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与高产栽培
8099600000021

第21章 马铃薯的疾病防治(1)

§§§第一节马铃薯病害种类及防治

一、细菌性病害

(一)青枯病

1.症状

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植株急性萎蔫是其典型症状,茎基部维管束变为黄色、黄褐色,薯块上的芽眼变成褐色或浅褐色,严重的芽眼出脓、烂薯。现在此病还没有可防治的有效药物。

2.防治

①挑选无病种薯进行整薯播种。一旦发现病株,立刻连土挖起病株,带出田间深埋。绝不能使薯块传染病毒,务必用酒精对切刀进行消毒。

②实行轮作制度。

(二)黑胫病

1.症状

茎基和薯块连接的部位变黑且迅速软化烂掉、可轻易拔出是黑胫病的病症。将病株切开,能看见维管束变为褐色。重病株结出的薯块通常在收获之前已经烂在了田里。

2.防治

①适量增加氮肥,合理浇水。

②一旦发现有病株,马上除掉,还要尽快将田里的马铃薯病残体除去,避免侵染健康植株。将0.1%的氢氧化铜或硫酸铜溶液喷在叶面上,同样可以减轻黑胫病。

(三)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属于一种维管束病害,病菌的生长温度是1~36℃,适宜生长温度为20~23℃,地温是19~28℃。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面上过冬,也能随种薯过冬,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病薯和未消毒的切刀。病菌在田间经伤口侵入,借雨水或灌溉传播蔓延,或者通过种薯调运传播蔓延。

1.症状

通常环腐病的症状表现是在开花期前后,症状是出现病株枝、茎变短、叶子变黄凋零、叶脉发黄并有黑褐色斑块、叶缘开始向上卷。轻病块茎外部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能看见维管束从基部开始颜色有变,严重时变色部位有1圈,能将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破坏掉,使皮层部分全部脱离髓部,形成离核。病部成为黑褐色,生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导致全部腐烂。

2.防治

①留种、切薯之前将全部病薯剔除,使用健康种薯,在切块前切忌消毒切片。可以使用53.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400倍溶液浸洗切块种植时所用的切片,以便消灭病菌。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和金云大一120、500倍液或金云大一120、500倍液和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切后的块茎,时间是30分钟。

②一旦发现病株,立刻将其拔除并带出田间,集中处理。要防治地下虫害,进行轮作,选择抗病品种。此外,每亩用25千克过磷酸钙,进行穴施或者按重量的5%播种,也能防治虫害。

二、真菌性病害

(一)早疫病

1.症状

早疫病的病症最早出现在植株下部比较老的叶子上。刚开始有小斑点,以后慢慢扩大,病斑为干燥的卵形或者圆形,因被叶脉限制,有时边缘呈角形。通常病斑为有同心的如树木年轮一样的轮纹,也像“靶板”.

新老病斑扩展,会让全叶褪绿、脱水并坏死,不过通常叶子不会落。病重时叶子从下向上慢慢干枯,成片植株提早干枯而死,有时会发展到全田,每亩每提前枯死一天,就会少收50千克。块茎上有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凹陷、边缘明显的病斑,其四周常有紫色突起,斑下面的薯肉变为褐色。烂掉时呈水渍状,为浅黄或黄色。

2.传播途径

早疫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在被侵染的块茎上、植株残体上或其他茄科植物残体上过冬。病菌可活超过1年。第二年马铃薯出苗之后,过冬的病菌成为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昆虫以及风雨携带传向四周,侵染新的马铃薯植株。早疫病通常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植株生长势强,侵染状况就轻;反之,植株营养不良或衰老症状就严重。因此,早疫病常发生在瘠薄地块的马铃薯植株上。出现高温、干旱,尤其是干燥天气突降阵雨,而后又晴天曝晒时,最容易发生早疫病,并且病情会迅速发展。

3.防治方法

以前人们觉得早疫病危害不大,因此对于治疗此病不很重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晚疫病,结果近年发生早疫病突发现象,导致损失很大。防治早疫病除综合防治的农艺措施外,目前能用的有效杀菌剂有很多,实践操作显示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①博邦(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是新一代三唑类内吸、传导、广谱性杀菌剂,经得住雨水冲刷,有很长的药效,安全、低残留、低毒、环保型,是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特效剂,每亩用40克。

