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疑案
8114500000008

第8章 中国历史疑案(7)

解释出来就是:刺骨寒冷的水,洁白如盐的雪,纤细的手指掰开鲜嫩的新橙。锦绣的房里暖活活的,燃着兽香,两人对坐着吹笙。偶然低声问:今晚你去哪里去住啊?已经已三更了。马走路容易打滑,寒霜又重,还不如不走了,因为路上简直没有人在行走。

后来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听她唱《少年游》,觉得词中所写的事好像是写得上次来的情景。等听说此词是周邦彦写的,他大怒,回宫之后就弄个莫须有的罪名,罢了周邦彦的官,并将他逐出了京师。

时候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看到李师师很憔悴,泪眼愁眉,其实她那是刚送别周邦彦出京。她与周邦彦缠绵徘恻的感情和那抑郁而无处申诉的的怨使得宋徽宗很是感动,于是他下令召回了周邦彦,并提拔他做了大晟乐正

《李师师外传》记载:李师师是北宋汴京人,是洗染工的女儿。按当时当地的民俗,父母喜爱的儿女,从他们小时候都就要送到佛寺里去挂个出家的名儿,这叫做“舍身”。师师从小就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爹娘把她看做掌上明珠,于是就给她舍了身。那时候佛门弟子习惯称“师”,因此她就叫做了“李师师”。

4岁时,师师的父母不幸双亡,于是她成了的孤儿,跟随李姥姥生活,很可怜。李姥姥年轻时曾经做过妓女,可以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她把李师师当成了她的“摇钱树”,悉心地调教她,让她也当烟花女子,给她挣大钱。长大后的李师师,色艺双绝,于是入了教坊,成了当时东京的第一名妓。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学士都以能她交往为骄傲。

恰巧当时皇帝宋徽宗是个生性风流、热衷玩乐的人,他把不理朝政,让奸臣来把持,自己却打扮成平民模样徜徉于花街柳巷,私会妓女。

他第一次见李师师时,假扮的是出手阔绰大商人,把大把的金银和绸缎送给李师师,以显示他的富有。可是李师师对他仍然不屑一顾,态度极其的傲慢,问她什么话她也不好好回答,使徽宗在干坐一宿,徽宗非常扫兴。李姥姥问师师为何这样冷漠,她说,她看不起这种拿钱买笑,浑身都是铜臭味的人。

后来,听说来者是皇上,李姥姥很害怕,觉得可能将要大祸临头了。而师师却很冷静,因为她知道逛妓院的事是不光彩的,皇帝肯定忌讳,是不可能声张的。而且还推测,宋徽宗第一次讨了个没趣,是不会甘心的,第二次还会来的。

果然,春节时,宋徽宗又一次来了。之后,李师师和宋徽宗就打得火热,经常一起儿弹琴、下棋、写字、画画,倒也卿卿我我、情爱甚笃。宋徽宗还特别欣赏李师师身姿,给她作了一幅画,题字“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入醉杏花天”。

李师师是否真的存在

以上两本书虽然将李师师和皇帝赵佶的事写得栩栩如生,但也引出了两大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到底赵、李、周之间有没有这件风流韵事?

经考查,周邦彦是生于1056年,死于1121年的,在汴京李师师家里见到宋徽宗的时建应该是1109年,那时后李师师已经是40多岁了,而宋徽宗赵佶只有27岁,他怎么可能看上一个老妇。再者,周邦彦根本没有做过税监这样的小官,也没有“大晟乐正”这一的官职。

不过,大多数研究宋史的人对他们之间的这些风流韵事还是持一定得肯定态度的。因为这段风流韵事流传得很广,记载些事的人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所记的事也应该是有依据的。另外,当时叫“师师”的女子还有不少,熙宁时代有师师、宣和时代也有师师,这个“师师”不是那几个“师师”。凭一家之言来推断宣和时代师师的年龄,是错误的。还有,宋代,官僚文人到妓院鬼混的可以说是大有人在,周邦彦好像行为不太检点,可能是“人老心不老”的人,年近花甲仍有花心未必没有可能。

第二个疑问就是:李师师的晚景如何?

