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国学,谈生活智谋
8047500000005

第5章 揣情摩意,获取人心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做事途径和方法,考察他的爱好。这样,这个人的品质还怎么能隐蔽得了呢?”因此,注意察言观色,就能知道人心灵深处的欲求。“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最基本的策略。

察言观色,探知人心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鬼谷子·揣篇第七》

一般来说,心中的欲求,在外部神态就可表现出来,因此,注意察言观色,就能知道人心灵深处的欲求。“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最基本的策略。

李光弼获得叛将史思明进兵河阳的消息,料定史思明要断绝河阳的粮道。若是粮道被断绝,军心就会大乱,敌人乘机进攻,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于是他率兵到野水渡驻防,目的在于引诱史思明调大将到那儿,而后设计逼他们投降,如此,史思明的兵力就会削弱,便较容易应付了。等到傍晚,李光弼又率兵马暗中回到河阳,命大将雍希颢和1000名士兵留守在野水渡,临行前吩咐雍希颢说:“对方的李日越、高廷晖是力敌万人的勇将,假若他们来攻营,千万不要出兵交战,如果指名要我出面跟他们一决高下,你可以老实告诉他们说我已回到河阳,倘若他们投降,则可带领他们来见我。”说罢便挥兵而去。雍希颢心想,既然不能与对方的勇将交手,人家何以会投降呢?他东想西想也想不透。

史思明得到消息说,李光弼因担心粮道被切断,已移兵到野水渡,便对李日越说:“李光弼善于依凭着城池攻击敌人,如今他驻军在野水渡,那儿一片旷野,根本无可依凭的城池。你率领骑兵去擒拿他,必定能擒获,不然你就回来领罪。”李日越率领500名骑兵飞快地赶到野水渡,见到栅门紧闭着,没有人出来迎战,便大声喊叫道:“李司空有胆就赶快出来交战,否则我们要冲进营中了。”雍希颢登上营垒回答说:“司空已经回到河阳了。”起初李日越还不相信,可是听到雍希颢强调说:“骗你干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李日越忖度良久,而后说:“捉不到李光弼,我回去只有死路一条,若是擒住你也不能抵罪,你可容许我投降?”雍希颢说:“那么我跟您一道去见李司空。”于是下来打开营门,跨上马与李日越一同到河阳。李光弼看见李日越到来,很客气地以平等的身份去迎接,并且任命他为将军,当做忠诚的僚属。李日越随即写信给高廷晖,说史思明是苛刻不讲理的人,很不容易相处,所以才投降李司空,一来便受到优厚的待遇。他劝高廷晖应该早作打算,别惹上杀身之祸再后悔。高廷晖看了信,便单独骑马来投降。

事后,雍希颢问李光弼说:“您临走的时候,怎么知道他们会投降呢?”李光弼解释道:“史思明恨不得要与我在旷野上一决高下,听说我移兵在野水渡,他志在必胜,一定派遣勇将来捕我。而他对部将的要求一向很严厉,没有贯彻命令的人,必定要处死,所以我离开野水渡,敌将不能擒获我,不愿回去受死,便只好请降了!”李光弼这么一说,部将们无不叹服主将料敌如神。

李光弼之所以料敌如神,是因为掌握了对方主将足够多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经过缜密的谋划才最终成功。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做到“知己知彼”。就是说要全面了解对方情况,摸清其思维习惯、行事作风、品性爱好,甚至是体察微妙的心思,了解得越多,胜算的概率越大。

见其表,更要探其里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做事途径和方法,考察他的爱好。这样,这个人的品质还怎么能隐蔽得了呢?”

