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疑案
81145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历史疑案(13)

不管曾国藩是否有称帝的野心。但历史上他却是只做了中兴之臣,这就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千年死一个”

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大门口悬挂着4个金色大字——“毅勇侯第”。

“侯府”是清同治年间建的,是曾国藩委托弟弟营造的。在建房的时候,曾国潢兄弟款待匠工师傅很好,对一般徒弟却有些刻薄。新屋建成的时,要诵“上梁文”,砌工师傅用尽赞美语:“两江总督太细喱,要到南京做皇帝。”只不过这些赞颂之语带着浓浓的荷叶土音。

那天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一个乡民站在大门口,见大门又高又宽,奇怪地问:“这大门怎么要开这么宽?”一位徒弟,他对曾府心怀不满,解释说:“门宽好出丧么!”师傅听了,觉得不能太丧良心,于是他徒弟不吉祥的话接了过来说:“门宽好出丧,是说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

按乡里习俗,房屋上梁时说的的赞语只会灵一半,咒语却是全灵的。曾府的人听到他们的上梁赞语是“要到京里做皇帝”,大门宽的赞语是“万年死一双”,很是高兴,于是把匠工师徒都召进堂屋,哪出上乘的酒菜盛情地招待他们。

很巧的是,自同治五年建造以来,富厚堂已有130多年了,的确还没死过人。从曾国藩夫人欧阳氏在那住,知道曾国藩的第四代孙曾昭恒最后在那住,曾家连续四五代人,有上百个,没有一人是死在富厚堂的;建国以后,在哪里设立了区公所、乡政府以及部门机关,前前后后住过的干部也已经好几百了,也没有一个是死在里面的,真是奇怪。

光绪为何死在慈禧之前

一个是年轻体弱的光绪皇帝,一个是风烛残年的慈禧太后,两个人在经过生命最后一程的凝望之后相继死去,这有些让人不解:一直在太后掌控之下的皇帝,就连生死也要听之任之吗?

任19年御史及起居住官的清代官员恽毓鼎,与光绪帝接触较多。在他所撰的《崇陵传信录》中曾记载:“时太后病数日来,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吾不能先尔死。”’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下旬的第一天,病入膏盲的慈禧太后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来到被她囚禁了10年的光绪帝的床前。皇帝和太后沉默无语地对视着,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作最后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后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可是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历史之谜就这样留给了后人:光绪皇帝是自然死亡吗?他为何仅仅死在太后的前一天?这引起了世人的种种猜测。

光绪与慈禧的恩恩怨怨

从光绪登基开始,他就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握有实权。直到甲午战争中大清朝被强邻日本打败,光绪皇帝终于有机会亲政了。 “决不做亡国之君”, 年轻的皇帝毅然采纳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主张。

光绪皇帝从1898年6月11日起宣布变法,他颁布了“定国事”诏书等数道改革诏令,以期能使中国强大起来。史上有名的“百日维新”就是这样的。

然而,爱权如命的慈禧太后唯恐失去大权,于是她利用强大的保守势力发动了“戊戌政变”,斩杀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把支持光绪的珍妃也打入冷宫。同时,慈禧还下诏书宣称,她“经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明日起坐殿办事”。

从此,光绪皇帝就失去了政治权力,也失去了人身自由。此后,光绪皇帝在瀛台里凄凉地度过了10年。在光绪死后不久,盛传皇帝是被袁世凯、奕匡送药毒死的,其主要动机就是,慈禧太后病危时,两人怕太后死后,年轻皇帝再有掌权机会,重新变法,因此合谋毒死了光绪,立奕匡之子为帝。

光绪是怎么死的?

与传言相反的正史观点认为,光绪是患重病而死,其证据是皇帝自幼体弱多病,在皇权斗争中又备受排挤,失去权力和自由,肉体的孱弱和精神的摧残是影响他健康的主要原因。

据宫中太监寇连材日记中称,当时宫中人受各种限制,不能亲近光绪。光绪帝每天有数十道菜,但菜都不入口。他要加菜,御膳房一定要先告知太后,慈禧不仅责备他铺张浪费,还坚决不准加菜。在《清史稿》、《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乐华录》中都记载过光绪原本久病体虚,到光绪三十四年时,他已经是病入膏盲了,最终因病医治无效而驾崩。

