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8055000000071

第71章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寄予厚望——袁宝华答《中国化工》杂志记者问

1994年1月初,我们如约来到国家计委袁宝华办公室。

这位在国家经济部门从事国民经济的组织与领导工作40多年的资深长者,历任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和计划处处长、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和基本建设局局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物资总局局长、物资管理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主任、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等职,现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

由于长期在工业经济部门工作,袁宝华同志对工业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发展方向都了然于胸,看问题也非常深入透彻。在交谈中我们还发现,袁宝华同志对化工部和我国的化学工业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提到了彭涛、高扬、张珍、伊文、康世恩、孙敬文、梁膺庸、徐今强、吴亮平、贾庆礼、秦仲达、顾秀莲等历届化工部领导的名字,对化工部抓学吉化给予了充分肯定。那种关切化学工业发展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化工企业要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记者:首先,请您谈谈对化学工业的印象。

袁宝华:我跟化工部门的接触比较多。与其他关心我国化学工业的同志一样,我也一直关注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化学工业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旧中国时代,民族工业家含辛茹苦、艰苦创业,使我国的化学工业有了一个基础,但这是一个十分薄弱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工业的发展比较快,特别是“一五”时期,我国对化学工业做了总体的规划和布局,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现在,有许多化工基地是在“一五”时期打下的基础上建成的。这些化工基地,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发展起来的化工基地,多数我都去参观过。

记者:化工行业有一面旗帜,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袁宝华:吉化公司在初建时期,我在重工业部担任基本建设局局长,因此对吉化还是比较熟悉的。当时和后来我都去过。

与我国经济发展情形一样,化学工业真正发展快的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党的十二大又总结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在这方面,化工部抓了学吉化,做的是对的。

我认为,真正像样的化工企业是那些国有企业,这跟轻工行业不同。化工企业非常讲究经济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我们的化工基地,几乎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大都是国有企业。那么,对国有企业来说,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就有一个如何增强活力的问题。化工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逐渐接近问题实质的过程

记者: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是一个老问题,说了10多年了,可为什么收效不大?

袁宝华: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为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做过多种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地深化。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提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问题。

1979年4月,根据李先念副总理的指示,国家经委提出了“扩权十条”,并于当年7月由国务院发布实施。当时的企业改革以放权让利为主,四川省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随后,这种做法很快为广大企业所接受。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与此同时,在工业企业中进行政企分开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并规定是年8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8月30日,国务院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加强了调控手段和调控力度。这原本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集中一部分下放给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果有不少部门和地方却收了企业的权。所以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是生不逢时啊。加上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政治风波,不少人一度对实行厂长负责制产生了怀疑。

1990年初,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召开年会,江泽民、李鹏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告诉广大企业界要放心,中央的政策不变,企业自主权不收,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问题。1992年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重点落实企业的14项自主权,这是企业改革的一个大的举措,比以前的改革措施更加深入一步。但是一年多以来,《条例》贯彻得不很理想。“公司热”、“翻牌公司”以及“拉郎配”式地组建企业集团等,对企业改革造成了一定冲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目标后,中央曾组织调查组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调查组专门调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问题,调查组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个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15年来的实践证明,仅靠放权让利、改变国家和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是搞活不了企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们对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为在本世纪末初步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有许多工作要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其中根本的环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

记者: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什么这样难?

袁宝华: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没有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存在着“责任大,权利小,婆婆多,负担重”等等诸多问题。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起重要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搞不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国有企业亏损面还在扩大。这里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但是,配套改革措施没有跟上也是重要原因。

我过去曾讲过,大中型企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包袱。许多五六十年代建设起来的老企业,设备老化了,国有资产净值已所剩无几。二是社会包袱。特别是“企业办社会”,还有离退休职工的生老病死,职工的医药费开支等等,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三是债务包袱。企业的生产发展了,可是流动资金多少年都没有增加。基本建设“拨改贷”后,要付给银行利息,新建企业还不了贷款。还有乱摊派,乱集资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是背着包袱去赛跑,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

记者:请问,搞活大中型企业究竟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袁宝华: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企业法人,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处于平等地位,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前的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制度,企业改革很难再深入下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所以,提出了公司化的问题,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组织。企业只有拥有法人财产权,才算有了法人地位,才能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记者:请您谈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景如何。

袁宝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方向的选择上,如果是单一投资主体的,可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组织成有限责任公司;有条件的可以搞股份有限公司。总的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能会使我们10多年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愿望得以实现。当然,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前景是美好的。我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寄予厚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一哄而起

记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袁宝华:一是要落实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即将出台的《国有资产监管条例》,这两个《条例》和以前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二是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到企业中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企业内部要落实好三句话: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充分依靠工人阶级。对“核心”和“中心”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不能搞乱了企业。四是做好清产核资工作,搞清家底。不论是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都要按规范化公司的要求,对资产实行保值和增值。五是配套改革要跟上,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不能让企业改革孤军深入,陷入困境。配套改革重在解决企业的外部环境,诸如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外贸体制,还有计划体制,等等,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监督。

记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从何处入手?怎样做好起步工作?

袁宝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一哄而起,不能刮风。不是争到“帽子”、换块“牌子”,企业就能“活”起来。

第一,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有关篇章,深刻领会,弄懂弄通。有句话说得好:“不懂得赛场规则就不要上场”,否则,有可能把自己都给赔进去。

第二,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汲取经验教训。全国搞股份制的公司已有3000个,需要很好地总结它们的经验,用以指导其他企业的工作。不能熊瞎子掰苞米,抓一个,丢一个。对好的经验,比如吉化公司以人为本抓管理的经验要总结推广。对不规范化的公司,特别是“翻牌公司”、“拉郎配集团”要予以整顿,使其限期达到整顿目标。

第三,认真选点,做好试点工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选点时不能都选择条件好的,要选择能代表不同情况和特点的企业。试点企业选定后,要建立责任制,不能放任不管,不搞形式主义,要真正去抓它,一定抓出实实在在的名堂。

第四,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通过试点,不断改进工作,同时在理论的概括上提高一步,为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

第五,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必须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造就企业家队伍。从长远看,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企业就搞不好,现代企业制度也难以真正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