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与高产栽培
8099600000022

第22章 马铃薯的疾病防治(2)

1.症状

此病易引起植株早期感染。主要特征是叶片变黄,从基部开始,慢慢向上发展,可能在茎一侧的叶子先萎蔫,发育变得不对称。提前枯萎、死亡,与早熟相似。将基部茎横切,可以看见维管束成为淡褐色,有些品种的茎基部表面有坏死条纹。受侵染植株结的薯块中有一部分维管束呈淡褐色,重症者在髓部出现褐斑,更重者,薯块里会有洞;可能在芽眼四周出现粉红色或棕褐色的色斑。有些时候被侵染的薯块外表会有不规则的和晚疫病类似的病斑。

2.传播途径

真菌中大丽轮枝菌或者黑白轮枝菌侵染,就形成了黄萎病。

这些真菌可以在土中或植物残体上长期存活,还会有广泛的寄主,比如茄科植物、其他木本植物或双子叶草本。因此,附着在工具和薯块上的带菌土壤、灌溉水、感病杂草和薯块都能传播病害。另外,其分生孢子也能经气流传播,还可以经根系的接触从一株传染给另一株。

轮枝菌是通过伤口、根毛、叶面和枝条进行侵染的。土中的真菌、细菌和线虫的交互作用会使此病加速发生。

3.防治

①搞好轮作倒茬工作。和禾谷类、豆科作物或其他禾本科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可和茄科作物进行轮作。

于将感病杂草消除,比如蒲公英、荠菜、问荆和藜等。

③认真防治地下的真菌、线虫、害虫以及细菌病害,降低轮枝菌侵染的可能。

④搞好芽块拌药处理工作。可用非内吸杀菌剂,如代森锌、代森锰锌等。也可用内吸杀菌剂,比如甲基硫菌灵。

三、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

马铃薯病毒病中最重要的就是马铃薯卷叶病,可以发生在所有马铃薯的栽培地区,属于世界性病毒病害,易感品种的产量损失可超过90%,对马铃薯的种植效℃产生很大影响。

1.症状

在流行季节由蚜虫传播感染,产生初期症状,即植株上部叶片特别是小叶基部卷曲,这些叶片趋向直立且通常为淡黄色。对许多品种来说,发病叶子的颜色可能是粉红、红色或者紫色。若是后期感染,则可能不会有症状,高感品种的薯块中的坏死组织很明显。次生症状(受感染薯块长成的植株)的表现是基部叶卷曲、垂直生长、矮化,上部叶片发白,卷曲的叶变硬且革质化,有时叶子背面变为紫色。

该病通常经蚜虫传播,或者经种薯传播。

2.防治

可以在繁殖种薯时将病株淘汰,留下健康植株完成定植。杀虫剂能降低病毒在植株里的蔓延,不过无法避免从其他临近田块来的带有病毒的蚜虫的感染。经过热处理可以将马铃薯卷叶病毒消除。要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从根本上防治马铃薯卷叶病。

(二)马铃薯花叶病

马铃薯花叶病有可能是由多种病毒引发的,有的时候很多病毒一起作用引起花叶,有的时候单独侵染引起花叶。这些病毒有马铃薯A病毒、马铃薯M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

1.症状

叶片上开始有淡绿、黄绿和浓绿相间的花斑,叶片变小,叶尖朝下弯曲、皱缩,植株变矮。重症时整株出现坏死性花斑,叶子皱缩严重,还有可能枯死,通常这种症状叫皱缩花叶病,有的时候表现为隐症,不过能成为侵染源,块茎上通常没有症状。

2.传病途径

(1)马铃薯X病毒各地引起花叶病的主要病毒就是X病毒,其可使小叶的叶脉间的叶肉组织产生黄绿相间的花斑。患病植株通常少收获约10%,若是对此病毒敏感的重症株,则可减产约50%.通常是接触传毒。

(2)马铃薯A病毒此病毒也会造成花叶病,主要是在叶脉间产生不规则的浅绿和深绿相间的病斑,叶肉绿色部分深,叶面粗缩,叶脉凹陷,重症时叶缘变为波状。蚜虫、接触均能传毒。

A病毒和X病毒复合侵染时可少收获60%,叶片显著皱缩。

(3)马铃薯S病毒此病毒是潜隐花叶病型,最明显的症状是叶脉凹陷、叶面呈波状或有皱纹。对S病毒敏感品种的叶片有古铜色反应。患病植株可少收获10%~15%,而且薯块会变小。

S病毒与X病毒复合侵染的时候会少收获11%~38%.通常是接触传毒。

(4)马铃薯M病毒是卷叶嵌斑花叶病症状。患病叶片尖端的叶脉间为花叶状,叶子变形,叶缘为波状,小叶尖部位扭曲,茎顶部的小叶卷曲。常常少收获10%~20%.接触传毒。