后世历史分析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慈禧谋害了光绪帝。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光绪虽然长期被囚,但保皇党却极依靠他,慈禧在死前拼最后一力将政敌击败。当时能接近光绪的是恽毓鼎,他在《崇陵传信录》也就是《光绪外传》中记录了光绪帝死之前的一些情况: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的秋天,光绪帝传出病重消息,京外名医都被召入宫诊视。但是诊脉之时,光绪却静静地将双手放在案子上,自己将病情写出,入诊医生都说光绪身体还很健康。那年的10月初十,是慈禧的万寿节,光绪出瀛台给太后祝寿,还有人发现为准备跪拜他先活动一下筋骨。当月19日,宫廷发生大乱,侍卫增加,稽查出入,传言光绪驾崩。21日,皇后入瀛台探视,光绪早已气绝身亡。很明显,这则记录,恽毓鼎是暗指慈禧害死光绪的。

与恽毓鼎说法不同,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则在《清宫二年记》等书中,怀疑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

关于光绪的死因说法不一,史载不明,让人难以取舍,年轻皇帝的死成为清宫内又一不解之谜。

点击谜团——李莲英为何身首异处

1966年,在北京海淀恩济庄,考古人员发现了清慈禧太后的大太监李莲英之墓。墓里陪葬品,件件都算得上是稀世珍宝,尤其罕见的是那颗钻石帽正,要比伊丽莎白女王戴的那颗还大。还有三件宝物:一柄汉朝的青五土浸剑,一只汉朝满黄浸玉镯,一件宋代青玉褐浸环,也都是无价之宝。

但有件事情很奇怪:如此富丽豪华的棺椁内,墓主人却只有一颗干枯的头骷髅。头以下,被子里空空如也,连一节小骨也都没有。他尸体的其他部分哪里去了?

既然墓里宝物都在,墓壁也是完好的,肯定是没有经过盗墓和发掘的。况且他才死55年,尸骨是不可能腐烂到一点不见的。那么只能是在死之前,他就已经是“身首异处”。

生前在慈禧左右呼风唤雨,为什么他不得好死?没有留下任何的史料,甚至连传说都没有,所以至今还是个谜。

李莲英1848年出生,是直隶河间府人。据说他是个圆滑、左右逢源、面慈心狠、充满心计的人。一次,慈禧派他随醇亲王奕去检阅李鸿章办的北洋水师,实际是作为暗探,要摸清水师兴建的费用到底多少。在京城时,醇亲王是求助于李莲英的,可是这一次,随行的李连英一反常态,对奕谡恭敬至极,甚至连打洗脚水的事也肯干,将醇亲王侍奉得舒舒服服。他“谦逊”得逢人就点头哈腰的,口口声声说这次出行,他是侍候王爷的。李鸿章为他安排了豪华的房间,他也不去睡,就要睡到下等舱中。他的目的是要除去众人对他的戒心,以便于他能到处探到实情。最后,他不负慈禧的期望,不仅了解到水师所需费用,还查出了李鸿章将要把建水师的余款存到国外去的消息。可是始终没被人识破他的假象。

《清稗类钞·阉寺类》中记载,慈禧死后,李莲英又受宠于隆裕太后。在李莲英死时,隆裕太后还特赏银2000两。

李莲英死后身首异处,他肯定是被杀的。对于是谁杀了他的猜测有很多。

猜测之一,认为他是触犯了国法,而被杀的。这样就符合他身首异处的实际情况了。可是,斩杀李莲英是重大事件,怎么没有记入史料,甚至连传闻都没有呢?可见此猜测可能性不大。

猜测之二,李莲英因为讨债,被人在河北和山东交界处暗杀。据说他的私产有白银500余万两,令很多人眼红,早就要对他下手了。加上他生前勒索太多,伤害过很多人,树敌不少。慈禧在时,他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慈禧太后一死,他的靠山没了。逼人对他暗下毒手的可能性事很大的。

猜测之三,他是病死的。后人说他是善终的。说他得了痢疾,医治无效而病死。从得病到死一共4天时间。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太监,因自己的“半残之身”而感到羞耻,认为死之后,袭击没脸去见列祖列宗,于是他留下遗嘱,自己死后,在墓中只留头颅,舍弃掉身体。此猜测有一定道理,但终究是猜测,证据几乎没有。

