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
8066200000011

第11章 巫风烈烈(4)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复原出巴人甲骨占卜习俗的传播路线问题。即长阳香炉石巫山双堰塘万州麻柳沱忠县中坝,这条路线以长江为主线,溯江而上,由东向西,而且所出甲骨的时间也从商代延续到战国。

令我们惊异的是,这条路线居然同时暗合了巴国西迁之路。我们知道,自廪君巴人在清江建国以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西迁,直至到达川中的阆中。

甲骨占卜,在中原地区一向为统治阶级所习用,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沦落为下层人民占卜所使用的一种方法。显然,在商周时期,有甲骨的地方,多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上述甲骨的出土地,在巴国亦应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人祭祀在中原地区特别兴盛。巴人也十分重视祭祀。巴人的祭祀既有与中原相似的地方,如对祖先和上天的祭祀;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对于图腾神的祭祀就特别隆重。

祭祀,是对祖先的怀念,将家族或国家的历史记忆融进袅袅香火中;祭祀,也是对上天和神祇的讨好,将自己对他们的祈求乘风带去。

白虎,是整个巴民族的图腾神,是庇佑巴人的保护神,在巴人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巴人的祭祀,最重要的就是对白虎的祭祀。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说:“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从这段珍贵的材料看,白虎不但是图腾神,而且是巴人的开国祖先廪君死后的化身,白虎是图腾和祖先崇拜的结合物。祭祀白虎,既祭祀了祖先,又祭祀了图腾,具有多重意义。

在那个时代,受祭者属于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施祭者却不是一般民众。以中原王朝的观点而论,祭祀的地位可以和战争相提并论,是两项最为至尊的国家大事。廪君死后,五姓巴人中也只有巴氏拥有献祭白虎神的特权。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巴人好踏踢,歌白虎,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根据上面一些文献材料,巴人祭祀场景就可以再现出来:

白虎神或祖先的塑像已端坐于神坛袁透过氤氲的烟雾袁神秘的气氛弥漫开来遥人们脸上挂着虔诚袁在静默中等待神祇渊或祖先冤的降临遥急促的鼓声隆隆响起袁神祇已李家坝1998年度发掘的18号墓经附于塑像遥巫师从厚重的鼓音中走出袁扭动着他的身体袁随着韵律恣意跳跃遥巫师的祈祷在整个大厅回响袁一名异族的敌人被捆绑着抬过来袁眼神里露出的尽是恐惧遥人们纷纷起立袁尖厉的叫啸声此起彼伏袁气氛达于热烈遥随着巫师的震天一吼尧法器的猛烈一挥袁在一场酣畅淋漓的杀戮中袁敌人的头颅滚落地下袁热腾腾的鲜血喷溅在神的塑像上袁人们仿佛看到了他的微笑遥巫师手捧敌头袁跪伏在神的脚下遥周围响起歌颂白虎的朗朗歌声袁应和着大鼓的激烈节奏袁人们重重地跺着双脚袁一会儿原地踏步袁一会儿前踢袁在极度兴奋中跳跃高歌到天明遥无论在古代世界的什么地方,殷红的鲜血,永远是神祇最钟意的食物!血祭图腾的仪式在各个角落上演着。

1994年春,山东大学考古系在负责制定三峡库区开县的文物保护方案时,对发现的余家坝墓地进行了小规模发掘。4号墓出土的一件青铜戈引起了栾丰实教授的注意。在这件戈的正反两面均铸造有花纹,兹录其描述如下:“主体为一侧身正首的虎,双目圆睁,牙齿排列整齐,犬齿夸张外伸,双耳竖立,尾巴上卷,前后爪尖锐;虎身上装饰目字形回纹,其间饰有斑点。”这件虎纹铜戈与一般的不同,在“虎口下方还铸有一人,侧身,呈跪屈于地,面向虎身,束发前飘,腰佩利器,下肢前后各有尖部向上的镰形齿纹;虎的腹下横铸一徽识,自上而下依次有羽毛、四条平行双弧线、三角形等5部分组合而成”。

