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803900000031

第31章

第二篇 修心禅第一章通达第五节智慧的忍辱是有所不忍

忍辱是佛教六度中的第三度。在《遗教经》中有这样的文字:“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如此看来,似乎唯有接受一切有理或无理的谩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忍辱;在《优婆塞戒经》中,需要“忍”的“辱”就更多了:从饥、渴、寒、热到苦、乐、骂詈、挝打、恶口、恶事,无一不需要去忍。

难道修行者必须忍受世间一切,才能获得解脱吗?

圣严法师承认忍辱在佛教修行中非常重要,佛法倡导每个修行者不仅要为个人忍,还要为众生忍。但是,所谓“忍辱”应该是有智慧的忍。

第一,有智慧的“忍辱”须是发自内心的。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火气消了,心有大悟。

禅师告诉青年“忍辱”的方式,并身体力行,他之所以能够坦然接受青年的无理取闹,正是因为他心中无一辱,所以青年的怒火伤不到他半根毫毛。在禅宗中,这叫做无相忍辱。这位禅师的忍辱是自愿的,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感化青年,并且取得了效果。生活中还有些人,面对羞辱时虽然忍住了嗔火或抱怨,但内心却因此懊恼、悔恨,这种情况就不能称为“有智慧地忍辱”了。

第二,圣严法师提倡的“有智慧的忍辱”应该是趋利避害的。

所谓的“利”,应该是他人的利、大众的利,“害”也是对他人的害、对大众的害。故事中禅师的做法是圣严法师提倡的忍辱,在这个过程中,法师虽然挨了青年人一拳,但青年因此受到了感化。对于禅师来说,虽然于自己无益,但对他人有益,所以这样的忍辱是有价值的;如果说对双方都无损且有益的化,就更应该忍耐一下了。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忍耐可能对双方都有害而无益。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不能忍耐,还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化它。圣严法师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如果明知道对方是疯狗、魔头,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不能默默忍受了,必须设法制止可能会出现的不幸。这既是对他人、众生的慈悲,也是对对方的慈悲,因为“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

《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不能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由此可见忍辱的重要性。智者的“忍”更需遵循圣严法师的教导,有所忍有所不忍,为他人忍,有原则地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