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文学作品导读
8062000000011

第11章 拜伦《唐璜》导读

学习提示

拜伦的生平与创作。恰尔德·哈罗尔德形象。拜伦式英雄。拜伦的讽刺诗。《唐璜》的情节梗概。《唐璜》的思想内容。《唐璜》的艺术特点。

生平与创作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英俊而有侠气,但挥霍无度,后因贫病死于法国。母亲因家族遗传和婚姻不幸导致神经质,对拜伦时有虐待。拜伦先天跛足,为此幼时受世人白眼,变得敏感忧郁而早熟。拜伦13岁入哈罗公学,1805年进剑桥大学。在大学他喜欢棒球、游泳、拳击,同时开始写诗。1807年出版诗集《闲暇的时光》。1809年,拜伦大学毕业,在上议院获得世袭议员的席位,第二部诗集《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同年出版。1809-1811年,他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讲,抨击政府镇压捣毁机器的卢德派工人,同年他创作了诗体游记《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一、二章,这使他立即名声大噪。拜伦短暂的一生充满感情纠葛。他与第一个妻子的婚姻仅维持了一年多就宣告破裂,为此他受到激烈攻击,一度争相邀请他出席的上流社会沙龙客厅以闭门羹相待。拜伦被迫于1816年4月离开英国。起初他侨居瑞士,在那里他结识了雪莱。1817年,拜伦来到意大利,他先参加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后又到希腊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解放斗争。1824年,他在行军途中淋雨生病,不治而死。

拜伦在抒情诗、叙事诗、剧诗、政治讽刺诗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初我俩分别》、《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我们将不再徘徊》等,是拜伦抒情诗中的精品。《雅典的少女》中,诗人选在临别时刻向希腊女友特丽莎再次表白爱情:诗人珍重这份爱情,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诗人把对雅典少女的爱深深融入对希腊文化的热爱之中,儿女之情和希腊之恋水乳交融,情感坦率、真诚、热烈。《她走在美的光影里》献给表妹威尔莫特·霍顿夫人。诗人在清晨看到她,她当时正在服丧,身穿黑色服装,上面点缀着金色的饰片,美艳动人。诗人依次写她的步态、容颜、双眸、秀发,凸显她迷人的风姿和全身散发的柔和光泽;又从外在美写到心灵美,而外在美是夫人美德善行的自然流露,说明她的外在美和心灵美是一致的。诗歌赞美了女性的美丽与纯洁,情感坦诚自然,节奏整齐明快,韵律流畅圆润。

