使了?

对此,有研究者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宋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也有学者说,这其中暗含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相传这是“靖难之变”之后,明成祖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所采取的行动之一,而与西洋进行交流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此话有可信之处,“靖难之变”是这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儿子26个,一直只钟爱长子朱标和第四子朱棣。在封建王朝中,皇权是以正统世袭的,因此朱标死后,朱标的儿子朱允文继承了皇位。明太祖1398年去世,朱充文即位,年号是“建文”。此时他年幼,各地藩王又都是皇帝的叔辈,拥有着军政大权,可以说是弱君在朝,而强藩在外。建文帝深感不安,就采纳黄子澄、齐泰等人“削藩”的意见,想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燕王朱棣起初并不敢轻举妄动,只是装疯卖傻的。后来发现建文帝相继削废了周王、齐王、代王和岷王,感到自己面临危机,可能很快被废,于是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构为祸乱,危迫朕躬”为名义,起兵谋反,直逼南京,号称“靖难”。

内战相持4年。建文帝本性怯弱迂腐,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敌不过叔父朱棣的,派出去征伐的兵将也都大败而回。终于建文四年,朱棣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登上了皇位,将都城迁到北京,自称“明成祖”,改年号“永乐”。

叔父夺了侄儿的皇权,是要担当有“夺嫡”和“篡位”罪名的。名正言顺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了,无疑对朱棣的帝位是个很大的威胁。一方面他为了安稳人心,发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另一方面暗地里根据传言中的蛛丝马迹去到处苦苦寻觅,于是就引出了很多明察暗访建文帝的故事。例如“阖宫自焚”。《太宗实录》记载了,朱棣率兵到重川门时,诸王和文武大臣们都来朝见,建文帝本来是想出去迎接的,可是回望四周,人人皆散,只有几个内侍而已,叹息道:“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于是就关上了宫门,放火自焚。永乐年间的《实录》以及清代修编的《明史》也都重复了这种说法。

但《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却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让人怀疑:“不知所终”,又怎能辨认出那被火烧焦的尸体是否是建文帝呢?那正是烈日酷暑的时节,若能辨认尸体,为何还要停尸8日呢?若是辨认不了了,停尸那么多天又有什么用呢?

总之,建文帝没死的种种传说就这样传播开来了。有说法称他是从地道或御沟之中逃出去了;也有的说他削发扮成和尚模样,藏到了某个寺院中;还有的说法称,他化装后南逃,一直在海外飘流。

明成祖为寻找建文帝下了好大的大气力。他曾经派亲信拿着御制诏书,在寻访仙人张三丰的名义下,行遍天下州郡乡邑,21年暗地察访。他派太监郑和太监六下西洋寻找,也达28年之久,真可谓用心良苦。

真假建文帝

经查《国榷》、《明通鉴》、《罪惟录》、以及《建文朝野汇编》、《明史纪事本末》等书,后人找到了建文出亡的踪迹:他由松陵人滇南、后西游重庆、再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几年,又到荆楚之乡,行程有数千余里之遥,可以说是“滇桂巴蜀黔,处处藏建文”。但令人难解的是有些人还假冒过建文帝,更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啊。明王鳌《震泽纪闻》里就记载这么一段奇事:在正统年间,一御史外出巡察时,路上遇到一位老僧,他当道而立。不管左右怎么呵斥,他都稳然不动。御史不得不亲自询问,哪知他宣称自己是“建文帝”。

从成祖到英宗,历时已经三十几年,皇帝就换了3个,建文帝还能健在吗?有点不足为信。御史不敢贸然行事,禀报了朝廷,把他送到北京,老僧吟诗: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英宗把大臣招来,谁也无法说出他是真还是假。后来英宗又叫老太监吴亮来辨认,他曾伺候过建文帝,吴亮一露脸,老僧说:

“你不就是吴亮么?”

