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8062000000008

第8章 卢梭《新爱洛伊丝》导读

学习提示

卢梭的生平与创作。《新爱洛伊丝》的情节梗概。《新爱洛伊丝》中爱情的启蒙主义性质。《新爱洛伊丝》在艺术上的特点。

生平与创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祖籍法国,出生于信奉新教的日内瓦。他的父亲是一位嗜好文学的钟表匠,对幼时的卢梭影响很大。卢梭家贫,十五岁时他不得不去钟表店当学徒,但不久因不堪虐待而外出流浪。卢梭少年时代生活的转机是认识华伦夫人。在华伦夫人的庇护下,卢梭有机会系统学习了哲学、文学、音乐、自然科学等各种学问,交往的圈子逐渐扩大,才华也逐渐显露。1741年,卢梭来到巴黎谋生,后结识了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开始为《百科全书》撰稿。1749年,卢梭见到第戎学院设奖征文的消息,触发灵感,遂写成论文《论科学与艺术》。1754年,卢梭再为第戎学院征文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两篇著作为他带来了广泛的声誉。1756年到1762年,卢梭避居巴黎近郊乡间别墅,创作了《新爱洛伊丝》(1759)、《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尔》(1762)等一系列代表作品。随着声誉日隆,他与社会的对立也日趋尖锐,尤其是《爱弥尔》出版后,在法国掀起一股反卢梭的浪潮。他不得不离开法国,在欧洲大陆和英国各地避难。在流亡中,卢梭开始了《忏悔录》的写作。1770年,卢梭重返巴黎,此后还写有《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著作。卢梭1778年7月20日因中风去世。1794年大革命高潮时期,他的遗骸被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爱弥尔》的副标题是《论教育》,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虽然它有“小说”之名。卢梭在作品中设计了两个人物:爱弥尔和“我”。爱弥尔是受教育者,四卷作品分别叙述了爱弥尔在婴儿、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成长。“我”就是卢梭的代言人,是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是把爱弥尔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作品开宗明义,道出了卢梭“自然教育”学说的纲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环境中才变坏了。因此,全部教育的目的就是恢复人的天性,使其顺乎自然,全面发展。在作品中,“我”让爱弥尔离开城市,在乡村环境中、在大自然中、在与农人的交往中、在劳动中回归“善”之本性,成年后又让爱弥尔去不同国家考察游历,增长见闻。爱弥尔最后被培养成一个符合卢梭启蒙主义理念的“新人”。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的一部自传,它回忆了自己从出生到1765年流亡至圣皮埃岛的历程。卢梭《忏悔录》中记录了经历过的各种历史性事件——他与华伦夫人的罗曼史,他信仰的转变,他的文学成就,他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争论,他所受的种种迫害等。由于卢梭晚年患有被迫害妄想症,加之许多事情发生已久,他的记录远非客观、公正的。但《忏悔录》作为一部文学著作,在反映卢梭情感的律动方面,却是真诚的、坦率的,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卢梭看来,情感是人的天性、本能的主要体现形式,因此,对个人情感的崇尚和张扬成为《忏悔录》一个突出的特色。卢梭率性、诚恳、多情。古丰伯爵对卢梭颇为赏识,多方给他提供机会展露才华,并准备令他“飞黄腾达”。这时,他学徒时期的伙伴巴克勒出现了。为了友情,为了“山峦、原野、森林、溪流、村落”,他拒绝了古丰伯爵的多方挽留,执意和巴克勒去流浪。《忏悔录》还记录了卢梭与许多女性之间纯洁、温柔、亲昵的感情。他称这种感情“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天性中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卢梭与华伦夫人之间的厮守,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邂逅,都是这种感情的体现。

卢梭写《忏悔录》的初衷,是在反动专制政体、教会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残酷迫害面前,为自己所坚守的原则、思想、生活进行辩护。因为坚信自己掌握真理,所以他的自辩书也就成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讨伐檄文。作为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卢梭从社会的底层成长起来,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音乐教师、秘书。虽然生活境遇在逐渐改善,但他的平民身份、平民意识并未改变,这使他能够对封建统治阶级持彻底的否定态度。在《忏悔录》中,卢梭从不掩饰自己对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人物的厌恶和鄙视。贵族德·彭维尔先生、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教会人士、巴黎权贵等,在他笔下一个个道德沦丧、性情古怪、虚伪阴险。卢梭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注定走向腐朽、灭亡的命运。

情节梗概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爱洛伊丝是12世纪的人物,她与家庭教师阿卜略尔的爱情以悲剧告终。卢梭用12世纪的故事比拟瑞士贵族女子朱莉和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的爱情纠葛,这个套子在对比中引起经典的联想。