拜伦的叙事诗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1818)、《唐璜》(1819-1824)和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异教徒》(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科林斯的围攻》(1816)、《巴里西那》(1816)等作品。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拜伦除《唐璜》外最重要的作品。其第一、二章是他第一次出国游历的产物;第三、四章分别出版于1817年和1818年,在他第二次出国后完成。长诗的两部分在风格、用词上有明显差异,但从人物形象及内在思想的发展看,它又是一部连贯、完整的作品,即写英国贵族青年恰尔德·哈罗尔德在欧洲大陆的漫游和随感。哈罗尔德由于对享乐生活的失望而陷入孤寂和忧郁之中,于是决定出国游历,先后到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几年后,他再次出国,到了比利时、瑞士,在那里遥望阿尔卑斯山并大发议论。最后,长诗结束在他对意大利风光和大海的赞叹中。长诗以此为基本情节,描摹风景,赞叹自然界的阳刚之美,议论欧洲19世纪初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抒发对欧洲历史的沉思,揭露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黑暗现实,表达诗人反暴政、反侵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引人关注。一个是哈罗尔德,另一个是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人自己。正是这两个形象,将上述思想整合在一起,又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哈罗尔德的性格是发展的。开始时,他最大的特点是浪荡和忧郁。因为去国,他变得孤独而伤感,感叹时光消失、青春易老,渴望大自然能医治他的精神疾病。逐渐地,他摆脱个人的忧郁情绪,思想境界变得高远而深沉,与大自然有了更多的应和。这个形象随着长诗的进展逐步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代替,以“我”的身份出现。实际上,抒情主人公是哈罗尔德形象的自然发展,所以越到后来,抒情主人公的议论就越多也越精辟,他们之间的区别也越小。哈罗尔德经历了一个心灵的净化过程,到抒情主人公这里,已经没有了忧郁,没有了浮躁。他呼唤神灵,与自然对话,对物景人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个成熟、博大、深沉的观察者和思想者的形象。最后,这个形象从自然的永恒性中获得了超越。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的哈罗尔德形象,已经具备了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的雏形,如他的忧郁,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性,以及有节制的、高贵的“恶”。而拜伦式英雄在“东方叙事诗”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拜伦在这些诗里所描绘的东方,指的是地中海沿岸和近东的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国家。叙事诗中的“拜伦式英雄”多是异教徒、海盗、叛逆者等社会边缘人物,他们往往在各种极端的事件中采取行动,与命运或恶势力抗衡。他们有激昂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力、无限的精力,英勇无畏。虽然行动最后失败了,然而他们都能骄傲地忍受可怕的命运,毫不妥协。主人公身边总有一位美丽女子,向他献上火热爱情,且忠贞不渝。“东方叙事诗”显示了作者用韵文叙事的高超本领,情节惊险离奇,曲折生动。作品因故事的发生地和异教人物而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拜伦式英雄”在诗剧《曼弗雷德》等作品中发展到顶峰。曼弗雷德是一个超人的形象,他祈求遗忘而不得,最后在不妥协中痛苦而死。曼弗雷德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有可比之处。他们都具有超人的力量,都对科学感到失望,对周围的现实很不满意。但是,浮士德走上探究真理之路,而曼弗雷德却陷入无止境的失望之中,以致放弃任何改造生活的企图。在曼弗雷德消极的外表下,掩藏着超人的意志力。最后他和浮士德一样,不愿把灵魂卖给魔鬼。这部诗剧的艺术力量主要在于各个角色尤其是曼弗雷德念出的壮丽的诗句。在这里,诗人的“悲哀”达到了宇宙的规模,在诗人看来,整个世界的秩序是不公道的,残酷的。

拜伦卓越的讽刺才能在其政治讽刺诗中有集中体现。他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欧洲政治和社会现实,对统治阶级镇压民族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给予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爱尔兰天神下凡》(1821)围绕英王乔治四世加冕之后出巡爱尔兰展开议论。拜伦将此事讥讽为“爱尔兰天神下凡”和“皇家救世主降临”,将爱尔兰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与当今的政客做了一番极其鲜明的对比,对压迫人民的暴君和外相卡色瑞做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审判的幻景》(1822)戏拟桂冠诗人骚塞为哀悼英王乔治三世去世所写的同名作品。骚塞颂扬乔治三世的灵魂进了天堂,拜伦说乔治三世不过是趁乱溜进天堂而已,还刻画了众天使与魔鬼如何不堪忍受骚塞的大作,把严肃、崇高和滑稽可笑融为一体。《青铜时代》(1823)旨在讽刺“神圣同盟”举行的维罗纳会议,诗人嘲弄“神圣”的三位一体(俄、奥、普三国君主)是“把三个傻瓜拼凑成一个拿破仑”。这首诗对欧洲反动政权的讽刺具有空前的否定力量,同时与对民族英雄主义的歌颂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情节梗概

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因为诗人突然病逝,这部作品只写到第十七章第十四节。然而就已经完成的部分来看,它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长诗中的唐璜出生在一个西班牙贵族之家。父亲是花花公子,母亲是“道学先生”,夫妻关系不睦。父亲有了外遇,在家里与母亲经常大打出手。母亲把父亲告上法庭,为了达到离婚目的,她出示自己的日记,公开父亲的私人书信,还满城散布父亲的流言蜚语。最后父亲名誉扫地,抑郁而死。唐璜的母亲接受了“教训”,对唐璜从小施以严格的管教,用信仰启发他,用道德管束他,用知识熏陶他。尽管如此,唐璜还是在16岁时被有夫之妇朱丽亚引诱。朱丽亚和她的贵族丈夫是老夫少妻,关系沉闷无趣,朱丽亚因此出轨。丈夫嗅出蛛丝马迹,一天夜里,率领亲友、仆人,带着律师,打着火把,浩浩荡荡来捉奸。但他们把屋子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抓住任何把柄。妻子得理,大哭大闹,丈夫羞愧得无地自容。岂料丈夫正在赔罪之际,不经意间碰到唐璜的一双鞋子,顺藤发现唐璜藏在床下。丈夫取剑要结果唐璜的性命,唐璜不甘示弱,二人打斗在一起。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为躲避丑闻,也为儿子的道德有所进益,母亲送唐璜到国外去游历。