于世高(哑醚唑)。10%水分散粒剂,是内吸性杀菌剂,有14天的持效期,防治早疫病的效果极好,每亩用35~50克。

③好力克(戊唑醇)。430克/升悬浮剂,有内吸的作用,治疗兼保护型制剂,是早疫病专用杀菌剂。每亩用15~20毫升,最多不能超过20毫升,否则会对新生茎叶产生抑制效果。

④金力士(丙环唑)。25%悬浮剂,治疗早疫病,双向内吸传导,另外还有保护作用,黏着力强、渗透力好、经得住雨水冲刷。最好在封垄后施用,不可和铜制药剂、碱性制剂以及碱性物质等混用,每亩用6~9克。另外,可杀得、易保、鸽哈、阿米西达、百菌清、喷克、科博等对早疫病也有兼治作用,可配合使用。

(二)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种植中的主要病害,又叫做马铃薯瘟。病菌多以菌丝体在块茎里过冬。种植带菌种薯,苗出土后变成中心病株,病部出现孢子囊。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成为发病中心。病菌孢子囊还能随灌溉或雨水渗进土壤里对块茎进行侵染,形成病薯,成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可浸染茎、叶片和块茎。病害容易发生在多雾、多雨、平均气温10~22℃的条件下。

1.症状

(1)叶片症状大多叶子从叶缘或者尖端发病。首先是在顺缘或叶尖形成绿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四周有比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快速变成边缘为灰绿色的黄褐色或暗褐色大斑块,而且在天气潮湿时易出现一圈稀疏白霉。如果空气干燥,病斑会干枯、变为褐色、蜷缩或者破裂。

(2)茎部症状叶柄和茎秆染病,常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条斑,严重时使叶片卷曲萎缩,最终全株变黑腐烂,有特殊的腐败臭味。

(3)薯块症状薯块刚开始染病时出现浅褐色病斑,后来病斑成为不规则的褐色或紫褐色状,略凹陷,无明显边缘,病部下面的薯肉为浅褐色或暗褐色,最终块茎会腐烂。

2.防治

①对种薯进行处理或者选择脱毒种薯。严格选用无病种薯作为种薯,用72%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0%云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过10~15分钟晾干再播种。在还未发病时开始喷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1:120~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也可以防治。

于一旦发现病株,立刻拔除并带至田外集中处理。初发病时用64%田亮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者30%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

③选择优良地块。挑选土质松、排水好的地块播种,以防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

(三)丝核菌溃疡病

丝核菌溃疡病又叫做黑痣病、茎基腐病、茎溃疡病和黑色粗皮病,属于种薯带病、土壤传播的病种。

1.症状

由于种薯带菌或土壤中病菌侵染,种植芽块的幼芽顶部有了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叫做烂芽,这时就不再生长,有些从芽条下面的节上又有新芽条长出来,导致晚出苗或者不出苗,苗不齐、不全、细弱等问题出现。在出苗前和出苗后,主要感染地下茎,使地下茎上出现环剥状或者指印状褐色的溃疡面。另外导致薯苗顶部丛生或植株矮小,重症者植株顶部的叶子向上卷曲萎蔫,有时腋芽生长气生薯。中期茎基部外表出现灰白色菌丝层,很容易就能擦除,擦后下面的组织可正常生长。匍匐茎感染后有淡红褐色斑,轻症的及时可以结薯,但无法长大,重症的无法结薯,匍匐茎乱长或死掉。被侵染植株根量变少,形成稀少的根条。被侵染植株结出的薯块外表有形状无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呈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坚硬土疤。这些土疤为菌核休眠体,不能冲洗掉,而土疤下的组织完好,就叫黑痣病,变成翌年种薯带病的菌源。

2.传播途径

此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其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世界上很多野生植物和作物都是其寄主,有广泛的分布范围。其菌核能在植株残体上、块茎上或土壤中过冬。次年春季温、湿度合适的时候,菌核萌发,侵染马铃薯的幼苗、幼芽、匍匐茎、地下茎、块茎和根,又在新薯块上形成菌核,土壤里也残留菌核,过冬后又变成翌年的菌源。因此,不轮作或少轮作的土地中丝核菌的存活量增大,如果又用受侵染种薯,菌源就变得更多。土壤湿度较大、温度较低的条件下,丝核菌很容易发病流行。资料显示,最适合其发生发展的土温为18℃。另外,因为地温低,薯芽缓慢生长,在土中时间久,被病菌侵染的几率也会加大。温度上升,病害的发展就会减轻。结薯后土壤湿度大,尤其是排水不良,新块茎上黑痣(菌核)的形成就会加重。