认清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对方心怀不轨而竭力伪装时。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自身的“失察”。

西汉的王莽为历代诟骂,他篡汉自代,愚弄天下,早已是奸恶臣子的代名词了。从改朝换代,江山易姓的手法上来看,王莽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完全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完成了夺取帝位、建立新朝的大业,可谓一个奇迹。

王莽的发迹,起初完全得力于他的那个当皇后的姑姑王政君。王莽出身孤寒,父亲早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王政君见其母子可怜,多方照顾,对王莽爱之如子,怜爱备至。她不顾众大臣的非议和反对,极力提拔王莽,以致王莽三十八岁时,已是朝廷重臣,身兼大司马之职。

王政君如此行事,有人便向她进言道:“王莽虽是皇后的至亲,加恩于他未尝不可。只是王莽外表看似敦厚,其实未必心存感激。一旦尾大不掉,皇后的苦心白费不说,大汉的江山也会岌岌可危。”

应该说王莽的伪装功夫天下一流。虽有臣子进言,王政君却怎么也看不出王莽有不臣之心。她曾私下把王莽召来,对他说:“你有今日,非是姑姑之功,乃皇恩浩荡之故。我们王家深受汉室大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恪尽职守,报效天子。”

王莽装得涕泣横流,忠心不二,王政君为其愚弄,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携他了。

有了王政君这个靠山,再加上皇帝年幼无知,王莽欺上瞒下,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后被封为“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一手把持了朝政。

位极人臣,王莽并没有心满意足。他要当皇帝,自然遭到身为汉家之后的王政君的反对。刘汉王朝若是不存,她也就失去立足的根基了。她把王莽召来,未待训斥,只见王莽再不像从前那样恭敬,却是傲慢无理地抢先说:“我意已决,姑姑就不要多费唇舌了。汉室气数已尽,天命在我,姑姑若是知趣,还是把御玺交给我吧。”

王政君深知王莽羽翼已丰,再也无法驾驭他了。她又悔又恨,无奈之下,便愤愤地将御玺摔在地上,以至御玺有损,缺了一角。

至此,王莽完全撕掉了伪装,他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王政君之所以对王莽失察,原因就在于她只看到并相信了王莽所显现的表面现象。按照孔夫子所提出的察人标准,很显然相差太远。因此,她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承担其严重后果。

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细加体悟,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三国时的孙权以善识人而著称于世,他就是一位善于“见其表而去探其里”的人,所以他没有被隐蕃侃侃而谈的假象所迷惑。

三国鼎立之时,孙权继承其兄孙策的位置成为东吴霸主。当时北方青州一个叫隐蕃的人,从魏逃到东吴,对孙权说道:“久闻陛下最能识人、用人,又以仁义慈悲冠称天下,我纵观现今的帝王,乃至过去的明君,没有能比得上陛下的。我在魏地早就向往陛下这里,今天终于能为陛下效忠,真是我的荣幸啊!”同时也对时局政事也做了分析,而后辞色严谨,态度诚恳地说:“当今虽三国鼎立,但面对强魏,我们只有联合蜀国才能与之抗衡,因此,现在重要的是搞好和蜀汉的关系。”听完这些,孙权为他的才华有点动心,隐蕃退下后,他就问陪坐在一旁的胡综:“爱卿看此人如何?”胡综说:“他的话,大处有东方朔的滑稽,巧捷诡辩有点像祢衡,但才不如二人。倒有一种滥竽充数的感觉,陛下不妨仔细考察后再加以重用。”孙权又问:“爱卿认为应当给他什么职务呢?”胡综回答道:“不可让他去直接治理臣民,只可先派他去做小官试试。”

考虑到隐蕃大讲刑狱之道,孙权派他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听说此事后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都到孙权面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并亲为接纳宣扬。因此,隐蕃门前车马如云,宾客云集。甚至一位曾在麦城擒住关羽的大将的儿子也与隐蕃往来密切,大将听闻此事,把他的儿子叫到家中,大骂一顿,而后又拿出家法狠狠地打了一顿说:“我家深受国恩,你却与降虏往来,罚你杖责一百,以后不许再同那些人交往!”