(5)马铃薯Y病毒是重花叶病和垂叶条斑坏死症状。患病植株的叶柄、叶脉和茎上都会出现黑褐色组织坏死的条状斑块,复叶容易掉落,发病后期只有顶部留有少量叶子,老叶随病情的发展先后脱落,可少收80%.主要是接触和蚜虫传毒。

3.防治

对马铃薯X病毒、A病毒、S病毒、M病毒和Y病毒的防治主要是通过种薯繁育时淘汰病株和无性选择,另外,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也是现实可行的措施。

(三)马铃薯帚顶病

马铃薯帚顶病发生于适合真菌传播马铃薯粉痂病的阴凉、冷湿的环境中,能使有些易感品种减产25%,而且常常伴随着粉痂病的发生,薯块就没有了商品价值。

1.症状

此病首先从土中感染块茎,在块茎上的最初症状是外表出现轮纹,有的时候是褐色或者坏死状,以圆弧形深入薯块的肉中。

在帚顶病坏死环的中央出现粉痂病斑(传染源)。

茎叶症状是次生的,共有三种情形,上部叶片有苍白色“V”

形纹;下部叶片上有鲜黄色条纹,有时上部叶片也会出现;茎秆矮化(帚顶)。

2.病因

此病毒可存活于土中,而且主要经土中和薯块上的休眠孢子传播入新地区。现在还无法确定带病种薯能否传播病害。

3.防治

用氧化锌和硫处理感病土壤能够防止传染。要及时淘汰症状明显的植株,可以有效控制传播。

四、马铃薯生理病害

(一)绿化块茎

1.症状

薯块表面完全或部分变绿,有些薯块内部也会变成黄色或者绿色。

2.病因

主要是因为薯块受到了散射光、日光或者是人工光线的照射,长期的光照,使得薯块的外皮或者薯肉产生了龙葵素、叶绿素等物质。

3.防治

在生育期应及时培土,采收和运输的时候应避免散射光长久照射薯块,防止日光直射薯块,应在黑暗的地方贮存,避免散射光和灯光照射。

(二)二次生长

1.症状

薯块经过二次生长后有很多种形状。经常见到薯块会不规则伸长;芽根部突出、肥大,成为肿瘤状薯块,薯块顶部萌发匍匐茎,还有可能穿出地面长成新枝;薯块芽伸出匍匐茎,在顶部形成了子薯;薯块皮层出现龟裂等现象。

2.病因

干旱、高温是主要原因。土壤干旱、高温影响十分显著,在马铃薯块茎的增长期,因为干旱、高温,薯块不再生长,严重的使薯块进入暂时休眠状态。就算干旱后下雨或者浇水,使马铃薯得到了适合生长的环境,但是因为薯块的周皮全部或局部加厚(木栓化),薯块也无法继续正常地生长,这样就产生了畸形薯块。当干旱、高温、湿润和低温不断发生交替时,马铃薯二次生长的情况就更多了。

3.防治

注意多施有机肥,加强土壤的保肥水能力,适量增加中耕培土,栽培密度合适,株行距均匀。

(三)龟裂

1.症状

在薯块增长的时间里,薯块顺长轴出现比较深的纵向裂沟,复合周皮组织将薯块外表覆盖住。

2.病因

主要是干旱后降雨或浇水,之后薯块快速生长造成的,过量施肥也是产生龟裂的一个原因,感染类病毒的严重病株的薯块也会出现龟裂。

3.防治

防止施肥过多,避免在生育期出现干旱现象,选择无类病毒种薯和抗龟裂品种。

(四)纤细芽

1.症状

有的块茎在萌发时,块茎上各芽眼萌发的幼芽均十分细弱,叫做毛芽。这种块茎通常不表现顶端优势。

2.病因

主要由于块茎的生活力有所降低。有的时候感染卷叶病毒的薯块也有毛芽症状。

3.防治

多选择抗病品种及不带病毒的种薯。

(五)块茎空心

1.症状

块茎空心出现在块茎中央部位,块茎外表什么症状都没有,地上部也不表现症状。通常大型块茎易出现空心的情况,空心洞周边成为木栓组织,两三个孔洞连接起来或呈星形放射状。

2.病因

形成空心的基本原因就是块茎急剧膨大增长。生育期雨多、肥多或株间过大,块茎急速增大,吸收很多水分,淀粉又转化为糖,使得块茎增大了体积,但是干物质不多,所以就产生了空心。田间缺株的相邻株易发生空心现象,此外,缺钾时也易发生。

3.防治

预防发生块茎空心的方法有:使田间株行距保持均匀一致、不使薯块太大、不施肥过量和及时培土等。

(六)褐色心腐病

1.症状

这种病薯的外表面基本上什么症状都没有,不过切开薯块可看见在薯内分布着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褐色部位的细胞已经死亡,变成了木栓化组织,基本上一点淀粉都没有了,很难煮烂,已经没有了食用价值。

