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8041700000068

第68章 有分裂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守住本性,不忘形,不偏激,才不会迷失自己。——佛陀

“释义”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但不能忘形,不能偏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对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迷失本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学会表达情感,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如此能有效地避免分裂型人格障碍。

一些人在生活中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他们孤独、沉默、隐匿,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既无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常做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显得与世隔绝。他们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情感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细腻情感的能力。

人具有群居性,就连漂落在大海中孤岛上的鲁宾逊,也有一个伙伴——黑人“星期五”,使他不会太孤单。可是有些人宁愿把自己从人群中分离出去,似乎只有一个人生活,他们的心里才能得到平静。

22 岁的罗某是某大学哲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大学三年以来,他从不和同宿舍同学一起聊天、谈话,也很少见同学、老乡来找他。因此,同学们都在背后戏称他为“怪人”。

他终日独处,冥思苦想,偶尔交谈也不能与人合拍,说的竟是些“玄论”,令人莫名其妙。他学习成绩不错,但性格孤僻,对人冷漠,又很怕羞,敏感,从不肯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在一段时间里,他突然着迷于气功,经常不上课,外出去找什么“气功大师”传授秘诀。他一味地我行我素,行为奇怪,简直像个“外星人”似的。当学生尚且如此,工作以后怎能适应社会?同学们都为他着急,他到底怎么了?

罗某的表现就是一种典型的分裂型人格障碍。所谓分裂型人格又称为怯弱与自卑人格,具有这样一些表现:内向、孤僻、胆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知己、行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们尽管没有丧失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但社会活动能力差,又缺乏进取心,常静坐沉思,沉溺于幻想之中。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儿童就是在与父母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地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发生偏移,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上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导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因而自卑、怯懦、胆小等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下来,成为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例如,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经验,因而遭受挫折;缺乏机会,人际关系不融合,因而很少获得成功;经常受到家长过分的苛责和打骂、教师或上级过分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人当众羞辱,等等,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受环境压抑或社会观念影响(如遗传决定论、宿命论等),承认自己天资不如人,或时运不济,并以此来解释自己的处境,聊以自慰,其结果必然助长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好交往,使他们不了解周围的人,别人也不了解他,难以得到他人同情、谅解和帮助,于是自卑、怯懦、胆小和内向等人格特征更加强化巩固。

人生是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欣赏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动力。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社会信息量。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还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且又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比如通过饲养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可以激发生活的情趣,实现自我满足感,改善冷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