小说中,圣普乐是一个学识渊博、见解深刻、感情热烈、富于幻想、仪表俊美的知识分子。他与他的学生、美貌温柔的贵族少女朱莉朝夕相处,产生爱情。朱莉本来也有门第陈见,但受圣普乐“自由恋爱是一种基本人权”观点的影响,她改变了态度,使自己服从自然感情的发展。同样由于阶级出身不同,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遇到了阻碍。朱莉的父亲德丹治门第观念很深,加上他早年和贵族沃尔玛有知遇之情,希望女儿嫁给沃尔玛,因此反对女儿和圣普乐的关系。圣普乐失望之下,离开了朱莉。圣普乐走后,朱莉尽管十分痛苦,但仍然依父命嫁给了贵族沃尔玛。婚后她向丈夫说出自己和圣普乐的往事,得到丈夫的信任和理解。圣普乐在外非常思念朱莉,为让他纾缓思念之情,他的好友、英国人爱德华安排他随一支英国舰队到海外远游。

朱莉与丈夫度过了六年平静的婚姻生活,其间和圣普乐仍有交往,感情也相当深厚。后来朱莉征得丈夫的同意,请圣普乐到自己的庄园做客。圣普乐始终眷恋着朱莉,朱莉对圣普乐的感情也依旧;而作为妻子,朱莉同样忠诚于自己的丈夫。在这样的感情纠葛中,有几次二人险些跨越雷池,朱莉也深感苦恼。最后朱莉因救落水的儿子,惊吓病弱而死。临死前朱莉请求圣普乐以后教育她的孩子。

小说在这条情节主线之外,还安排了两条辅线:一条辅线围绕着克莱尔。克莱尔与朱莉是一对表姊妹,二人关系密切。克莱尔曾结过婚,丈夫去世后,她应邀搬到朱莉家,为她管家。她和圣普乐的关系也十分友善。另一条辅线围绕着爱德华。爱德华是一位英国贵族,因对朱莉有好感而出现在朱莉的生活圈子之中。初时圣普乐对他有误解,后误解冰释。爱德华在圣普乐陷入困境时,屡屡在精神上支持他,在经济上资助他。其间,爱德华受到一个坏女人纠缠,圣普乐帮助他渡过了危机。

分析与评论

这部卢梭最著名的小说对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爱情、友情、亲情的内涵及价值作了全新演绎,是启蒙主义理想出色的文学宣示。卢梭把爱情看成人类最美妙也最重要的情感。小说中,圣普乐和朱莉无论耳鬓厮磨、负气误会、离别重逢,还是体验情欲、接受死亡,他们的爱情都坦诚而炽热,纯真而高洁。圣普乐给朱莉的信坦言了他们爱情的基础是美德:“我爱慕你,是爱慕你极其高尚的胸怀和一贯的温柔之情的表里如一,是爱慕你对他人的种种痛苦的深厚的同情心,是爱慕你由纯洁的心灵产生的纯洁的正确思想和高雅的审美力。”事实证明,圣普乐和朱莉的美德在爱情中铸就、提炼、升华。为了爱情,圣普乐给朱莉制定新的学习计划,自己戒酒,并去游历以增加见闻;他们还通过发展友谊,在艺术和自然中陶冶、丰富自己。朱莉与沃尔玛结婚后多年,她与圣普乐的爱情依旧,只是这爱情过滤掉了情欲和专有,变成轻柔、亲昵的心灵体验。一次沃尔玛外出,圣普乐和朱莉一起散步来到十年前他们留有爱情标记的隐秘之处。这一行动在二人的心中都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险些不能自禁。但他们“经历了人的心灵所能经受的最激烈的战斗”之后,用理智克制了欲望,由此把爱情和美德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圣普乐称之为“新生”。

在《新爱洛伊丝》中,友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克莱尔说她和朱莉的关系:“我们两人都爱美德,我们都同样喜欢诚实,我们的才能也一样,我的头脑也和你的头脑差不多,容貌的俊俏也不弱于你。”在圣普乐和朱莉的关系中,克莱尔忠实地充当了劝导者、陪伴者甚至参与者的角色。朱莉在情迷中打算与圣普乐私奔,克莱尔及时提醒她可能带来的危害。丈夫去世后,克莱尔搬到朱莉家,为她管家,她甚至打算将来自己的孩子与朱莉的孩子婚配。圣普乐和爱德华这两个男子的友谊相比较而言更理性、含蓄、深长。本来热恋中的圣普乐疏于发展友谊,他甚至不满爱德华出现在他与朱莉的生活中,还因为疑心爱德华钟情朱莉要与他决斗。当误解冰释时,两个男子就能肝胆相照、无私援助。