唐璜登船远行,不料海上风暴骤起,船被击沉。逃生者难耐饥饿,竟要活吃人肉。朱丽亚给唐璜的情书此时被拿来作为抽签的阄,这不啻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唐璜拒绝吃人肉,保住了人伦的底线,还搭救落水的侍从,因此得到上天眷顾,泅水到一个小岛,被希腊海盗头子的女儿海蒂搭救。在海蒂的悉心照料下,唐璜恢复了健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把海岛当成天堂,在海涛落日、月白风轻的良辰美景中尽情缱绻。这时传来海蒂父亲在海上身亡的消息,海蒂于是决定与唐璜举行隆重的婚礼。婚礼当中,请希腊游吟歌手吟唱。抒情主人公设想此时此刻,希腊游吟歌手必会吟唱“哀希腊”的歌词,于是,他假歌手之名,插入一曲《哀希腊》,赞美古代希腊的文治武功,哀叹今日希腊的堕落沉沦。婚礼正酣,海蒂父亲突然归来,粗暴地拆散了他们,把唐璜押到土耳其奴隶市场拍卖。海蒂失去唐璜,抑郁而死。

在土耳其奴隶市场,唐璜被标价出卖。苏丹王妃路过此处,看中唐璜,指使黑奴太监把他买下,男扮女装送到后宫,以供自己淫乐。初见王妃,唐璜拒不从命下跪。王妃拥有绝对权力,她认为唐璜已经是自己的财产,草草说了一句“基督教徒,你能爱吗?”就期望唐璜感激涕零。唐璜脑海中浮现出与海蒂温存的场景,一时泪如泉涌。从来都是颐指气使的王妃竟也有些感动,主动上前投怀送抱。此刻的唐璜被悲伤、愤慨、骄傲的情绪支配着,不管王妃如何色诱,坚决不肯屈从去满足“一个女苏丹的色情的梦”。正在此时,苏丹驾临,看到混迹在一群宫女中的唐璜,还称赞他长得“俊俏”,让唐璜和王妃都惊出一身冷汗。晚上,女扮男装的唐璜与宫女杜杜共寝,可能因身份被识破,引起不小的纷扰。后来王妃怀疑唐璜和宫女有染,要处死唐璜。唐璜最后在宫女的帮助下,逃出了土耳其后宫。

重获自由的唐璜正赶上俄军围攻土耳其伊斯迈尔的战斗。他加入俄军阵营,身先士卒,以一当十,立下赫赫战功。攻陷城池后,唐璜发现两个凶狠的哥萨克士兵正要杀死一个十多岁的少女,他冲过去赶走哥萨克士兵,解救了她。这位少女名叫莱拉,唐璜从此将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唐璜因为战功卓著,被俄国将军苏沃洛夫派回京城彼得堡报捷。来到彼得堡,唐璜立刻受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垂青和宠爱,安排他侍奉左右。唐璜顿时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朝臣命妇争相逢迎。唐璜对自己的飞黄腾达颇为得意,向西班牙的亲友报告自己的“好消息”。很多人闻讯写信请他帮助谋职,母亲也对他的“进步”感到宽慰。唐璜在女王宫中的生活奢华放荡,因而致病。医生建议他出国到气候温暖的地方疗养,女皇于是派他出使英国。

唐璜带随从赴伦敦上任。沿途所见,令唐璜不禁感叹“这才是自由神选中的住所”,在这里,“人民的声音/是多么强大”,“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料半道杀出四个强盗,在光天化日之下要抢劫唐璜,让大不列颠这“妙不可言”的“伟大国家”蒙垢。唐璜打跑强盗,对英国的幻想也因此破灭。唐璜上任后,受到英国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在这个实际上“把爱情半当炫耀,半当买卖”的国度,高贵、富有、风度翩翩的唐璜自然成为贵妇人追逐和渔猎的对象。他周旋于阿德玲夫人、费兹甫尔克公爵夫人、奥罗拉小姐等人之间,如鱼得水。在阿德玲夫人乡间别墅一天的宴饮结束后,唐璜回到自己的房间,却发现费兹甫尔克公爵夫人打扮成传说中的幽灵黑僧飘然来到他的屋前。

