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旁观”就是对孩子该放手时就大胆放手,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不包办代替;即使遇到“状况”时,也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不充当孩子的“保护伞”……使孩子在“自己做”和“自己解决”过程中开动脑筋、吸取经验、磨炼意志、锻炼能力。
身边案例(一)
玩沙
妈妈来幼儿园接小强回家。小强看到沙池里有几个小朋友正在热火朝天地玩游戏,马上被吸引了,央求妈妈也要参与。妈妈看时间尚早,就答应了。小强兴高采烈地加入了“筑长城”的游戏。妈妈在一旁跟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聊天。过了一会儿,“战争”发生了,只见小强跟一个叫文文的小朋友因为争夺推小车相持不下,两人各自紧握小车一个把手互不相让。这时,文文的妈妈着急了,赶紧冲过去“支援”:“是我们文文先来的,你让给他先推……”
幼儿行为解析:
幼儿自我意识比较强。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在家里不需要去和其他人分享玩具,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严重,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争夺玩具的行为也就特别多。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大人介入,孩子们都会自己解决。即使有时暂时吃了点亏,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次体验和锻炼,更是一种成长经历。如果孩子对大人产生了依赖心理,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独立性差,胆小、没有主见的性格。
方法运用:
小强妈妈看到这种情形,赶紧进行了调节和干预,跟孩子说:“小强和文文都很能干,都想用小车去推沙子,可是车子只有一辆,如果两个人抢着不放,那谁也推不了。你们两个开动脑筋,相信一定能想出好办法。”
孩子接下来的表现让两位妈妈吃惊。首先,文文想出了一人推一个把手的办法,试了试,感觉很难配合,车子总是东倒西歪。接着小强提出了两个人轮流推的平均办法,每人推一次。再后来,两个孩子配合默契,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工作效率”和热情越来越高。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因为争夺玩具而引发“战争”是经常发生的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会发生危险,大人不要过多参与,最好“袖手旁观”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孩子遇到“困难”,会本能地向身边的家长求助,这时家长可以装作没看见或者没听见孩子的求助信号,让孩子打消依赖大人的想法,自己面对矛盾,并且想办法自己去解决。也可以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建议,让孩子有勇气去积极面对。
知心话语:
该放手时就放手,做父母的可以适当收敛起自己对孩子的关注与担心。有的时候,要学会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请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会强大得让你吃惊。
身边案例(二)
不一样
妞妞在幼儿园里自理能力挺强的,会自己吃饭,会穿脱裤子、鞋子,玩完玩具会自觉收拾整理……可是一回到家就变得很“低能”了,什么都不会做,连吃饭都要妈妈喂,否则就不吃。妈妈很奇怪,孩子在幼儿园不是做得很好吗?在家和在园表现为什么不一样?
幼儿行为解析:
孩子从出生10个月到6岁这个阶段,有几个时期会出现“我自己做”的强烈愿望。在这个敏感期内,大人如果不给孩子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孩子就不再愿意自己做事,从而对大人产生依赖。
小孩子都具有从众和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在幼儿园里,看到其他小朋友都自己做,她也会自觉跟着做。在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们的要求是一致并且是一贯性的,做得好的孩子还可以得到表扬。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赏识,所以妞妞在幼儿园什么事情都会自己做。回到家里没有了群体榜样的氛围,孩子也摸透了父母的想法。她知道,只要自己“耍赖”,爸爸妈妈就一定会帮忙,因此就会出现在家里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的情形。
方法运用:
妞妞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家中家长没有充分提供让孩子自己做的机会,如:吃饭的时候,可能嫌她吃得慢又把饭菜洒得到处都是,妈妈干脆喂她吃;穿衣服的时候,妈妈要赶时间,没有耐心看孩子磨磨蹭蹭,赶快帮她穿好……时间久了,妞妞已经对家人产生了依赖。
想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家长要耐得住性子,做一个“袖手旁观”者是最有效的办法。
1.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慢”。孩子年龄小,手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不够好,有时会显得“笨”。这时家长不要心急,要带着足够的耐心和欣赏的目光去等待。
2.提供动作的示范和指导。成人认为很容易的事情,孩子却要反复练习多次才能够做好,如:吃饭时,怎样拿勺子,怎样扶碗,饭才不会洒;穿鞋子,要先分清左和右,把脚伸进去后,再提什么地方穿起来会比较容易;洗手,大致分有几个步骤……孩子清楚了动作要领和方法,做起事情来才不会有畏难情绪,速度也会加快很多。
3.预留出等待的时间。为了避免迟到,家长要把等待孩子的时间预留出来。如果经常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做,结果还是父母包办代替的话,孩子的能力总也不会得到提高。
4.做一个“懒妈妈”。让孩子主动做事有时要用一点“小智慧”,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正忙着别的事情,不能帮你,你耐心等待。”孩子等不及,就会自己试着做。或者给孩子一些鼓励:“你先试着自己做,妈妈相信你能行!”有时还可以跟孩子“耍赖”:“妈妈太累了,帮不了你了,你看怎么办?”
