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疑案
8114500000023

第23章 国外历史悬案(7)

为了证实这种猜测,他们就到处去查找资料,结果发现海明威在看到父亲受病痛的折磨时曾说过:“我要是那样,我就要人把我杀了;要不就自己干。”同时,海明威在他30年代的小传里也提到:“自杀,就像运动一样,是对紧张而艰苦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逃避。”海明威的这些话,似乎支持了他们的看法。于是人们又倾向于认为:肉体上的痛苦和创作力的衰竭,迫使海明威举枪自杀。

知夫莫如妻。后来玛丽接受了痛苦的现实,多少客观地道出事情的原委:海明威自杀确实受到父亲影响。当年父亲的自杀,给年轻的海明威心头蒙上巨大的阴影。为了摆脱父亲自杀的阴影,海明威一直努力地抗拒死亡。可是他越不想死,自杀的念头就越缠着他:有时,他会在心中勾画出富有诗意的自杀方式——从夜航的轮船上走出,投身茫茫大海;有时,他的诗意则荡然无存,转而认为自杀最有效的做法是把枪伸进嘴巴里。但随着自杀的欲望越强烈,求生的欲望也不断增强;海明威内心深处长期被这种矛盾及其带来的痛苦所煎熬,以致到了50年代后,他那强烈的自杀欲望逼得他不得不拼命“寻找”反抗自杀冲动的依据。最终,他控制不了自己崩溃的情绪,走上了绝路。

一些人虽然也认为海明威的自杀与他的父亲有关,但却不同意他自杀仅仅或者主要是效仿父亲解脱痛苦。因为海明威曾明确诅咒过他父亲的自杀行为,称父亲是个懦夫;另外,他在作品中塑造“硬汉”形象,实际上反映了他“相信自己永远不会死”的信念。所以海明威自杀与其父“形同实异”。

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定海明威惨烈自杀的真实原因,或许真是他双重性格所致,谜一样的归去,谜一样的海明威。

相关链接——“硬汉子”海明威

海明威全名为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从小海明威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他长大后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也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迷惘的美国年轻人。美国作家斯坦因也因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也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一样,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战争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二战结束后,海明威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作品也成为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并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这给他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至于此后他再也没有创作出有影响的作品。这也令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安徒生是个私生子吗?

安徒生一辈子写下了无数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然而关于他个人的身世,却有不同的看法。

1990年,在安徒生的故乡欧塞登大学,几百名学者举行了听证会,共同探讨这位童话大师的身世。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还专门写了《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内称安徒生出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后,王室为了避人耳目便把他送到欧塞登一个鞋匠家中喂养。

遍尝人间冷暖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民公园的海边,有一尊美丽的人身鱼尾雕像。她面对浩瀚的大海,似乎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她就是安徒生著名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主人公——举世闻名的“美人鱼”公主。每当人们看到她,很自然也就想起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于丹麦富恩岛上欧登塞城中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中。他的父亲汉斯·安徒生是一个迫于生计、整日奔波的鞋匠,他的母亲玛利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勤苦的洗衣工。

安徒生从小便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这也使得他在后来酷爱旅行。14岁时,他便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了喧闹的哥本哈根寻找自己的理想。从此,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艰难和困苦中与命运抗争。他梦想当演员、歌唱家、舞蹈家,并为此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这些理想都像肥皂泡那样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破灭了。最终他选择了文学,他要在作品中为孩子们创造幸福和快乐。在许多人的不解和嘲笑声中,他埋头写作。

1833年春,安徒生从丹麦国王那里得到了一笔津贴,开始了他一生中很重要的漫游。除俄国、芬兰和荷兰外,他的足迹遍及欧洲各国。旅行开阔了他的视野,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旅行剪影》、《即兴诗人》等都是他旅行中的产物。

流落民间的国王私生子

1990年,在安徒生的故乡欧塞登大学,几百名学者举行了听证会,共同探讨这位童话大师的身世。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还专门写了《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内称安徒生出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后,王室为了避人耳目便把他送到欧塞登一个鞋匠家中喂养。

另外,还有一位丹麦作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且他还提供了一份比较有力的旁证。据说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夫在1848年写给安徒生的信中曾提到过,安徒生也曾发现自己是一位“王子”。据此有人认为,若非与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安徒生不可能在1833年轻易得到了国王的津贴;以他当时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能结交名流、往来于上层社会,必有某种神秘的“背景”。

但是这种说法也缺乏确凿的材料。就在这次听证会上,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安徒生在其自传《我一生的童话》中对此只字未提,或暗示一下呢?更有的学者专门查出180多年前安徒生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上面清楚地记有:(1805年)4月2日星期二凌晨一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安德斯达特得一贵子。