分析与评论

拜伦非常善于叙事。《唐璜》作为一部叙事诗,写唐璜奇异的经历、非凡的遭遇,情节跌宕起伏,场景变化多端。在场景的安排、对比、调配上,张弛有度,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如一个16岁少年与一个50多岁的贵族的决斗;航船倾覆,幸存者为活命而吃自己的同类;夕阳下的海滩,一对少男少女远离尘嚣,沉浸在无限甜蜜的爱情当中,突然海盗父亲出现,残暴地把唐璜当作奴隶卖掉;正当我们为唐璜的性命担忧时,苏丹的王妃看上了他,命人把他带到后宫;岂料唐璜又不知“好歹”,拒绝了王妃的“美意”,这带给他杀身之祸,好在他暗中受人保护,侥幸逃出了后宫;随后又是战场上的出生入死,俄国女皇宫廷里的受宠,在伦敦上流社会的如鱼得水,诸如此类。主人公这些非凡卓越的经历,命运的大起大落,都紧紧揪扯着读者的心,让读者产生新奇体验。

《唐璜》中的故事、场景都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分析,它们都是不可信的,因为过于离奇、惊险、巧合,不合常情。例如在土耳其后宫,唐璜装扮成宫女后,居然被苏丹看中。在此紧要关头,拜伦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唐璜脱身,无奈之际,他写道:“到此为止,让我们的故事稍停,/并非为了缺乏素材。是时候了!”就含含糊糊把这一情节人为地斩断,岔到了别处。在第十六章,在伦敦上流社会如鱼得水的唐璜有一位保护人,即阿德玲夫人,据说她的房子里闹鬼。在一天夜里,在她家做客的唐璜遇到了幽灵,他随着幽灵进到屋里,那幽灵揭去面具,原来是另一个与唐璜交往密切的女子——费兹甫尔克公爵夫人。两个人似乎春风一度。这个情节的安排也没有任何预兆和伏笔,看起来是拜伦信笔由之。这类例子很多。我们可以因此指责拜伦在情节处理上的随意、轻率和不连贯,但这是创作方法的问题。《唐璜》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它超越了细节真实,驰骋绮丽的想象,遵循理想化的逻辑。拜伦追求的是情节奇异性,关心的是戏剧化的效果,并不看重细节的真实性。此外,《唐璜》浓郁的异国情调也是情节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写土耳其后宫的香艳暧昧故事,给西欧读者以强烈的刺激,满足了西欧人关于东方的浪漫想象。

由于是以传说中的人物为蓝本进行创作,因此,遵循这一人物的基本特征是必然的。唐璜是一个登徒子,以渔色猎艳为能事。长诗写得最多的是他的情爱经历,如与有夫之妇朱丽亚偷情,与海蒂海誓山盟的纯真爱情,在土耳其后宫里与宫女们的艳情,与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暧昧之情,在伦敦又与上流社会众女子有不少风流韵事。不可否认,拜伦写这些故事时也最能调动他的想象力,笔墨俏皮有趣。但我们又不能把拜伦笔下的唐璜看成一个纯粹的登徒子,他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母亲思想上的狭隘和虚伪、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及他自己经不起诱惑、容易犯错误的天性,使他失去了自己的纯洁,但唐璜善良的本性没有改变。在海上漂流时,尽管快饿死了,他也不去吃人肉。他不怕淫威,拒绝去爱苏丹王妃。他初上战场并没有因战争的恐怖而吓得逃走,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莱拉。满怀热诚,见义勇为,坚守人性底线,都是唐璜的可贵之处。唐璜虽然受到女人的诱惑而做了一些荒唐事,但从本质上来说,不失为正面人物。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拔高这个人物。有学者认为唐璜在经历一系列不寻常的遭遇之后逐渐成长起来,故事的发展也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说他是一个热爱自由、憎恨专制的人物等。其实都是夸大了。《唐璜》中的唐璜性格看不出什么发展,境界也未见得不断提高。尤其是最后几章,唐璜混迹于沙皇宫廷和伦敦上流社会,更多妥协和逢迎,看不出他走向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