有的说,李师师后来出家了。《李师师外传》写道,宗徽宗把皇位让给儿子宋钦宗后,退居太乙宫,自号“道君教主”。李师师失去了靠山。再加上当时金兵入侵,河北告急,于是李师师到北城慈云观里做了女道士。

还有一种说法,她是殉难了。金兵攻破汴京后,统帅达赖听说了李师师是名妓,指名要把她找来,张邦昌等人就到处派人搜捕,终于抓到她,把她送到金营。而李师师宁死也不愿受辱,于是拔下金簪自刺咽喉,没能死成,就又把金簪吞入肚中死去。被金人拘押起来的宋徽宗听说了李师师惨死的消息,禁不住悲痛欲绝。

还有不少人说她南渡了。她流落在江、浙、湖、湘一带,有人说甚至说曾在湖湘一带见到过她。有人说是在江浙一带,她曾出现,和士大夫一起听过歌;也有的说她在杭州重操过旧业,到晚年嫁给一商人。刘子星写过一首《汴京纪事》: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诗人曾经亲身经历靖康之难,这首诗就是以目睹的口气写的,所说的还比较可信。

不管怎样,名妓李师师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动乱时代,下场不可能很好的,这么多种结局都只是猜测,真实的情况或许永远是个谜了。

点击谜团——杨贵妃真是被赐死了吗

在我国兴平县马嵬坡有杨贵妃墓,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也有杨贵妃墓。我国人说,在马嵬坡的墓里埋的只不过是个香囊——在贵妃化仙之时,请求土地神把自己胸前戴的香囊放在冢内;日本人说,大津郡的墓里埋葬着的才是杨贵妃,马嵬坡埋的只是她的贴身婢女罢了,贵妃本人是被日本武士救出后又护送到日本的。

那么,贵妃杨玉环究竟死了没有?

据记载,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范阳起兵,第二年6月他攻破潼关,使得长安一片惊慌。唐明皇李隆基带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及宦官宫人逃向西蜀,到马嵬驿时,将士们饥疲难耐,都认为“祸由杨国忠”,要追杀他,又认为杨贵妃不宜供奉,请求皇上割恩正法……“上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的记载都相同,而《唐国史补》则说杨贵妃缢死于佛堂梨树下,《长恨传》(作者陈鸿)称“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短带)之下。”

除正史“缢死”说之外,唐人诗句中另有很多说法,杜甫的《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是说杨玉环为乱军所杀;李益的“托君休洗莲花血”是说她是淹死的;而另一句“太真血染马蹄尽”又在说她是被马践踏而死的;杜牧的“喧呼马克血,零落羽林枪”说她被禁军所杀;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埋血空生碧草愁”,又都说贵妃死得是很惨烈的。除诗语之外,刘禹锡根据“里中儿言”,得出了“贵人饮金屑”、“颜色真如故”即贵妃吞金而死的说法。

杨贵妃的确是死在马嵬驿,只是真是的“死法”可能不同,可是为什么后来又有“流落海外”、“藏匿民间”、“羽化成仙”等等的传说?可能因问哦人们同情哀怜她吧。

小知识——宋徽宗以茶宴群臣

宋人笔记《随手杂录》中记载说,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有一天,朝中一位使者突然来杭,悄悄对苏轼说:“我离开京师前向官家(即皇上,此为宋哲宗)辞行,官家说:‘你向娘娘(此指高太后)辞行后再来我处。’我辞了太后再回到官家这里,官家带我到一个柜子旁,从里取出一包东西,悄悄对我说:‘把这个赐予苏轼,不得让任何人知道’。”说着,使者就取出那包东西。苏轼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斤茶,封口题字都是御笔。

但到宋徽宗时,赐茶的形式一变而以茶宴飨臣。这在内涵上显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奢靡。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的弟弟,政治上腐败无能,生活上荒淫腐朽,最后成了亡国之君。但他却能书善画,音乐、诗词也是样样皆通。

当时,制茶的技艺日益精致,斗茶之风也日益盛行。北宋陶穀在《荈茗录》中记载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宋徽宗居然也擅长这种分茶之道。

宋徽宗的权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徽宗先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

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

皇帝设茶宴赐待群臣,后来在清代乾隆年间还举行过,并且每年都例行一次。每年的上元节后三日,皇上便钦点王公大臣中能歌善舞者,曲宴于重华宫内,演戏赐茶,赋诗联句。有时还专设茶宴,款待外国使节,以示国粹。

