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8055000000072

第72章 市场经济要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袁宝华同志与本刊记者一席谈

最近,一直十分关心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家计委顾问袁宝华同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对宏观经济管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一些问题,发表了很重要的意见。这里把谈话的主要内容刊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宏观调控

记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建立有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李鹏总理在最近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一再强调要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请您谈一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看法。

袁宝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内在缺陷所决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离不开宏观调控。日本、德国的战时经济,集中程度比原苏联还高。战后日本向市场经济、自由经济转变,将政府指导作为实现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设立了企划厅。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制定了国民经济倍增计划,产业政策向重化工倾斜,有力地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即使像美国那样经济自由度很高的国家,在经济不景气时,也要制定计划,搞政府干预。30年代后期,罗斯福的新政运动(蓝鹰运动),就是政府干预。当然,他们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宏观调控。1979年美国商务部向中国经济代表团介绍了8条管理经济的经验,实际就是政府用经济、法律手段来干预经济。德国也不例外,也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不管市场自由度多大的国家,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加强管理,否则就会走到无序状态的邪路上去。

从我国15年来国民经济几起几落的经历来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加强宏观调控。1978年,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济飞速发展。1980年底和1985年初开始,前后两次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虽说有一定难度,但还是很快走过来了。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刚刚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国家的调控手段非常之强。1988年的调整,情况就不一样了,不得不搞“硬着陆”,直到1991年初经济才基本恢复过来。问题就出在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较以前弱化了。党的十四大后,中央领导同志针对国民经济该热的没有热起来,不该热的热得烫手的情况,开了几次务虚会,1993年发了6号文件,提出了16条调控措施,以整顿金融秩序为突破口,对银行“约法三章”。同时利用经济手段,稳定了汇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没有1993年的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好形势。总之,从几次调整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记者:目前,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主要应该管些什么?怎样管?

袁宝华: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市场经济的弊端。通过政府干预或称宏观管理,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管理如何管?管什么?国家计委和经贸委及几个综合部门的“三定”方案已讲到了。陈锦华同志2月18日对计委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下面我就宏观管理的任务,讲4点意见。

第一个任务是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一是短缺经济,二是投资饥饿症。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没有从总量平衡的角度来考虑。有些人认为,钱是国家的,不用白不用,“大锅饭”不吃白不吃。导致了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国家负无限责任,企业亏损,后果要由政府承担。掌握总量平衡,是我们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短缺经济和投资饥饿症的问题。

第二个任务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原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解放以后,也是如此,轻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消费品的供给一直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后来总结为按农、轻、重顺序发展经济,应该是最基本的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第三个任务是要抓市场的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有一个合格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运作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话是对的。因为市场本身往往是无序的。国家、市场、企业的关系如同一个三角形,其中国家与市场、市场与企业间应由实线连接,国家与企业间则应由虚线连接。西方国家利用中央银行升降利率来紧缩或放松经济,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任务是价格管理。这也是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既然搞市场经济,就要遵循价值规律。运用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手段,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如何加强宏观管理?重要的是要强化管理手段,当前首要的是要改革财税体制。这个问题,1990年就提出来了,但部分地区接受不了,推迟了几年,受到了一些损失。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下了决心,把财政包干改为分税制。财政包干相对于统收统支是一个进步,但到了一定时期,许多地方自顾自,各地差距越拉越大,整体财政收入增加了,但中央财政是赤字,对国民经济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手段。这在国外是不多见的。美国财政十分集中,经常出现地方政府向联邦政府借钱的情况。

另一个问题是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要搞好总量平衡、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银行信贷十分重要。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多达1.18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多达几千亿元,这同金融体制混乱分不开。

加强宏观管理还得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管理手段,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我们必须这么做。60年代刘少奇同志同我谈过8次话,每次都提出管理经济要多用经济办法,少用行政办法。这应当成为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长期以来,综合管理部门陷于日常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没有力量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只有改革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精兵简政,宏观管理才能得到加强。加强宏观管理,还要强化法制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依法管理。这样,才能给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的立足点

记者:国家在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推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您认为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改革有哪些联系?怎样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袁宝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根本来讲,是理顺企业的内部、外部关系。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既然它是主体,宏观调控的目的和立足点,应该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因此:

第一,政府管理企业,要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行政办法为主,为经济办法为主。

第二,要政企分开,实现企业公司化,确立法人的财产权,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明确权与责。政府负有限责任,企业也要负有限责任。政府不能无限负责,企业也不能无人负责。企业不能保值增值,要对企业领导进行处置。

第三,宏观管理要为企业内部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很重要的一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是基础的基础。其关键是三项制度改革。目前难度较大,但必须结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进行改革。

第四,企业自己要建立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政府依法对企业进行统计、审计和纪律、财务、物价、税收检查。

至少要有这么几条,否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