于是当时人们都非常奇怪,隐蕃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实在是难以辨别。到后来,隐蕃作乱于东吴,事发逃走,被孙权搜回而诛杀。于是人们才感叹对似是而非人的辨识的确不易。与隐蕃交往密切的左将军朱据等人对与这种人交往后悔万分,同时对孙权一直对隐蕃的不加重用佩服不已。

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透过其表,去探知他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

宜言宜行,必得人心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靠什么聚集人气,靠什么取得资本?无论古今,都必须以自己的言行来取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威望。一旦别人对你的言行看不顺眼,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谈了。

人作为自然人,当然有私欲和野性的需要,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是口舌还是行为。然而这种放纵必须放在礼义的制约之下,否则,为逞一时之快,而做出完全不合适的举动,可能使你的整个形象都大打折扣。这样一来,人气骤落,以后还靠什么出来打“天下”?

克制自己,言行合礼,这不仅是一种作为人的文明表现,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和策略。任何想要在生活中站得牢固,并且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人,都应该也必须做到这一点。

西汉末年,天下一片混乱。作为义军将领之一的刘秀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渐渐平定了全国的混乱局面。一天,他展开地图,总结平乱的政绩,望着标识着密密麻麻符号的作战形势图,不禁有些茫然,便对幕僚邓禹道:“天下如此辽阔,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小郡,要到何年何月,才能使全国安定下来呀?我真是没有把握呀!”

邓禹回答:“诚然,如今天下群雄并起,战乱不已,前景难测。但是万民都眼望着明君的出现。自古以来,兴亡都在于仁德的厚薄,而不在于土地的大小。请您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一心一意积王者之德,天下最终会归于统一的。”

刘秀深以为然。半个月后,他率兵击败了称作“铜马”的农民军。对那些愿意归降的将士,刘秀非但不治罪,反而让他们维持原职参加刘军,继续作战,且对其统领们一一封侯。他这样对叛军恩宠有加,以至于他们不敢相信,心中不免充满疑惑及不安。

对这种情形,刘秀也察觉到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投降军队不予整编,维持原编制,叛军各将领仍复原位,带领原部下参战,本部不作干涉。命令传下去后,为了观察实际反应,刘秀经常一个人单骑来往于各营地巡视。此时如果有人行刺刘秀,那真是件唾手可得的事情。但是叛军众将士看到刘秀如此诚恳,都产生了敬仰之心。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萧王(刘秀当时的封号)推赤心置人腹中,诚恳待人,不怀疑我们,实在是一位度量宏大的宽仁长者!以前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他居心叵测,现在回想起来,真觉惭愧。今后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我们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从此以后,这些降将都成了刘秀忠实的部将,跟着刘秀披荆斩棘、赴汤蹈火,立下汗马功劳。而刘秀凭着他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终于平定了天下的混乱,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具有贤明豁达的领导者风范。他能够克制自己,以礼义对待曾经的敌人,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使人心归附于他,最终壮大了自己。

因此,人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怒,意味着自控能力极差,素质欠佳,也容易为人利用,所以我们要学会制怒。诸葛亮层层进逼,终于激怒周瑜,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主动权,控制了局面。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3),曹操大兵伐吴,水陆并进,大有一举吞并东吴之势。这时,诸葛亮已被刘备请出山来,他正确地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刘备新败,尚无立足之地,不足与曹操抗衡。唯一可与曹操抵抗的只有东吴一家,但是,东吴内部一部分人却被曹操的汹汹气势所吓倒,力主降曹。若一旦东吴降曹,那么曹操马上就会全力对付刘备,刘备的灭亡之日也就到了。所以,诸葛亮权衡形势,定下联吴抗曹之计。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孤身一人去江东,意欲制服投降派,帮东吴抗击曹兵。

当时,东吴的主降派是张昭等一班谋士,主战派是都督周瑜等,国主孙权却持观望态度,搞得周瑜也立场不稳起来。诸葛亮明白,若要说服孙权抗曹,首先要坚定周瑜的抗曹决心。于是他通过老朋友、东吴重臣鲁肃的关系,去拜见周瑜。

