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视觉艺术欣赏
8033100000011

第11章 宣纸上的舞蹈(5)

1.表现情感的

我们前面说过,书法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书写,就是因为其独有的柔软的毛笔、墨在宣纸上写出的有一定宽度的线条,这种宽度保证了其中存在无穷的变化,也正是这变化包藏了作者情感的脉动。书家每每临池,必是将长期的生活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手、笔,传递到线条中。书家笔下舞动的线条,就是化物态为情思、变具象为抽象的审美情感的抒发。纵观书法史,哪部成功的作品不是作者或游名山大川,或独居陋室怀千里之忧,或对敌怒发冲冠,或遇友喜形于色,或报国无途苦闷于心,或看破红尘飘然不群,情动于中而诉诸笔墨的。正是在情之所驱、不书不快的情况下,书家将心中的感触、胸中的淤积倾泻而下,形成笔底波澜,才使看似寻常的线条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使书法作品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使观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产生动目摇神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虽然是抽象的,但它的感情的表现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定性的。

正如明代书法家祝林山所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就要从作品的形象入手,从情感在书法上的指向性出发,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在情感支配下的神异创造,领略书法有限寓无限、抽象含万物的巨大的审美功效。

说书法是感情的产物,首先应当提到的应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这是王羲之33岁时所作,是他与太原孙承公等41人趁着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一起在会稽山阴,曲水流觞,赋诗抒怀,作诗三十七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便在微醺中挥毫所作的序。他游目骋怀,仰观俯察,将心中沛然之情,畅然之怀,加一丝淡淡的哀愁,尽情贯注笔下,一挥而就写出了遒媚劲健,潇洒流畅,万古不朽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情感和心神的畅美流贯于每一个细节,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都极尽用笔使锋之妙,通篇324字,每一个都是王羲之创造的生命形象,筋骨血肉丰满,精神风仪各具,即便是相同的字,都表现出他的智慧创造之美,不使雷同。如序中有20多个“之”字,都写得各个不同,自成妙构。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备;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作品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

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及王羲之晋人风度和高超书艺水平共同作用下诞生的《兰亭序》,被称为神品。在其深层,在彼时彼地,王羲之所特有的、不可重复的感情是它的决定因素,作品反映出的和谐自然,不假修饰,冲融舒徐,不激不厉,都是这一情感的外化。试想,离了那时那地那景,离了因之而生的情感,即使王羲之再写一遍《兰亭序》,很难说是什么样子了。难怪有人说,《兰亭序》好得让你无法加上一个点画、改变一个字形或者结构。解缙在《春雨杂述》中则说:

“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沈尹默也说:“当时逸少本天全。”都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

讲到书法表达情感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季明文稿》。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颜真卿和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常山被叛军攻陷后,杲卿父子被俘并遭杀害。颜真卿闻讯,悲痛不已,以激昂悲切的心情,挥笔写下这篇祭文稿。由于他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不自觉地把铮铮铁骨、勃勃怒气以及对亲人的深切哀思,贯注笔下,挥洒出了有遒劲笔力、大量渴笔、刚中见柔的线条,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当时激烈的情怀、悲苦的心绪和急切欲书的情状。

由于这是颜真卿写的一篇祭文草稿,匆匆而就,无心作书,全凭意兴,心手两忘,使得作品得自然之法,精妙无比。全篇运笔凝重峻涩而又神釆飞扬,笔势朴茂雄奇而又姿态横生,随情绪的波动又呈现不同的变化。前十二行心情较平静,字也较遒婉。往后愤怒、悲痛之情渐入高潮,字便无法度绳约,不计工拙,全无拘束,字忽大忽小,时疾时滞,渴笔枯笔和舛错涂抹之处增多,大有不可遏阻之势。最后五行,特别是到“呜呼哀哉,尚飨”,更是哀思沉痛溢出纸面,笔落之处,惊人心魄。

陈深在跋中这样评价《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发,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的确,《祭侄季明文稿》其美在少有的情感含量,难得的无意于书,真正的自然之妙。这表现心灵的艺术不是生活的再现,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生活艺术的表现,其中融入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心中的生活。书法作为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也不能背离这一艺术规律,书法就是通过线条、结体、章法等艺术元素来表达书法家的所思所想,来表达书法家的心灵世界的。

人说到底是个精神存在,人在生命过程中,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接触中,在环境、文化等的熏陶下,都会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相貌,有的可能成熟沉潜,有的可能睿智聪慧,有的可能天真纯洁,有的可能朴憨实在,有的则可能狡猾诡诈,可能小肚鸡肠,可能心胸狭窄,可能俗不可耐。作为书法家养成的一定的心灵素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到书法作品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神韵、自己的意境。如有的沉雄博大、老辣荒寒、端凝谨严、朴拙沉实、遒劲挺健、婉和流丽、妍媚圆润,有的则可能粗头乱服、软弱无神、状如算子、庸貌俗相。正因为此,才有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丰富性,也有了书法意境之美的髙下之别,也成就了书法作为艺术魅力无穷的可能性。

我们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除在细节上对作品进行审视外,还要超越局部,把握整体,感受作品的神釆气韵,随着作品风貌的导引,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作者心灵的丰富无极、不可言状之美。

林散之的书法是很容易透过笔墨看到心灵的例子。林散之少时家运不济,迫于生计,学画谋生,因迷于诗、书、画,自号“三痴生”,后因“三痴”之谐音,改名视为“散之”。而立之年后,拜黄宾虹学画,深得黄宾虹笔墨上的指点,并遵黄宾虹的教诲,遍游名山大川,做万里之行。林散之是位喜爱平淡的人,之后他平平静静地生活在乌江“江山草堂”,矢志研习书法,一生寂寂无闻,直到他76岁高龄时,其书作在日本引起反响,从而声名鹊起,“当代草圣”之誉不胫而走。

林散之书法以唐楷、北碑为基础,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深入研习法帖,数十年不辍,形成了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神韵兼备、清逸雅静的书风。他在用笔上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他曾说过“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书法用笔难在刚柔并济,但刚和柔在林散之笔下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其中锋用笔,粗而有骨,细而有肉,挺拔劲健,雅韵欲流。他的用墨也颇有成就,将浓墨、淡墨、焦墨、枯墨、润墨、渴墨、宿墨等绘画墨法成功地运用于书法之中,使笔到之处,水墨交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特别是他更善于用枯墨,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依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现、若断还连的笔画来。在如此笔和墨的作用下,他的章法则云淡风清、疏朗清澈、气韵萧散、飘逸静雅、面貌独特,能感受到他行万里路时,将自然揽于胸中,寓居江左时,将平淡作为世界的超然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