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用不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大人明明知道孩子的需求,却有意装糊涂,表示不理解、不明白,并适时地向幼儿发问,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身边案例(一)
你想说什么
喜喜看到楼下有许多小朋友在玩,她也想去,于是就带着哭腔含糊不清地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出去玩,我要你带我出去玩。”妈妈开始没听清楚宝宝在说什么,仔细分辨才听明白了宝宝的话。妈妈对宝宝这种耍赖撒娇的说话方式很不喜欢,批评了很多次,收效不大。
方法运用:
每当遇到宝宝不好好说话的时候,家长都可以采用明知故问的方法应对。这个时候即使是听懂了孩子的意思,也装作听不懂,故意反问宝宝:“你在说什么呀?我听不懂,你再说一遍。”如果宝宝还是哭着说话,家长可以继续发问:“你的话我听不清楚,有话好好说,哭着说话我怎么能听得懂呢?”
直到孩子用很清晰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家长才装作恍然大悟地说:“喔,原来你是这个意思呀。这样说话妈妈喜欢,以后不要边哭边说话了,好吗?”
知心话语:
孩子在父母面前,有时难免会撒娇或者耍赖,家长不能一味迁就,要让孩子学会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身边案例(二)
你想做什么
小宝已经两岁多了,不太愿意说话,总是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你看,他现在想吃饼干,就用手一指饼干盒,妈妈赶紧把饼干递给他。吃完饼干想出去玩,他就指指门外。妈妈事情没做完,不能马上带他去,他就大哭起来。妈妈只好依了他。妈妈发现小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比同年龄的孩子差,很着急却不知怎么办。
方法运用:
小宝不愿意说话,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及同龄孩子,与家长没有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大有关系。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家长没有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而是通过孩子的动作、表情领悟到之后立即给予满足。如:想达到的目的,一哭就可以得到满足;想要的东西,用手一指马上递到手里;想说的话还没出口,大人就已经代替回答。孩子不用说话就能满足所有的欲望,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很多语言发展滞后的孩子大多是家长轻易满足、引导不当造成的。
小宝的妈妈可以故意装作不知道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你想做什么?我不知道,用小嘴巴说出来,妈妈才知道。”
“你想要什么?叫出它的名字来,否则它会生气的。”
“宝宝的小嘴巴很能干,会吃饭,能说话。妈妈可喜欢听你说话的声音了。”
或者干脆对孩子的肢体语言不理会,装作没看见,直到他迫不得已开口说话。当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需求或想法的时候,成人要立即给予热情回应,并及时进行鼓励。
知心话语:
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多跟孩子说话、讲故事,多引导孩子说话,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剥夺孩子语言表达和锻炼的机会。
温馨提醒
1.运用“明知故问”法的时候,大人反问幼儿时的态度一定要表现得温和、诚恳;2.当“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时,表现得要自然。
专家支招
陶宏开,美籍华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被誉为“中国戒网瘾第一人”,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做了千余场报告,亲自挽救了500多名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培训了上万名志愿者。2004年底,被共青团中央聘为首位“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获国务院颁发的200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2006年初,获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5部委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他的教育观点如下:
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感知识别能力和基本的理性思辨能力,从早期开始,就要通过各种适度的方式,使幼儿慢慢感觉并体会父母的意向和引导。在其刚能明白父母的话语的时候,就要仔细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使其真正体验、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如按时起居进餐、听从父母的道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等;哪些是不该做的,如任性挑食、说怪话、以哭闹来达到自己的无理要求等;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撒娇、随意喊叫、贪吃零食等。通过这些教导,会使孩子自小就有理智,自觉地多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并尽量少做可做可不做的事。这样,会使孩子减少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在人生道路上随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摘自《好父母胜过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