周瑜是何等聪明人!他一听说诸葛亮来访,就明白了刘备鼓动东吴抗曹实为日后自保的意图。所以,他要在诸葛亮面前摆出降曹的架势,逼迫诸葛亮说服自己,甚至哀求自己,一来日后好挟制刘备,二来也灭一下诸葛亮这位天下闻名的智谋之士的威风,让他老老实实受自己摆布。所以,诸葛亮进来坐下不久,周瑜就吹起了“投降风”。鲁肃是老实人,一听周瑜一反常态要降曹,怕是他变了主意,忙陈言相劝,二人争论起来。诸葛亮却看透了周瑜的把戏,在那里只笑不搭话。

逼得周瑜无法了,他只好问诸葛亮为何“哂笑”,诸葛亮说:“我笑子敬(鲁肃之字)不识时务。”这是双关语,表面是说鲁肃不识形势严峻,实际上是笑鲁肃看不透周瑜的鬼把戏。于是列数曹操东征西战,歼灭各路诸侯的战绩,最后说:“周将军决计降曹,这是明智之举,可以保全妻子,仍享荣华。至于东吴社稷存亡,那是天命了。”一席话把鲁肃说得大怒,痛斥周瑜不为国家着想。这时,周瑜才知道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早已被诸葛亮讽刺得怒火中烧。但周瑜不露声色,决心与诸葛亮周旋下去,直到他撑不住劲了向自己哀求联合抗曹为止。于是,周瑜说:“对,你看诸葛先生也主张降曹嘛。我将劝说主公,向曹操献上降表,割地求和。”

诸葛亮笑了笑说:“何用割地,只要献上两人,曹操就马上收兵。”周瑜想:“这家伙还想和我斗下去,看来是说献上国君孙权来求降了。”哪知诸葛亮却说:“只要将江东乔公之二女献给曹操,此事就成了。”周瑜一听,火直往上撞,因那天下闻名的江东二乔,已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周瑜强压火气,问:“为什么呢?”诸葛亮接着说:“曹操建铜雀台,收罗天下之美女,指名要得江东二乔以娱晚年,这次大兵压境,不一定没这个意思。将军只要花上点钱从乔公手中把这二乔买来献上,”诸葛亮装作不知大乔已嫁孙策,小乔已嫁周瑜,“那么,曹操马上就会退兵的。”周瑜再也忍不住了,破口大骂:“曹贼欺我太甚!”诸葛亮依旧装糊涂,笑着说:“哎,将军之言差矣!昔日天子让公主出塞和亲,以此免匈奴掠边,您怎么连两个民女也舍不得!”周瑜已被气糊涂了,解释道:“那大乔和小乔已分别嫁给先主和我了。”诸葛亮佯装大惊,起身施礼说:“将军恕罪,亮实不知情,才这等胡说的。”周瑜仍大怒:“曹贼欺我太甚,我誓与其拼杀到底!”诸葛亮一见周瑜中了激将法,心中暗笑,但表面上仍装作冷静地说:“将军三思而后行,曹操势力确实不小啊!”直把周瑜气得脸色发青,鼻子发歪。

诸葛亮先用“夺国”,后用“夺妻”,层层进逼,终于把周瑜激火了,自己道出真情,变被动为主动,控制了局面。

自知更要知人、识人

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无声息地被埋没了,甚至怨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其实,这些担心不仅多余,而且从根本上证明了这种人实际上并不怎么样。真正要紧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如果我们不在知人上下工夫,则会贤愚不辨,是非混淆;交友不能亲贤远佞,用人则不能取良避奸。而这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患不知人,患人不知己”,古往今来大抵一样。一个人一旦自认为有水平,往往就会不把了解别人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必要条件了。而这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当不了解自己上司的真正所欲,而仍一味按自己的那一套去做事的时候,更是无异于冒险。三国荀彧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一点。