宋徽宗每日沉湎百艺,不利朝政,政治昏庸,最终导致灭国之灾。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人攻破,徽宗与其子钦宗双双被俘,押解北上。八年后,徽宗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成吉思汗的陵寝在哪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的陵园建筑在美丽而辽阔的鄂尔多斯高原之上,处在蓝天、白云、黄沙、草地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仁立在那里。朱红色的门,明晃晃的墙,金黄色的琉璃宝顶,完全是一派雍容、典雅的气象。可这不是他的真正的陵墓,这里其实没有他的遗骨。

蒙古的英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名字叫铁木真,他的一生很坎坷。9岁的时候,父亲被仇人塔塔尔人毒死了,于是他成了孤儿。他不住的逃亡、潜伏甚至被捕,也曾经被人当众羞辱。可是生活的痛苦磨炼着他的意志,他把化仇恨为力量,私下积聚力量,秘密收罗父亲的残部,培植自己的亲信。在短短7年之间,他就横扫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部,一举成为当时蒙古各部当中最最强大的首领。

1206年,在“忽烈而台”大会上,铁木真被各部贵族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命名为“成吉思”,后人称他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能征善战,所向无敌,四处扩张。他首先向南扩张,降服了西夏;接着攻陷了金国的中都;之后他挥师西进,一直到达中亚、东欧,把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国君逼到里海的荒岛上,又向东击溃俄罗斯军队,把疆域扩张到了顿河一带。1226年,他再次率军攻打西夏。1227年,在即将攻克西夏首都之时,他逝世在行营中。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给他的孙子忽必烈日后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他的蒙古铁骑震撼了世界。可是,他的陵墓到死在哪里呢?

寻找成吉思汗陵

按蒙古民族风俗,君主无论死在哪里,遗骨是必须送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漠北去的。

据《元史》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起辇谷”,可能是一道山谷,在肯特山脉中。“辇”是古代帝王们乘坐的车。“起辇”意思是说,成吉思汗从这里乘车起步,开始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才建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汗国。只可惜,这个“起辇谷”年代太久,早已湮没无闻。

据《多桑蒙古史》载,成吉思汗墓地在怯绿连、斡难、秃刺三水的发源之处;在罕合勒敦诸山之一上,可惜是这山没留下任何的标志。莽莽群山,四顾茫茫,去哪里寻觅?为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后来为他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叫做八白室。

“八白室”,也就是八座白色的毡帐。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也就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方便迁移,也方便祭祀,符合蒙古游牧民族迁徙的特点。“八白室”曾经迁移了很多地方,起初在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后来又移到黄河的河套一带,最后又迁到鄂尔多斯高原了,现在“八白室”在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在蒙语里是“主人的陵寝”的意思。

成吉思汗究竟葬于何处

为什么成吉思汗墓地难寻呢,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

传统上看,蒙古是迁徙频繁的游牧民族。草原瀚海无边,黄尘漫天,即使建高大陵寝也一样会被沙丘所掩埋。因此蒙古族是薄于“墓葬”而是奉行“野葬”和“天葬”。不管天葬还是野葬,都是将尸体暴露于荒野之中,让鸟兽吃完然后风化。王公贵族们身分高贵,所以不行天葬、野葬,但仍旧遵循“墓而不坟”的原则,也就是深埋在地下是“墓”,隆起在地面是“坟”,成吉思汗的陵墓很可能是按传统深埋于地下。

从当时现实来看,成吉思汗是在征战中去世的,那是在即将攻克西夏都城的关键时刻,万一大汗去世的消息传出去,必然会动摇军心,就会给敌人喘息和反攻的机会。因此可以断定那时成吉思汗为骗取西夏早日投降,必会留下“秘不发丧”的遗嘱。等西夏投降之后,才通过一支秘密的骑兵部队将灵柩护送到到预定墓地。到达墓地把灵柩深埋后,还把原本地面上的土连同草、木、石等一切都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不留下一点痕迹,并让马在墓地上践踏,使地面平整,再在那块地上,在一匹母骆驼的面钱杀死它自己的小骆驼,然后派部队远远地守护着它。为确保万无一失,待到第二年青草长起的时候,这片地方与四周的大草原绿成了一片,无法辨认,这支队伍才撤走。

为什么母驼母子那样呢呢?因为骆驼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很高。日后要寻找成吉思汗的墓地,只要让母骆驼为先导,她能找到小骆驼死的地方——也就能找到大汗的墓了。可如果这只母骆驼死了,成吉思汗的墓地可能就永远无人知道在哪里了。最终了能骆驼去世没了,因此谜就解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