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8041700000069

第69章 有回避型人格怎么办?

不要回避,因为有些事你永远也回避不了。——佛陀

“释义”

当问题出现时,不要回避,因为无论你怎么回避,问题还照样存在,还是需要解决。回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妨直面迎接问题,使其迎刃而解。

一个人采用回避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是因为不敢深入到自己的心灵内部,这样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每个人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机会。拒绝回避,走出逃避的心态,直面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并实现它,这才是理性之人。

晓华兴趣广泛,思维敏捷。高考失利后,他在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很高。晓华的工作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三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晓华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助手,本来可以使事业如虎添翼,然而晓华却陷入了怀疑自身的泥沼,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四个月后,老总看到业务成绩下降,免除了晓华的营销主管的职务,并让其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晓华的情况更为恶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他人主动与其接近时,他总是有意回避。

公司举办客户联欢会,原则上所有的人都要参加,但晓华没有报名。公司领导动员其参加,晓华就和大家一起参加排练,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不知跑哪儿去了。

晓华心底总有一种痛,因为他的人生并不顺利,没有考上大学,这个结在他心底早就有了,当他习惯性遗忘时,他会忽略,而一旦有条件反射时,他就会想起来,非常不安。他想回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回避这个世界。晓华说:“我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关爱我,包括我的恋人,我只能回避一切。”

回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力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常有以下表现: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己(或仅有一个)。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风险。

只要满足以上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之中,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下定决心时,却已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想方设法推辞。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行为退缩源于心里的自卑。他们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障碍影响了人的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要矫正、调适回避型人格障碍,可以从消除自卑感入手。

1.要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

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自信心

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其实不然。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自卑心理者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到这些优点可以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