荀彧生于东汉末年,字文若,当时人们都夸赞他有辅佐王上之才。举孝廉之后,任守宫县令。后董卓乱政,弃官归乡。袁绍得势时,待荀彧为上宾,但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弃袁而归附曹操。曹操高兴地称他为“吾之子房也”,任命他为司马。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讨陶谦,命荀彧留守许昌。当时张邈、陈宫在衮州造反,暗中接应吕布。而曹操大军皆去攻打陶谦,手下的大部分督将官吏都与张邈、陈宫有往来。这时,豫州刺史郭贡率数万兵众至许都城下,大家都认为他与吕布通谋,疑惧不安。荀彧独往郭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郭贡,众人渐渐心安。荀彧遂使全城无虞,待曹操班师而回,见一切无恙,大赞荀彧立下奇功。

其后,在曹操破黄巾、平吕布、收张绣、灭袁绍等一系列战事大计中,荀彧皆充当重要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尤其是在建安元年,由于诸侯烽起,曹操虽已占据了天时地利,但在诸侯中依然不能处处掌握主动。这时荀彧极力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曹操众部下皆犹豫不定。而荀彧陈其利弊,终于促成。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荀彧因此而得到曹操的更大信任,被升为侍中,旋又任尚书令,军国大事皆倚仗他筹划。

同时,荀彧又向曹操推荐了贤士郭嘉等人,他们不孚所望,所谋划的计策都颇见奇效。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不久曹操的军粮就出现了危机,以致军心大动,败局似乎已经定下。曹操及一些部将谋士疑惧不安,打算班师还许,这时荀彧挺身而出,分析天下形势,指陈进退利害,力劝曹操克服因难,等待时机,用奇兵制胜,以图将来大业。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大败袁绍,平定了河北,从而为统一北方缔造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理说,荀彧足智多谋,为曹操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理应加官晋爵,一生荣华享用不尽才对,但为何在不满五十就含恨而死呢?

原来,随着权势和地盘的扩大,曹操的不轨野心也渐渐显露,并越来越大;而此时荀彧完全没有觉察到这一点,或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真正了解曹操。另一个谋士董昭却看出曹操想自封为“魏公”的意图,就上表建议他这么做。当他去和荀彧商量时,荀彧却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听说此事后,大为生气,从此就有意疏远荀彧。但荀彧并不开窍,依然苦口婆心地拿“义”、“德”来规劝曹操,结果两人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到了后来,曹操甚至感到荀彧这个愣头青书生有些碍手碍脚的。

于是在征讨孙权的时候,大军开到了濡须(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时,荀彧患病。这时,他收到了曹操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只空荡荡的盒子。他当即明白了曹操的心意,长叹一声服下毒药,含恨死去了。

第二年,曹操晋爵为魏公。

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别人比让别人了解自己更重要,往小了说,关乎个人的安危荣辱,往大了说,关乎国家的乱治兴亡。孔子本人虽然大半生都在渴望别人了解并重用他,但首先,他是以知人为前提的。这是一种智者的见识,也是一种智者的活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要充分了解对方,抓住其弱点为我所用。孙子是很重视了解敌将和敌人的各方面情况的,认为这是战争取胜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的竞争也是一样,要想占据不败之地,就要做到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

秦朝末年,刘邦率领楚兵出武关,正欲进攻侥关,谋士张良进言说:“秦兵尚强,不可轻进。我听说守关秦将乃一屠户之子,必然贪利而忽名。愿足下暂留营中,一面先派人带上金银财宝贿赂秦将;一面在侥关四围,登山插旗,作为疑兵。秦将内贪重贿,外惧强敌,必定出降。”刘邦依计而行,一面派郦食其持宝入关贿赂秦将以诱其降,一面拨兵数千悄悄上山遍插旌旗。秦将登关东眺,山上山下,满目楚旗,不由胆战心惊。适逢其时,郦食其叩关入见,送上重宝。秦将权衡利弊,慨然允降,愿与刘邦攻打咸阳。