2.病因

较大块茎通常容易发病,主要是因为块茎在迅速膨大的增长期,土壤中水分不够,尤其是那个时期土壤水分快速减少而形成的土壤干旱,就更容易产生这种病害。

3.防治

对褐心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多施用有机肥,使土壤的保水力得到提升,尤其应注意在块茎增长期及时供应足量水分,以防土壤干旱。另外,还要注意选择抗病品种,将有轻微病症的薯块当做种薯通常没有影响。

(七)黑色心腐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薯块的中心部位。将块茎切开后,可见中心部位为褐色或者黑色,变色部位有清晰的轮廓,形状不规则,有些变黑的部分分散在薯肉中,有些变黑的部分中空,变黑部位失去水分后变得很硬,为革质状,在室温条件下存放,还能变软。

有的时候将块茎切开,不会发现病症,但在空气中,中心部迅速变为褐色,然后变为黑色。块茎的外表常没有症状。不过要是病症严重,黑色部分就会扩展到芽眼部,使部分外皮变褐、凹陷,容易在被外界病菌感染后烂掉。

2.病因

黑心病是马铃薯贮藏期间的生理病害,主要发病原因是通气不良及高温。贮藏的块茎,如果处于缺氧环境中发生黑心病的时间为:27~30℃时,6~12天;36℃时,3天;40~42℃时,只需要1~2天。就算在低温的环境中,假如长期通气不良,也会发生此病。此病多发生于呼吸旺盛的早春、刚收获时、运输薯块的过程中以及块茎堆积太厚等情形,块茎内部本身就易缺氧,在高温环境中,由于呼吸加强,耗氧增多,因此进一步造成了缺氧状态。

3.防治

对黑心病的主要防治办法是,在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防止出现通气不良和高温现象;避免长时间日晒;防止块茎堆积太高,注意维持低温状态;在大田生产过程中,田间温度也要合适,避免出现高温情况。感染此病的薯块当做种薯种植后,通常会腐烂,而不会出苗。

(八)干腐病

各地都会发生干腐病,病害通常发生在马铃薯块茎上。病菌在土中过冬,从伤口、芽眼处侵入。此病易发生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

1.症状

薯块受感染的地方会变色、凹陷,内部还会出现空心现象,空腔里充满菌丝,薯肉慢慢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然后干缩,薯皮就会有同心圈状褶纹。

2.防治

①收获时防止块茎受伤,收获后在外面晾1~2天,等表面干燥之后再贮存。

②贮藏时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使室内维持干燥的状态。

(九)水薯

1.症状

水薯指的是切开病薯之后,可见其里面已变色,薯肉稍微透明,不久就变成紫色或者淡褐色。

2.病因

水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施用太多氮肥,使茎叶徒长后倒伏,对光合作用的进行产生不利影响,减少了同化产物的积累;另外,过多的氮肥加速了细胞分裂,加快了块茎的膨大速度,所以影响了淀粉的积累,因而形成了含水量高、含淀粉量低的水薯。用水薯作种薯,播种后特别容易烂掉,就算可以发芽,也会因为缺少营养、发芽力不强而无法长成壮苗。

3.防治

防止产生水薯的方法是,注意合理施肥,将氮、磷、钾肥配合好,还要选择不易结水薯的品种。

(十)块茎内部黑斑

1.症状

通常此种病薯外表无不正常现象。不过将皮剥除后可以看见里面有黑斑。一个薯块上黑斑的部位有2~5个,有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黑斑的直径从数毫米至20毫米不等,将块茎切开后,可以看见黑斑顺着维管束延伸或者穿过维管束延伸至薯块内部。

2.病因

块茎内部产生黑斑的主要原因是,从收获到市场销售、贮藏、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使薯块受到了磕碰,损伤了皮下组织,24小时之后损伤的地方变成黑褐色。温度对黑色的深浅有很大影响,通常在低于10℃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受磕碰损伤部位的细胞因为引起了氧化而产生了黑色素,从而使组织局部变黑。

3.防治

对黑斑的防治方法是,等薯块彻底成熟之后再进行采收,采收时应挑选温度比较高的晴天,地温最好要超过10℃。在操作和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各种碰撞冲击,减少损伤。

§§§第二节马铃薯虫害种类及防治

蚜虫、菜蛾、马铃薯瓢虫以及马铃薯块茎蛾是马铃薯的主要虫害。要依据具体的虫害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块茎蛾

块茎蛾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安徽、陕西和台湾等省份。烟草、茄子和马铃薯均是其主要为害作物。通常出现在马铃薯的薯块上,贮存期及大田种植均有可能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