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8041700000007

第7章 有吝啬心理怎么办?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释义”

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吝啬使心灵荒芜。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钱,但更需要情谊。小气冷漠,会使自己成为孤独的人。对金钱不能挥霍无度,也没有必要太过吝啬,能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幸福。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送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花了约一分钟,就把草送了出去。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送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送了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了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送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终于能把财物布施给别人了,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证得了菩提。

这个故事令我们非常感动,认识到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发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通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

生活中有人称吝啬的人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只说明了吝啬行为的一个表象,实质上吝啬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冷漠,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财物,甚至可以为了蝇头小利而六亲不认。然而,当他们抱着自己辛苦守下来的“财富”的时候,也许那时才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贫穷。吝啬会让人失去很多,包括工作、事业,甚至家庭。

吝啬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其实人大都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所谓礼尚往来,人家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这当然好,就算是回敬一分,也不为过。如果只想着得到,丝毫不愿付出,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吝啬者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有的吝啬者很会算计,以求自己尽可能少付出,多获得;有些吝啬的人,知道一毛不拔不好,会有损于人际关系,于是,他们就采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别人的恩赐的策略。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孤立自己,是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

我们现在来看看吝啬行为具有的特点:

1.自私性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2.冷漠性

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处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3.封闭性

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从吝啬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吝啬的危害是很大的,我们应当消除吝啬心理。要消除吝啬心理,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尝试:

1.领悟法

即从精神之中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萦怀心头,而要理智地看待。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要克服吝啬心理就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会使自己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更上一个层次。对金钱的消费应该有尺度,有所计划,不能挥霍无度,无所节制,但也没有必要太过吝啬,不必每用一枚铜板都得抠算出它的分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