刘邦闻报大喜,正欲再派郦食其入关订约,张良却说:“不可,此乃秦将一人贪利,忽名而慨允,料其部下未必尽从。我如轻信与他合兵入关,万一其部下哗变,突袭我军,可就大祸临头了。当下最好乘其不备,立即发兵掩袭,必定胜利。”刘邦连连称是,遂派部将周勃率军潜越匮山,绕出侥关背后,奇袭后营。秦将无备,稀里糊涂地丢了脑袋。刘邦轻取侥关。

张良洞悉秦将“贪而忽名”,而帮刘邦出了“贪而赂”的策略,但又不掉以轻心,预料了部下可能的兵变,掩袭无备而获全胜。

孙子提出“知己知彼”原本是行军之道,意思是用兵打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妥善处理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何尝不需要知己知彼呢?知己知彼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人社会知觉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就要和别人交往,而要恰当地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情感、好恶、需求和个性,此所谓“知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倾向也应该有所察觉,知道自己是喜欢对方还是讨厌对方,此所谓“知己”。只有对自己的态度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明确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冲突和契合,从而及时进行调整,有效地消除交往过程中可能导致障碍和隔阂的不利因素,促进彼此关系的健康发展。

善于观察,捕捉有用信息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

———《尉缭子·攻权第五》

“事在未兆”是指任何事情在将要发生之前都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露出一点端倪。作为全军将帅,一定要能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其背后的隐情,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对于敌情分析更要如此。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要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因为事不关己就置若罔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牵扯到我们,到时候再费劲去调查就要费一番周折。所以说我们要善于观察,捕捉有用的信息,因为有时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清代的于成龙官至巡抚,在他做知府的时候,曾破获过一件奇特的盗窃案。

某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于成龙在邻县城外散步时,见一群人匆匆忙忙地走着,其中有两个壮汉用门板抬着一个人,身盖厚棉被,枕间头发散落,依稀见一凤钗。跟随两边的壮汉,不时地伸手掩掖被角,像是病人怕风吹。抬门板的壮汉累得满头大汗气喘不休,只得将门板置于路边,又换了两人去抬,上肩时被门板压了一个踉跄……于成龙看着,觉得很不解,一个女人能有多重?他们这么不堪重负,难道另有隐情?便命随从去询问。

稍顷,随从回来说:“门板上躺的是他们其中一个人的妹妹,重病在身,这是送她回婆家。”于成龙低头寻思了一会,总觉事出有因,就对随从说:“你远远跟着他们,看这些人进哪个村。”随从遵命悄悄地跟踪,见他们走到一个村屋时,门口早有人接应。他们接过门板匆匆进门,一个汉子瞧瞧四周,立即把门关上了。随从如此这般一说,于成龙明白了。他转身去了该县县衙,找到县令,直接问道:“贵县昨晚有没有发生盗案?”

县令一惊,随后支支吾吾地说,没有盗案发生。于成龙一笑,知道他是怕人说他“治安无方”,故忌讳说发生盗案。寒暄了几句后,于成龙回到了下榻处。他叫随从装扮成百姓,到周边村镇查访后得知,昨晚有家富户被盗。于成龙当即找那家人询问被劫情况,对方却面露难色。于成龙说:“我已将盗贼捉住了,你还顾虑什么?”那人犹豫了片刻,突然跪下连叩几个响头,道出苦衷:“于大人,是县老爷不让说……”

于成龙连夜去找县令,请他协助抓获盗贼,县令见掩盖不住,只好从命,很快将八个盗贼抓住了。经审问得知,这伙盗贼经常作案,昨晚抢劫后便住进了妓院,与妓女合谋,让她装成病妇障人眼目,然后再到窝赃的地方瓜分。

案破后,有人向于成龙探其究竟。他说:“我怀疑这伙人是盗贼,疑点有三,一是病妇躺在门板上,怎么肯让男人把手伸进被窝?二是轮流抬担架,说明很重,两边有人保护,暗示门板上有值钱的东西。三是病妇到了婆家,该有妇女在门口接应,可里面都是男人,而且问都不问一声。这些迹象表明,病妇是假,盗窃是真。”