“我哪里是什么吴亮?”吴亮否认道。

老僧从容地笑说:“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到地上,你当时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难道你忘了?还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刚落,吴亮扑通跪到老和尚膝前,泣不成声了。可是奇怪,当晚上吴亮回家,不声不响地上吊死了。是自缢,还是他杀?没有人能说不清楚。

可是这老僧却在宫里安然度过他最后的生命,死之后葬在了北京的西山,号称“天下大师”。传言有人曾经在颐和园后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的墓碑,还有人发现在云南省武定的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图注:“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仿佛真有其事。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放了一段新闻:“对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一年考证后认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此,葬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500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建文帝失踪之谜,算是最终有了较准确的答案。同时,也为另一个谜团提供了答案即三保太监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就停止了,因为明成祖知道建文帝已经死了,才放下心来。任何访察都没有必要了。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宣德五年(1430)进行的,是在明成祖死后,已经不是明成祖的命令了。

郑和7次下西洋的原因终于明晓于众了。

点击谜团——“天启大爆炸”是外星人所为吗

明朝天启年间,公历的5月6日上午越10点钟,突然在北京城西南一带发生一场大爆炸,可谓惊天动地。方圆23里地瞬时被夷为了平地。这场大爆炸是如此的惨烈和诡秘,真是世界罕见的,其原因到今天依旧众说纷纭。

据专家学者收集的当时目击者见闻的资料,说明爆炸时,原本天空晴朗,突然之间就雷轰炸响,轰隆而过,震天动地。从京城的东北角到西南角,一片遮天盖地的黑云绵延,一会儿,又发生了大震。

《国榷》上记载:“震后,有人告,衣服俱飘至西山,挂于树梢,昌平县校场衣服成堆,人家器皿、衣服、首饰、银钱俱有。产部张凤奎使长班往验,果然。”怪事真是太多了。

天启年大爆炸的制造者到底是谁呢?1986年,也就是天启灾变360周年,包括北京地质学会在内的20多家团体,共同发起一次研讨会。用现代科学知识手段,对该灾变进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种种解释还是莫衷一是。有诸如飓风说、陨星说、地震说、火药爆炸说、大气静电酿祸说、陨星反物质与地球物质相逢相灭说等不胜枚举啊,但还是解释不了这场爆炸中出现低温无火、荡尽衣物等的罕见现象。千古之谜还是不能解释啊。

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尽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是在明末崇祯年间,各地百姓拥护“李闯王”传唱的歌谣。

李闯王名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他虽然家境很贫寒,但是人大仁大义又有勇有谋。他做过驿卒,还做过边兵,还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反明,还当了起义军的首领。起义军南征北战,队伍不断壮大,有几十万。起义军所向披靡,最后推翻了明王朝,那时候明朝已经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了。起义军建立了大顺朝。可是因为镇守山海关的明将也就是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闯王不得不带兵退出北京,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作战,以后的事就没人知道了。

虽为一代英豪,可下场却是这样,后人猜测不绝,议论纷纷。有人他要么遇难,要么隐居了。

遇难说

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依据是,当时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追击李闯王,他给朝廷的报告上说,李自成兵力已尽,只带20几个亲信逃进九宫山中,却又被村民围困,脱逃不了,只能自缢而死。等大将派人前去验尸时,尸体已经腐烂了,不能辨认。

另外一个根据,何腾蛟——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他给唐王的汇报说他的部众已经在九宫山下斩李自成,只是首级丢了。

但“遇难”说令人难以相信。因为李自成骁勇非常,又具雄才大略,一直是官府的死敌,可以说是南明王朝和清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因此他的生死绝对是重大事件。而阿济格的报告中“尸朽莫辨”,应属不属实,何腾蛟的报告也只不过是谎报战功。这些只能是传闻,不可能真有其事的。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退居湖湘时,李自成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至少也有数万人驻九宫山一带,说他仅带20名亲信,明显与事实不符。何况加入李自成真被杀,他几十万大军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九宫山也不可能能平静?可事实上,那几十万大军当时很平静,九宫山也很平静。这就从反面证明李自成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