为了搞清这位世界著名大作家的身世,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曾被允许查阅大量的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其中包括这位国王的大量信件和日记。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关于此事的记载。不过,根据档案表明,当时的国王和贵族与一般平民妇女偷情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一般也都会有小孩的降生。这种情况发生后国王会将孩子送交给有关的妇女,并且寄钱给他们直至孩子长大成人。根据档案记载,有一位国王还为这样的孩子之一的福雷德里克·里德安排工作,让他掌管王室的狩猎活动。但是卡尔斯泰德并未在档案卷宗中发现有关安徒生的材料,也没有找到有关他母亲安德斯达特的材料。

因此,安徒生是王子的说法目前尚无有力的根据。或许有人真的希望安徒生的身世是一个完美的童话,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人们看重的是,安徒生在童话故事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善良美丽的形象,表明自己对美好世界的憧憬、渴望。

相关链接——安徒生的童话创作

安徒生是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圣女贞德殉国之谜

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的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个军事家。她是天主教会圣女。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时,她曾经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她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最后法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她最终被俘,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将她判处火刑。

贞德英勇殉难

历史书中,对圣女贞德死的描述很清楚。历史学家也一致认为她的死是完全没有疑点的。1431年5月,一天早上,贞德被烧死在里昂一个公众广场。当时,数以千计的人亲目睹了这惨事。通往火刑台的通道,挤满了观众。800名英国士兵站在那里,将人群与火刑台远远得隔离开来。

虽然贞德在审讯中提出了强有理的申辩,可是,审判结果其实早就拟定了。当日,贞德临刑之时,是在两名教士的陪同下,她从头到脚都罩着布,就这样步向了生命的尽头。这样一个19岁农家少女,曾经率领法国人抗拒英国的侵略,曾经是万人仰慕的女民族英雄。如今,围着的群众看到了她悲惨的结局。不过,在英军眼里,她死了才会一了百了,后患已绝。

在1万多人注视之下,这个体型纤小、被宣判为女巫和异端信徒的少女,迅即遭到熊熊烈焰的吞噬。很多围观者听到她喊出耶稣的名字,并且呼叫那些激发她率领义军,把英军逐出法国的圣徒名字。烈火烧了一段长时间,她还没有气绝,最后听到她低吟一声“耶稣”,便离开人世。人们看见,行刑者扒开火堆,露出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但是,有一段时间,许多法国人相信一个传闻:贞德没有在火刑台上被烧死。甚至到了今天,仍有部分人认为在1431年5月那个早上死去的,并非贞德本人。

这个虔信宗教的年轻牧羊女,放下女子的活计,带领法国军队去攻打英军,足以让群众相信,上帝创造了奇迹。因为有了她的领导,法军得以解了奥尔良之围,还在其它战役中,将英军一路逐出了法国。当时,王太子孤立无能,但是,贞德能激发起群众的爱国热情,她效忠于王太子。1429年,王太子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贞德站在他的身旁,这已是她最得意的时候。

之后,贞德想要收复巴黎,可惜,最终徒劳无功。第二年的春天,她落入了英军的手中。英国人决意要公开处死贞德,就是因为她创造了奇迹,她能提高士气、让法国士兵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战斗中,英国人将她看做最危险的敌人。

行刑人向群众展示奥尔良姑娘(当时的人喜欢这样称呼她)烧焦的尸体之后,再度燃起烈火,将尸体烧成一堆灰烬,然后把这些灰烬扔进塞纳河去。

不过,有些看了行刑过程的人谈起过当时的奇怪事情。一英国士兵说,他亲眼看到当贞德的灵魂离开肉体时,一只白鸽从火堆中飞起来。还有人说,看见当时火焰中出现“耶稣”的字样。还有人传说,贞德死后,心和肠脏仍然保持完整。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传说火焰没有伤及贞德,她依然还活在人间。

重审“贞德”

贞德的两个兄弟知道法国人乐于相信这位女英雄仍存人间,发觉可以从中图利,于是决定布置一个令人齿冷的骗局,意图乘机赚上一笔。这两兄弟早已因贞德的名望而得享宽裕生活。到1436年,即贞德死后55年,两个人还把贞德仍在人间的传闻加以渲染,结果使这些传闻继续流传了数百年。两兄弟突然出现在奥尔良街头,还有一披甲策马的青年女子在他们身旁。他们说她就是贞德,是在行火刑的前一刻,另一个女子出来顶替她受刑。

但其实,该女子只是个女骗子,名叫安梅丝的。冒充贞德前,她在意大利教皇军队里服过役。当时,她威武的外型、娴熟的马术,群众很是喜爱,于是,见她的人就不假思索地相信贞德没有死,仍然在世。痛失民族英雄的法国人民真要想其实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