在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每天我们都处于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信息的价值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能把见微知著的策略运用到商业竞争中来,能够灵敏地抓住有利的信息,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还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唐朝吕元膺出镇岳阳时,一日他出门游览,走到江边时,只见路边停有一辆灵车,跟随着五个带孝的汉子。吕元膺一瞧心中生疑,他想:“看他们的葬礼似有不妥,说远葬,过分排场了;说近葬,又未免太俭省了。”

几个汉子看见吕元膺一行过来,神色有点紧张。这细小的反应皆收入了吕元膺的眼中。他不动声色地上前招呼道:“过江啊?”汉子们点头道是。吕元膺又问:“棺中所躺是你们何人?”汉子们回答:“小人们的父亲。”吕元膺装作同情的样子叹了口气说:“唉,这也难为你们了,这么热的天去远葬,孝心可嘉啊!哦,你们五个是亲兄弟?”汉子们又点头称是。吕元膺见他们神情呆板,话也不肯多说,心生一计。道:“船来了,你们先上吧。”汉子们有点迟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汉子答道:“大人在此,应该先行。小人们有孝在身,不敢同船而行。请大人先过江吧。”吕元膺听后大笑道:“错矣。人乃孝字为大,你们兄弟不必客气,奔葬要紧,快上船吧。”汉子们见吕元膺坚持要他们上船,只得将棺材扛上肩,摇摇晃晃地朝摆渡船走去。

吕元膺仔细观察,疑虑更深。照理一副棺材并没多大分量,可这几个壮汉扛着却如此吃力,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其中定有奸诈。想到此,立即命令手下装作去帮忙放跳板,待汉子们踏上跳板后悄悄一移,只见众汉子站立不稳,把棺材翻至江边,棺材盖板也掀至一边。吕元膺带众人上前一瞧,只见棺内并无死人,而是整整一棺兵器。他大喝一声:“拿下!”几个汉子束手就擒。经审讯,原来这帮假孝子是强盗,打算过江抢劫一批货物,假装送葬,以免摆渡艄公怀疑。他们还供出,几十名同伙已约好在对岸集合,待兵器一到手便行动。吕元膺即令发兵,悄悄过江,将那帮盗贼一网打尽。

于成龙和吕元膺都是在不经意间破获案件的,这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处处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寻常。因此,一定要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说不定其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认清自己的朋友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论语·泰伯》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不朴实,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而不讲信用,我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会成为这种样子。”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许多人在众多强大的敌人面前取得了胜利,最后却败于自己从未提防过的那些善于伪装的小人手上,令人扼腕叹息。

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门下有三千门客,是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当时楚考烈王没有子女,春申君就四处搜寻美女献给楚王。有个赵国人,叫李园。他有个妹妹长得很漂亮,他本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是他听说楚王不能生育后就临时改变了主意,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春申君很宠幸这个美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这时,李园又定下阴谋,让妹妹对春申君说:“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好啊!”春申君说:“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就连亲兄弟也比不上。”美人又说:“可是楚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只有让自己的亲兄弟做国君。新国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边的人,哪轮得到您呢?而且您现在的地位这么高,肯定有对楚王的兄弟不够礼貌的地方,那您的处境岂不是危险了吗?”春申君听了,说:“是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美女说:“办法倒是有一个。我已经怀孕了,如果楚王现在喜欢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当上国君。您就不用担心以后的前途啦。”

春申君心动了,就照这个美女说的,把她献给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爱。后来,这个美女在王宫生了个男孩。随后这孩子便被立为太子,美女也就当上了王后。楚王很快封李园当了高官。但是,李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想夺取春申君的权势,二怕春申君泄露秘密,便在私底下养了许多杀手,计划伺机杀掉他灭口。