吴佩孚是被日本特务害死的吗

吴佩孚(1871~1939),字子玉,是山东蓬莱人。他作为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是人人知道的大军阀。

吴佩孚本是一个秀才,年轻的时候还抽鸦片。有一天,在烟馆不小心得罪了当地豪绅翁钦生,被翁钦生狠狠地踢了一脚。几天以后,吴佩孚纠集一帮人趁翁钦生的老母亲过生日之机大闹寿堂,被翁钦生告到官府。吴佩孚连夜逃走,参加了淮军聂士诚的军队。烟馆里的这一脚,改变了吴佩孚的人生之路。

吴佩孚的功与过

日俄战争爆发后,吴佩孚到东北刺探俄军情报,因此他以帮统记名。1906年,他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的管带,很得曹锟的器重。后来,他升任了旅长。讨袁运动兴起后,他又随营到四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他任讨逆军西路的先锋,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的运动。孙中山1917年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和张怀芝带兵讨伐,吴佩孚任第三师代理师长还兼任前敌的总指挥。因为张敬尧得到了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使得吴仅有空衔,他因此十分气愤,就发出罢战书、通电。

吴佩孚与一般军人不同,他自称平生崇拜2位古人:关羽和岳飞。他曾自题诗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不失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进租界,抱瓮灌园,真个解甲归田。”

五四运动1919年爆发,吴佩孚接连发通电声明他是反对清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他主张取消中日密约,并发表了《上大总统请释北京被捕学生》。从骨子里看,他是个“爱国军人”。但他又仇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1927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他对罢工工人及共产党人痛下杀手,残害了工人领袖林祥谦,制造了“二七惨案”。1924年9月,发生第二次直奉战争,他是讨逆军总司令,被奉军和冯玉祥国民军所打败。1926年夏,发生北伐战争,他从北方赶奔赴前方,进行督战,可是却在鄂南汀泅桥、贺胜桥连连失败。该年10月,北伐军攻占了武汉三镇,吴的主力被歼灭,从此之后,他一蹶不振。1927年5月,他带领残留的部对去四川投靠军阀了杨森和刘存厚。1932年,他回到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开始8年的“寓公”生活。

吴佩孚的抗日气概

8年当中,吴佩孚身为“寓公”,却敢言人之不敢言,谏人之不敢谏,始终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蒋介石通电邀请他前往南京会晤,他表示“鸟兽不可与同群”;汪精卫投日后,派说客去见吴佩孚送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北平政治委员会委员长”的头衔,被吴佩孚痛骂道:“跟汪精卫合作的人,必定下贱!”并拿出文天祥的《正气歌》,要来人带给汪精卫。汪精卫虽然碰了个钉子,仍不死心,亲自到北京登门拜访,吴佩孚以“找不到合适的谈话地点”为由,让汪精卫在北京空等了半个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同时阴谋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欲吞并中国。吴佩孚在他们眼里成为一块可资利用的金字招牌。日本特务机关不惜专门拨巨款进行“吴佩孚工作”。日本大本营特务部长土肥原贤二起初以高位重金相引诱,并收买吴佩孚的亲信齐燮元等作说客,但吴佩军不为所动。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面拜会吴佩孚,吴佩孚表面答应,与土肥原贤二应酬一番后,带他去看“吴佩孚灵堂”,只见里面置有棺木,供着“武威将平吴佩孚之灵位”的木牌。

土肥原贤二碰了这个钉子之后,伪造吴佩孚“中日议和”的通电,对外播发。吴佩孚也毫不示弱,对地通过美国合众社针锋相发表声明:“所谓日方重任,纯属伪造”。

1939年1月,土肥原贤二费尽心机安排了一次有特务和军警参加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并预先为吴佩孚准备了讲稿。吴佩孚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但轮到他讲话时,他却推开讲稿,即兴演讲。他说,要他出山可以,但坚决不做傀儡,并且日本人必须撤出山东。土肥原贤二亲手导演的一出闹剧落得个可耻的结局。

吴佩孚曾以“满江红”词牌写了《登蓬莱阁》,这首词是: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吴佩孚还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并不断拒绝日伪拉他下水,丝毫不给日伪留面子,导致日本侵略者对他怀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