《新爱洛伊丝》中,亲情的性质和意义也不容忽视。例如德丹治这个人物,他的性格十分复杂:他对妻女表现出暴虐的一面,但他早年在军队中展现的美德改变了沃尔玛对人性的看法,也结成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他要求朱莉嫁给沃尔玛,主要是出自对沃尔玛高尚人格的赏识,门第观念倒在其次了。朱莉遵父之命并不完全是强迫的结果,它也基于朱莉对家庭中家长地位的尊重。正如朱莉劝解圣普乐时所说:“你要尊重这种温柔的爱心……要允许它一半用于亲人,一半用于恋人;血亲和友谊的权利,不能被爱情的权利所取代。”但总的来说,以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夫妻关系为基础的亲情在《新爱洛伊丝》中居于次要位置。如朱莉和克莱尔之间友情重于亲情,朱莉和沃尔玛的夫妻关系缺乏内在激情。同样,克莱尔称自己不是一个适合结婚的人,丈夫去世后她如释重负。她引圣普乐为知己,在圣普乐环球旅行归来后,甚至请他到自己家居住了一个星期,但朱莉去世前再三恳请她嫁给圣普乐,她却委婉地拒绝了。爱德华留恋在与圣普乐和朱莉的友情中,以致长期独身。这些都说明卢梭对传统意义上的亲情缺乏兴趣。卢梭希望发展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这种家庭关系是开放的,是友人可以参与和分享的。在小说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沃尔玛和朱莉组成的家庭,这个家庭对友人的接纳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沃尔玛在婚前已经知道了朱莉和圣普乐的关系,却从未流露出丝毫私有制度下夫妻关系的专有和排外,他热情邀请圣普乐到家中长期做客,日后还请他作孩子的家庭教师。

《新爱洛伊丝》更富想象力之处,是创建克拉朗这个乌托邦的理想乐园。朱莉婚后与丈夫沃尔玛从贵族城堡搬到克拉朗乡间庄园。克莱尔在丈夫去世后应朱莉邀请前来同住,圣普乐环球旅行归来,爱德华绅士也加入进来,于是一个主要以友情维系的小团体在克拉朗形成了。朱莉去世后,克莱尔又一次试图把这些友人聚到克拉朗。卢梭曾说他写《新爱洛伊丝》有一个更深刻的目标,就是“社会协调和社会和平”。这个小团体展现了一个达致理想社会的途径,克拉朗也成了卢梭理想社会的缩影。

这个理想乐园从文学角度看,最有价值之处是建立了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体系。卢梭在其论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为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勾画出一个历史的逻辑线索:他为人类的发展设定了一个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初始阶段。那时的人们在橡树下饱食,在小河里饮水,生活单纯、自由、平等、幸福。它是人类的黄金时代。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时代来临,私有制产生并逐渐完善,而人类的理想状态不复存在。人民只有推翻暴君统治,才能达致更高阶段的“自然状态”。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表达的自然-文明-自然的历史观,在《新爱洛伊丝》中,演变为空间上的对立形态。卢梭心目中的自然,是人类天性、乡村生活、自然环境的结合体,而文明主要包含贵族阶级和城市生活,二者在当代社会中尖锐地对立着。小说通过圣普乐在巴黎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刻画了“文明社会”的雏形,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作为对立的另一方,卢梭把克拉朗这个小小的乌托邦乐园安置在清新、恬静的大自然中,其中的人物拥有种种美德,他们仁慈、忠诚、互助、纯洁、宽容、互相尊重。朱莉去世后,这个小团体便只剩下失去配偶和未曾结婚的人,他们将继续维系过去那种亲昵的关系,组建崭新意义上的大家庭。他们在其中躬耕劳作,享受着自由和幸福。这是一幅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美妙图景。

其实欧洲的文学史自古希腊以来就有追寻田园生活的传统。古希腊诗人谛阿克列多思的《牧歌》,表现了牧羊人在村野和大自然中的纯朴生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给牧歌注入了政治寓言的成分,以希腊的阿卡迪亚地方为原型,创造了理想化的乐土。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屡屡出现的田园生活场景和败坏的城镇生活相对照,寄托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人性的向往。《新爱洛伊丝》赋予这一传统以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其脱胎换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爱洛伊丝》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应用简单的文学形式反映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按惯常理解,书信体小说的文体单纯自然,便于直抒胸臆,却在章法、寓意的开拓上余地有限,何况全书有6卷、163封信,有些信甚至长达数十页,所涉内容异常广泛,稍有处理不好就会给人单调、冗长和枯燥的印象。卢梭充分发挥了书信体小说便于抒情的长处,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他们的种种痛苦、欢乐、矛盾、失望、激愤都得到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这些感情充沛、真诚、感人至深。为回避书信体小说容易铺张、散漫的短处,卢梭巧妙地围绕着爱情、友情、亲情这一连贯全书的中心主题展开情节、刻画性格,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人物情感、心理、命运的变化上,使小小尺牍悬念丛生、蕴藉无限。作为启蒙主义作家,卢梭在作品中讨论了政治、艺术、教育、宗教、伦理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为避免使这种讨论变成抽象的说教,卢梭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几个友人共同对此问题加以讨论,借助于他们对此问题的不同反应,引出性格和思想的冲突,从而形成所谓“问题单元”。一个个“问题单元”又组成思想的链条,把全部书信贯穿起来。在讨论问题时,卢梭思想深刻、睿智,让读者有美不胜收之感。

卢梭的思想和创作不仅对歌德等启蒙主义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关键概念

启蒙主义 书信体小说 百科全书派

思考题

1.《新爱洛伊丝》中爱情的启蒙主义性质是如何表现的?

2.试论《新爱洛伊丝》在艺术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