3.防治

倒茬轮作、选择无病种薯和有关的农艺措施就不再详细叙述,这里主要介绍化学药剂防治方法。

(1)芽块包农(拌种)

①苗盛(福美双+戊菌隆)。47%可湿性拌种剂,每1000千克芽块用660~720克药粉和12~15千克滑石粉,均匀混合后拌在刚切好的芽块上,应让每个芽块粘有均匀的包÷。

于适乐时(咯菌腈)。2.5%悬浮种÷剂,每1000千克芽块用1000毫升悬浮剂对3~4升水稀释,使用细喷雾头的喷雾器将药均匀地喷在芽块上,保证每个芽块都完全被药液盖住。然后可以用滑石粉加甲基硫菌灵再拌种块,降低芽块的湿度,直接播种(也可沟喷,见后)。

③扑海因(异菌脲)。为50%可湿性粉剂,每1000千克芽块使用400克药粉、12~15千克滑石粉,搅拌均匀后,拌于芽块上。

④戴挫霉(抑霉唑)。22.2%乳油,为咪唑类杀菌剂,对丝核菌效果极好。用100毫升乳油对3升水,然后稀释,使用细喷头喷雾器均匀喷在芽块上面,确保每个芽块都被药液覆盖(沟喷也可,见后面)。

⑤甲基硫菌灵(丽致)。为可湿性粉剂,细度比薯块气孔小,有内吸性,拌种不但防丝核菌溃疡,而且可促使伤口愈合,避免感染别的病菌。每1000千克芽块使用300~500克药粉、12~15千克滑石粉,拌于刚切完的芽块上。和其他杀虫剂、杀菌剂混用也可。

(2)播种沟喷施

①阿米西达(嘧菌酯)。为25%悬浮剂,不但对丝核菌溃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还对银屑病、粉痂病等土传病害有防治作用。每亩用40~60毫升悬浮剂,最好使用带喷药装置有双喷头的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下种、喷药和覆土工作。通过前后两个喷头将药喷出来,不但使芽块完全被药覆盖,而且垄沟里的土也被喷了药,起到了消毒的作用。

于金纳海+鸽哈。每亩每种用80克(毫升),使用上述方法播种沟喷雾。

③戴挫霉。每亩使用30~40毫升乳油、30~40升水,将两者对好,用上述方法实行播种沟喷雾。

④适乐时。每亩施用50~60毫升悬浮液,播种沟喷雾。

⑤扑海因500克/升,为悬浮剂。每亩施用50毫升悬浮剂,播种沟喷雾。

⑥瑞苗清(6%甲霜灵+24%恶霉灵)。每亩用20~30毫升,播种沟喷雾。

⑦凯润(吡唑醚菊酯)25%乳油。每亩用40毫升,对30升水,喷入播种沟的芽块上、土壤中。

(3)苗期叶面喷施

①阿米西达。与早、晚疫病结合防治,实行早期叶面喷施,不但能防治病害,还可以刺激薯秧生长。每亩用32~48毫升悬浮剂。

②戴挫霉。能和叶面肥混合施用,实现治养结合,尽快抑制病斑的扩展,促进根系和匍匐茎再次迅速生长。每亩使用40毫升戴挫霉、100毫升磷钾动力,即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假如病情很重,可以连用2~3次。

(4)种薯田杀秧前5~7天叶面喷施

①金纳海+鸽哈。每种用80克(毫升),实行叶面喷施,不光能杀死丝核菌,而且对其他细菌和真菌也有效,减少种薯所带病菌,从而减少次年种植的菌源,对贮存有利。

②戴挫霉。每亩用30~40毫升戴挫霉或配成1000~2000倍液,杀秧之前喷施,能预防贮藏病害的传染,减少种薯带病。

(四)疮痂病

疮痂病发生在各个地区,是一种线菌,通常病害发生在马铃薯薯块上。薯块受害的地方会有褐色小斑点,扩大后成为圆形或不规则坚硬的褐色病斑,表面粗糙,外皮破裂。通常只发病于薯块外皮部位,在温度高时病情严重。

1.症状

病菌可在土里腐生,也可在种薯上过冬,从皮孔和伤口侵入薯块。微碱性土壤病重。

2.防治

①选择无病种薯,多在田地施用绿肥等有机肥。一旦发现有病株,立刻清除。要注意防治地下虫害。

②实行轮作制度,选择使用抗病品种。

(五)黄萎病

在水分严重不足的沙漠地区、南方以及寒冷地区生长季节长时间温暖、气候干燥的环境下,都可能发生严重的黄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