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8098900000004

第4章 之四

“原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自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译文”

开启和闭合是事物运行的总的原则,也是游说变化的依据,一定要事先观察他们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人的意志、欲望、思维、智慧、谋略,都要通过这个门户来表露,所以要通过开启与闭合之术来把握和控制。

“事典”

言行如一事可成

魏武侯派吴起担任西河的太守,西河西边就是秦国,秦国有个城池靠近秦魏边境。驻守这个地方的秦国士兵经常来西河骚扰边民,西河百姓久受其害,对秦军士兵恨之入骨。因此,吴起一来,就决心一定要将这座秦城攻下。

可是,吴起手下兵力不足,临时征兵又很难征到。怎么办呢?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吴起叫人把一根车辕子搬到北门外面,并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贴着一张告示:“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子搬到南门外面,本太守将赏给他良田二十亩,上等住宅一套。”落款处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并赫然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

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人围着车辕子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可就是没有人动手去搬。

一直到傍晚时分,北门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告示,又看了看车辕子,将信将疑地问那负责监守的士兵:“这是真的吗?”

“你没看见太守的大印吗?”那士兵回答。

小伙子心里还有些狐疑,但他鼓起勇气决定试一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迈开大步,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送到南门外面。小伙子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他们一方面嘲笑小伙子白日做梦,想得到飞来的横财,另一方面也想看看事情的究竟。

负责监守的士兵看见车辕子送到了指定地点,就领着小伙子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出来了,他满心欢喜,手里拿着太守赏给的田契和房契。看热闹的人见了,眼红得不得了,后悔这么简单的事,当初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试一试呢。

第二天,吴起又叫人把一石豆子放在东门之外,出告示说:“假如有人把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将像昨天一样给予奖赏。”落款处依然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这一次,人们都争着去搬豆子了。搬运的人同样得到了赏赐。自此以后,西河百姓人所共知,新来的太守言出必行,很守信用。您的地位才不会被动摇。”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您将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

卧薪尝胆的智慧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详细记叙了吴越争霸时越国采取的“捭阖”策略。越国战败时采取了“阖”的策略,忍气吞声,暗中积蓄力量,用种种措施来慢慢转化不利形势。当形势一旦有利于自己时立即采取“捭”的策略,主动征战,一举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范蠡时任越国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与文种同拜为大夫,是越国的重要谋臣。勾践三年,勾践不听从范蠡进言,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大破越军于夫椒,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越王向范蠡求教,范蠡建议到:“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同意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行叩头说:“您的臣民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伍子胥劝阻了吴王。

文种回越国后,建议用重财贿赂吴国的太宰噽,勾践便让他给噽献上美女珠宝玉器。噽劝说吴王,赦免越王将对吴国有利。伍子胥进谏说:“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

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卧薪尝胆,内用文种,外用范蠡和柘稽,国势日渐昌盛。勾践从会稽回国后第七年想向吴国复仇。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攻打我们。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越国不如结交齐国、楚国、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在中原称霸,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我们趁它的疲惫才可以攻克。”勾践同意了这种策略。

又过了两年,吴王伐齐。文种建议向吴王借粮,借此来揣度观察吴王对越国的态度,吴王将粮食借给了越国。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噽和逢共同谋划,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诽谤子胥。君王开始也不听信谗言,于是就派子胥出使齐国,听说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君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了,吴王重用噽执掌国政。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杀吴太子。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再度围困吴都三年后破城,吴王请求与越王讲和,勾践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您天天劳累,不就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您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最后吴王自杀身亡。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周元王封称他为“伯”。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商鞅巧用因间

商鞅,卫国人,又叫卫鞅。他年轻时胸怀大志,智谋超群,先在卫国谋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国,又不被重用。后来,秦孝公诚招天下各国贤能之士,卫鞅闻讯,遂弃魏投奔秦国。他向秦孝公论说富国强兵、变法革新的道理,孝公听了十分高兴,拜他为丞相,并通令群臣:“今后国政都要遵从卫鞅的指示去办,谁敢违抗,就是违抗寡人,就是抗旨不遵,一律办罪!”卫鞅在秦国受到重用,采取吴起“徙木立信”的方法,取信于民、施行变法。数年后,举国大变,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库充足,百姓勇于公战,不愿私斗。秦国富庶天下,秦孝公决定兴师伐魏,取回商于之地。这时,魏惠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相国公叔之言,活活把一个大人才卫鞅丢失了。

公元前353年,齐、魏两国交战,魏师大败。卫鞅闻讯后认为伐魏取商于的机会到了,便对秦孝公说:“现魏国大败于齐国,我们可趁机伐之,即可逼其东迁,又可据我山河之固,向东争取各诸侯。到那时,秦国自然是天下的霸主了!”孝公大喜,依其言,任命卫鞅为大将,率兵伐魏。秦军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出发,直奔魏国,大兵压境吓坏了魏惠王。这时,公子卯挺身而出,说:“我曾和卫鞅是朋友,臣愿领兵前去迎敌,先讲和,如若不成,再用兵。”魏惠王稀里糊涂就答应了。

卫鞅得知旧友公子卯领兵前来迎战,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们曾经是好朋友,亲如手足。虽然现在各事其主,各为两国之将,但我仍不忍心大动干戈,互相残杀。我想与你讲和,相会于玉泉山,乐饮而罢,如同管、鲍之谊。你若肯答应,幸示其期!公子卯看了信,说:“正合我意!我俩真是不谋而合呀!”谁知,他高兴得太早了,他还真以为卫鞅只带三百人在玉泉山等他饮酒呢!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卫鞅见公子卯中计而来,身边除少数人外,并无重兵,十分高兴,便与他开怀畅饮。正欢宴时,忽听一声炮响,卫鞅忙示意左右士兵,迅速拿下公子卯,将其押上囚车,送回秦国。同时,将那些随从释放,赐酒压惊,让他们戴罪立功。然后,卫鞅亲率大军冲进魏军营地,俘虏魏军大将。接着,挥师直逼魏都安邑。魏惠王得知后大惊失色,忙派人前去求和,卫鞅说:“若要我退兵,除非将西河之地(即商于之地)尽割于秦国才行。”来人应允,回去即如实报告,魏惠王无奈,只得忍痛割地,将西河地图献给卫鞅。卫鞅取回了失地,受到秦国臣民的交口称赞。秦孝公为嘉奖卫鞅的功绩,封他为列侯,将所取商于之地分给他,号商君,人们又称卫鞅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