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8041700000008

第8章 遇事喜欢逃避怎么办?

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以难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禅林宝训》

“释义”

在平时,对的一定要努力地做,不对的一定要坚决地制止,不应该因为困难就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果因为现在做起来难而不管它,又怎么知道将来的事情做起来不比现在更难呢?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坎坷,面对困厄,有人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了面对和征服,结果不言而喻。越是逃避的人,越是躲避不开失败的命运,敢于迎头而上的人,才能够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恒伽池边,正好当地僧团里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过错,违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发觉了,于是大家都起来指责他。

可是,那位犯错的比丘,面对大家的指责,要么是找借口搪塞,要不就是顾左右言他地逃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如此,而且还对来责问的比丘怒目相向。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将这个人驱离!为什么要忍受这位异类对大家的伤害呢?比丘们,当他的真面目还没被发觉时,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好比丘,然而,一旦大家发觉他是团体中的败类时,就应当赶他离开。为什么应当赶他离开呢?是为了不要让其他真正的好比丘,被他污染的缘故。”

读了这则历史记载,可知,一个修炼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不愿当众忏悔,就像故事中被驱离的比丘,并不是因为犯戒而被赶走,恰恰是因为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逃避当众忏悔,才使得他被赶出来。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意外和不如意的事情,能否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生活中,常有人以逃避来麻醉自己,以减轻痛苦。有些人想出去旅行,有些人则努力地寻找快乐。但是,在他们能够直面这些事情之前,他们一直是恐惧的、不快乐的。

有些人面对问题时,表面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实际上则是因为骨子里的懦弱,没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没有承担责任的真诚。懦弱对生活、对事业都相当不利。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备的要素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无畏地去面对。

郝峰唯唯诺诺地走到中年,在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之后,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平庸状态都是源于自己的逃避太多,要想改变生活,必须改变懦弱逃避的心理。有了这种认识,他开始采取主动了。

郝峰首先从自己家里做起。他老婆骂他时,他不再惧怕,也不再反抗,而只是淡淡一笑,说:“我虽然无能,但我也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婆被他这种自信的笑惊呆了。之后他又说:“我会很快找到工作的。”老婆跟了他这么多年,很清楚他懦弱的性格。所以,他这么说的时候,她很高兴。于是,他们的家庭很快恢复了和谐。

然后,郝峰开始找工作了,他没有再逃避。经过一番准备,郝峰到一家私营公司应聘出纳一职。他精心地准备了自己的简历,准备了面试的答辩词。然后,他鼓起勇气走向那个公司。他迎着老板的目光,流畅地进行自己的求职演说。面对老板不客气的盘问,他很小心,很得体,毫不浮躁。

老板被他的从容打动了。不久,郝峰有了新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郝峰的成功在于他的一次心灵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拒绝逃避的革命。

如果一个人不能在重大的事情上接受生命的挑战,他就不可能有胜利,不可能有快乐的感觉,同样,也不可能摆脱逃避的困扰。

人们在逃避职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辞,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但是,如果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作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先不要试着去逃避,如果能勇敢地去面对,也许会发现事情原本很容易解决。逃避尽管能帮助人暂时地摆脱责任和压力,但毕竟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

有逃避心理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可以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广交朋友,尤其是广交积极向上的朋友,能使人变得积极乐观,敢于直面困难,承担责任。

一个人在逃避的心理状态下,不是走向崩溃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有些人之所以有着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个人主观意识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选择了逃避。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克服自己的缺陷,克服逃避心理,那么我们就能战胜自己,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