式。这件铜戈上的人,究竟是施祭的巫师还是献祭的人牲?如果他腰间佩的是剑,或许是巫师;如果他腰间是捆绑的绳索和枷锁,那么很可能是人牲。由于岁月侵蚀,该图案已漫漶不清,我们很难肯定说属于什么人。

“以人祠虎”图案的铜器还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川西地区。

1972年11月,四川郫县红光公社的独柏树出土了一件虎纹青铜戈,戈上的虎图像作向前腾跃状,虎口大张,龇牙伸舌,极其威武凶猛;戈的援脊仿佛是虎口喷出的一道雾气,援脊上有四个“泪滴痕”样的图符。铜戈反面亦铸有虎纹图像,腾跃的虎脚下,跪屈着一个椎髻(将头发束成棒椎形状)形象的人,人像的双手被捆绑,背朝天,胸腹着地,脸朝下,腰间有捆绑的绳或绑带一类的东西。

20世纪80年代,四川峨眉符溪也出土一件铜戈,上面亦铸猛虎和跪屈的人像,与其他同类戈上的人像稍有不同,此人头上有两个斜出的发结,手、足间明显有捆绑的绳索。目前考古发现的“以人祠虎”图像均铸于铜戈,戈是古代巴人常用兵器的一种。这种图像上的虎纹应当是巴人的图腾神,其下的人像或许表示希望在战斗中能够获胜,用敌人的鲜血祭祀图腾神!

1998年,考古学家在云阳李家坝的一处巴人墓葬中发现了一座奇特的墓坑,他们将这座战国墓的主人编为18号,18号墓坑内的真实图景令人称奇。虽然他的随葬品仅有青铜剑和青铜勺一把,但在其遗骸的脚下,赫然放着4颗硕大的人头!此外,他的身旁还躺着一人,没有一件随葬品。

这位重见阳光的18号墓主不同寻常,他向我们显示了他的地位和尊崇。他脚下的人头难道是祭祀白虎和廪君的人牲吗?他身旁的同伴难道是他卑微的妻妾或仆人吗?

像18号这样拥有人牲的墓主还有多位,但均不及其显赫。人牲们有的被腰斩,有的被砍头。这些真实的杀戮场景触目惊心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些诛杀者,那些被诛杀的人,现在都安静地躺在同一个墓地里。

远古巴人需要血腥的盛宴和舞蹈,从死亡当中获得一种荣耀,一种信心。人牲们被看成是主人与神灵之间的媒介,是主人们归依白虎神的礼物,是神灵最受欢迎的牺牲。巴人的人祭习俗为其后裔土家族所承袭。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提到过“今湖南北有杀人祭鬼者,盖其遗体也”。杀人祭鬼甚至上了官修的《宋史》。《宋史·本纪》载:“淳化元年(998年)八月己巳,禁川、陕、岭南、湖南杀人祀鬼,州县察捕,募告者尝之。”这之后,土家族的“杀人祭鬼”习俗就逐渐改为“杀牲祭鬼”了。

土家族地区流行的“还相公愿”,又叫做“还人头愿”,是为祭祀廪君祖先和白虎图腾而兴起的习俗,“相公”即廪君务相。改为杀牲祭祀后,因为还愿时用的牲口一般是牛,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做“还牛头愿”。“还相公愿”和“还牛头愿”略有一定区别,前者是在禁绝杀人祭祀后,改为由巫师自己“歼头”,即用刀在自己的头上开个血口,滴血于长串纸钱上,当众悬挂,然后烧掉。即所谓“以我之血,祭尔之祖”。这种仪式一定要“见红”,才能“落愿”。“相公愿”是祖籍愿,又叫“子孙愿”,是需子子孙孙代代继承下去的。“相公愿”是三年两头还,也有一年一还的。凡“还相公愿”,必供血坛缶钵,钵内写着“千千雄兵,万万勇将”,这是祝愿向王天子,多招兵买马之意,反映了古代土家族先民的战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