此时的春申君却还蒙在鼓里。他的一个门客朱英对他说:“您做楚国的丞相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辅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长大成人。这是您的福气,但这其中也可能隐藏着灾祸。”春申君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满不在乎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至于将来,会有什么不幸呢?”朱英忧心忡忡地说:“李园是个小人,他一直想夺取您手中的权力,早就偷偷养了许多杀手,只等楚王一死,便将矛头指向您。这就是我说的灾祸啊。不过,现在挽救还来得及。您只要先下手为强,同时也免除您的后顾之忧。”春申君听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说:“先生多虑了。我了解李园,他是个胆小、温和的人,我又一直对他那么好,他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过了不久,楚考烈王死了。李园先到宫里,安排杀手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匆忙进宫,刚走进宫门,李园的杀手就从两旁杀出来,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头就被割了下来,接着,李园又诛杀了春申君的所有亲族。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就这样被杀掉了,更为悲惨的是他可能到死也不知道是谁杀死他的,因为在他印象中,李园是胆小温和且自己对其有恩的一个人。

春申君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没有认清李园这样的人,对他没有防范。而这一切,正是他身死族灭的根本原因。

认识评定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人的许多外在情感都是装出来的,尤其是当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时,人心更是难测。所以,无论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为政者,都必须深入观察,真正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谨防误识、误交、误用。暂时难以认清的,不妨冷淡处之。否则,将会给自己造成不利,给大局造成损失。

历史上因错误识人用人而铸成大错的例子不在少数。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的教训都是值得吸取的。

前秦帝国的皇帝苻坚,任用平民出身的王猛为相,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帝王。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帝国迅速瓦解,他被后秦帝国的姚苌所杀,结束了其轰轰烈烈的一生。

苻坚是个心地善良,胸襟开阔的人,他对人从不猜忌,即便是那些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将相,他也以礼相待,从不杀戮。甚至如鲜卑亲王慕容垂、羌部落酋长姚苌,他还引为知己,授予高官,赋予很大的权柄。

王猛生前曾劝谏苻坚说:“皇上与人为善,也不能不分敌我。国家的死敌不是晋帝国,而是杂处在国内的鲜卑人和羌人。更让臣担心的是,他们的首领都在朝中身居要职,有的更握有兵权,一旦有变,国家就危险了。”

苻坚坚信只要诚心待人,对方一定能诚心待我,有此观念,他并未把王猛之言放在心上。王猛死后,他对这些人更是信任不二,宠爱日隆。

淝水之战后,苻坚逃到洛阳,那些尚未到达淝水的大军也闻风溃散。

鲜卑籍大将慕容垂见有机可乘,遂起反叛之心。他借口黄河以北人心浮动,自请苻坚派他前去宣慰镇抚。苻坚对他毫无防范,不仅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还亲自向他致谢。慕容垂渡过黄河后,立即号召前燕帝国的鲜卑遗民复国,建立了后燕帝国。

其后,迁到关中的鲜卑人,又在慕容泓的领导下,建立了西燕帝国。苻坚命他的儿子和羌籍大将姚苌征讨西燕,结果大败,苻坚的儿子阵亡,姚苌畏罪逃到北方,后又叛变,建立了后秦帝国。

鲜卑人和羌人的反叛,使前秦帝国陷入了灭顶之灾。不久,首都长安被困,苻坚突围西行,在五将山被后秦兵生擒,送到后秦皇帝姚苌的手上。

苻坚至此,仍怀有生的希望。姚苌二十年前犯罪当诛,在绑赴刑场处斩时,时为亲王的苻坚见他英武不凡,遂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救下。有此大恩,苻坚深信姚苌自会感恩图报放他一马。

万没想到,姚苌先是向他索取传国御玺,继而百般污辱。苻坚万念俱灰,大骂姚苌忘恩负义,姚苌不待他多言,就把苻坚活活缢死。面对如此惨剧,后秦的羌人部队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苻坚犯错误的根源,在于他心地过于善良,在那种情况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仍轻易相信别人并委以重任。这种品质对于个人,无疑是那种值得去结交做朋友的人;但作为一个治国者,这反而成为一种致命的弱点。识人难,用人更难。预防这类错误,关键在于“防”,可惜的是,苻坚从来没有给自己在这方面筑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