总体来讲,《唐璜》的积极性主要在于抒情主人公的存在。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一样,《唐璜》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唐璜,另一个是诗人自己。拜伦笔下的这位叙述者看上去轻松懒散、沉思默想、信马由缰和不得要领。这种轻松闲适的语调是与主人公唐璜的漫游相适应的。但这只是一面,还有另一面。唐璜的冒险与不幸际遇,叙述者对其充满睿智的评论,无不深刻地揭露了一系列公认的观念和认识,从臆想的战争和英雄主义的光环到爱情的忠诚和奇异的东方文明,不一而足。拜伦本人潇洒、敏感,谈吐不凡,也愤世嫉俗,反映在长诗中就是时而亲切风趣时而尖酸刻薄的议论。他或戏拟,或讽刺,借题发挥,讽刺和批判了欧洲社会的许多方面:暴君的专制、后宫的淫荡、战争的残酷、社会的虚伪、道德的沦丧,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这方面,拜伦显示了极其卓越的才华,这也是长诗的重大意义之所在,是他的严肃思考之所系。

拜伦对欧洲社会现实是憎恨的,他的批判火力也异常凶猛。他抨击充满虚伪和欺骗的婚姻家庭关系。如对唐璜父母关系及对朱丽亚与丈夫关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亲人反目成仇后的精彩表演,深刻地揭露了贵族家庭外表道貌岸然,实则男盗女娼的本质。拜伦对他那个时代英国虚伪和欺骗的婚姻家庭关系是反感的,并且深受其害,这使他在《唐璜》中的批判格外有力量。对土耳其王宫的描写展现的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图景。随后的战争场面写尽了民族间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私欲而相互残杀的血腥和残忍。在俄国女皇的皇宫里,拜伦也不忘介绍女皇的专横跋扈和骄奢淫逸。唐璜来到宫廷,第一眼就被女皇看中,被宠幸为面首,立即飞黄腾达。如果说,此前对异国情状的描写带有许多想象的成分,随后唐璜来到英国,所见所闻更具有写实性。在临近伦敦的路中,唐璜正在赞叹这个“伟大国家”的法律、自由和安全时,就遇到强盗打劫。赶走强盗后,他进入伦敦地界,但见“林”镇没有一棵树,“欢喜山”不令人欢喜,泰晤士河虽美,却淹没在嘈杂的诅咒声里。还有威斯敏斯特教堂、市长官邸、圣詹姆斯宫等,这些著名的建筑个个表里不一,徒有庄严、奢华的外表,实为藏污纳垢之地。拜伦一句“伟大的巴比伦”把伦敦这座资本主义最发达的都城钉在了罪恶的耻辱柱上:它是虚伪之城、堕落之都。诗人更期盼着法国大革命之火,能够把伦敦的罪恶涤荡干净。拜伦对英国上流社会的熟悉程度可以说如数家珍,他放肆地挥洒笔墨,对唐璜出入的上流社会之习俗、做派、丑行极尽讽刺之能事,展现了巨大的批判力量。拜伦的讽刺批判还表现在对习俗和人性方面。他打破了横贯欧洲旅行以完成贵族教育的神话,粉碎了有关高尚仁慈、养育万物的大自然的浪漫幻想,以及卢梭人性本善的信念。这些挑战明显反映在海难的描写中。

《唐璜》的基调是讽刺挖苦的,其中反映的哲学思想有悲观的成分,似乎暗示了人生在一个堕落的状态中,学的是虚伪和不切实际的东西,厕身于充满错误的令人厌烦的世界上,如此种种,使人沿着一条下坡路走下去直到他彻底失望。但是,当拜伦把世界说成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时,他并没有完全忽视“瞬间的美丽”。他相信,片刻的欢乐、光荣和爱情是值得人生享受的。例如唐璜和海蒂的浪漫爱情:两个恋人生活在伊甸园一般的世界中,那里有美好的落日和温暖可藏身的洞穴。这是长诗中最为瑰丽的部分。

关键概念

拜伦式英雄 东方叙事诗

思考题

1.简析《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恰尔德·哈罗尔德的形象。

2.《唐璜》的现实批判性何在?

3.简析《唐璜》的叙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