知心话语:
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会刺激大脑的活动,能促进孩子观察、注意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不要用你的“爱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动手去做,孩子才能在做的过程中收获到实践的经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身边案例(三)
我自己来
妈妈给小美买了一件新连衣裙,小美很喜欢。这天出门,小美一定要穿这件新裙子,并且还不要妈妈帮忙。妈妈看着她笨拙的动作,很着急,赶紧帮小美穿好。没想到小美却不领情,一边哭一边把裙子往下脱:“我自己穿,不要你穿……”
方法运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不愿意事事都要他人代劳,喜欢尝试“自己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孩子也担心自己没把握做到或者做好。这时,有的大人会说:“你不会,我来帮你。”或者不耐烦地制止孩子:“别做了,笨手笨脚,耽误时间。”孩子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同和实现,并且成人在孩子还没有尝试的时候,就否定了孩子的能力,所以这时孩子就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抗拒你。就像小美一样,你帮她做了,她不但不领情,还要自己重新来过。
知道了孩子的这种心理,如果不是赶时间,就可以袖手旁观,让孩子自己试着做。必要时争取孩子的同意,只要给予一定建议或协助就可以了:
“需要我帮你拉一下拉链吗?”
“用手提一下这里也许会好一些。”
如果的确要赶时间,就明确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自己穿,妈妈很高兴,你长大了,会自己做事了。不过今天时间来不及了,这次我先帮你穿,下次你自己动手好吗?”只要让孩子感到,大人对她有足够的尊重,而不是强迫,孩子就会变得很通情达理。
知心话语:
想要做到袖手旁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孩子的弱小以及对孩子的爱,大人会有一种本能地想要去帮助孩子的冲动和欲望。每当这时,就要努力克制和打消想“帮”的冲动。
温馨提醒
当本能地想去帮孩子做的时候,想一想,如果你不在身边,遇到事情,谁来帮?如果同龄的孩子都会做,自己的孩子不会,你的“帮”是爱还是害?这样想的时候,就会轻松做到“袖手旁观”了。
专家支招
张美华,女,1955年7月生,河北省张北县人。198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进修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做过多年教师和报刊编辑,倾心于母亲教育事业。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发表多篇家教文章,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下面是她的育儿事例——
和他爸爸分开后不久,我就被调到市里。那时,儿子只有六七岁。而那一段时间,我刚刚调到一个新单位,想的是要尽快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下雨了,许多家长给孩子送伞、接孩子,可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有时是我下乡采访不在家,有时是我没有这样想。这样一来,孩子只有自己想办法了。所以,儿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添衣服,自己带伞上学,自己去修鞋,自己备好零钱给自行车打气、补胎。如果儿子忘了带钥匙,放学回家可能会赶上我去采访或应酬饭局,他就只能趴在门上写作业。
自己把握自己的事情,从小就作为一种意识根植在儿子的心田,进而成为一种习惯主导着他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和事业。
摘自《好孩子从妈妈的好耐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