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8025600000058

第58章 传播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2)

本来是一种客观的东西,你要是硬把它放在扭曲了的背景下,它要是不变形那就不合逻辑了。我们至今都能脱口而出的一段毛主席语录: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不做总体性把握,不做客观的辩证分析,只按字面理解,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好像只要造反,只要不按常规出牌,就是我们的原则。这又让我们想到了对“革命”这个概念的解释。我们的定义“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其实,就语言文字的通用性来说,它并不只有一个解释。打扑克当中升级这个品种中,有一个规定,在摸牌中有人抢先亮了主牌,但是只要你手中摸到了四张同一数字的牌,就可以反掉他亮的主牌,另立主牌。或者一张主牌都没有,就可以宣布这一轮不用打了,这类规则就叫作对原规则的“革命”。很显然,所谓革命,就是推翻现有的规则,另立新规则。毛泽东说的造反有理,当时还有一个配语叫革命无罪。这就是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除此之外,不能随意把它用在任意的场合。我们知道,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毛主席语录》成了派性斗争的精神武器,奇怪的是,两伙针锋相对的人,竟然能让毛泽东自己和自己打起来。这是纯粹的断章取义,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

就是从那时开始,从阶级斗争为纲,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氛围中,人们便给马克思主义罩上了一层“左”的色彩。历史中的人就是如此,当自己踩到自己的影子因而被黑暗所困的时候,总是本能地埋怨光线。就像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地主阶级的反动宣传,有人就怀疑共产党是共产共妻。这种被歪曲过的主义自然会吓着那些没有理论基础的人。

提高马克思主义修养的自觉性,也就是提高生存的自觉性,其中,批判和战斗的革命精神是十分锐利的武器,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争,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它总能指引我们向前,跨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去达到善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传播的大海中学会识别真伪,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在共产主义战士的岗位上贡献毕生精力。

要达到以上的境界,那就不只是向善、智慧、勇敢和斗争所能企及的,它还必须站到最后一个高度才有可能实现,这个高度就是——忘我。

毛泽东在讲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时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这段话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对它的理解,对它的深刻精神的体味,还是在中年之际。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批判刘少奇的《论共产党的修养》,并把它称为“黑修养”,真是太愚蠢太悲哀了。实际上,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绝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当然,这种修养并不是只看你读了多少马克思主义的书,关键在于你是否按照书中的精神去行动。那些见义勇为壮烈牺牲或身落残疾的英雄人物,他们不见得读过多少经典,甚至不见得受过多高的教育,但是在生死一瞬间,他们能舍出生命和鲜血,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传播绝不仅在于大本子的作用。

英雄本身也是普通人,在关键时候能够做出高尚的决择,这说明普通人经过灵魂的历练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他和英雄人物之间并没有多远的距离。这也提醒我们,在英雄主义的传扬中,一定要贴近实际,不能任意拔高。过去的“高大全”已经成为回头一笑的材料。《龙江颂》里的党支部书记江水英,本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妇,但是戏中的生活却只有她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好像她除了支部书记这个角色就没有其他社会关系了。在中国的农村,这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叫概念图解,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既然不真实,也就无从效法。这不仅在艺术上违背了创作规律,也在哲学的层次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规律。让人民大众如同溪水流向江河一样,从沟沟坎坎的缝隙中逐渐聚拢而来,这才是一切理论工作者和宣传战士应该把握的普遍形式,急于求成进而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二、马克思主义的“课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民间的传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利用各种不同的渠道。但是在非民间,也可以说是在“栋梁之才”的成长环境中,则又有着另外一种情形。

所谓非民间,栋梁才的苗圃,无非是指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报刊杂志文艺传媒等领域。在这里,我们先来谈谈大学中的课堂。

大学中的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特别是从2007年教学改革之后,这种统一性更为突出。所谓改革,除了浓缩和紧制之外,在表达方式和传输真谛方面并没有变化。一副正襟危坐义正词严的面孔,如同一鸟入林百鸟压音的气势,首先把教师带到了传经布道的宣讲台上。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放在第一行,以后的内容都是从这里出发而得到的。辩证法那鲜活而无往不胜的力量早就包括在大前提里面了。学生所应该做也只能做的就是记住,顺着逻辑推演理解下去,到考试的时候把这些记忆连成一片上交给老师。我们不免怀念起了古希腊逍遥学派的教学方式,不禁再次翻开《理想国》。每当提出一个问题,他们给足了对方思考的任何可能性,从任何一个角度来反驳立论者都是允许的。当种种的异议都表达出来之后,经过比较和取舍,结论会慢慢浮出水面,但也绝不定为百分之百正确。我们也自然地想到了记者对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采访,在那里,学生的考试从来不设选择题,没有非此即彼的思路,一切都值得讨论。而在我们的考试卷子里,客观题是“最省心”的,“标准答案”是最公平的,在它们面前,师生平等。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任何一个小问题,学生在询问时都有可能“问出圈”,因为我们从来不会从多种可能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比如,“有些”这个词语,课本上提出,日常生活中的含义和逻辑中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生活中是“仅仅有些”,逻辑中是“至少有些”。有位学生班长就问:“我们平时这样说话或写东西,怎么就算是生活的,怎么就算是逻辑的呢?”一时间还真让人不好回答。实际上,一种习惯并不能代表整个日常生活,或者说,生活本身也应该是逻辑的。这就是我们教科书的缺陷,它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应用,做这种区分是把不对等的问题提到了同一个层次。再比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是不是任何对象都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形成理性认识,就有学生提出疑问:在自我意识、反省这类的认知形式中,所谓“闭门思过”、“扪心自问”等等,在这种场合,理性思维表现出它的相对独立性。又比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又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个枢扭的折光,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但实际上更多的情况下这种反作用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间这一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在民间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对生产力的莫大激发和催化,正如毛泽东所说,最大的生产力就是革命阶级本身。总之,教科书圈定的范围和遵循的逻辑,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满足不了当下生存主体对自身环境诸种现象的解释。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就在这种教科书体系和教学体制下,经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使得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还不算重点大学的情况,因为重点大学的学生基础要高出一大截,理解力和驾驭理论思维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大学的学生。在那里,如果只按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恐怕早就把教师请下台了。我这里说的是普遍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几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出成果主要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教学者以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显然,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激发和强化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型学习方式,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在高校很多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对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增加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效果,因此,学生更有理由认真重视案例教学、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确实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相应的,在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也正在走向成熟和贴近教学需求。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的部分,并且包含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但这些模式却大同小异。据不完全统计,在148家精品课的申报材料中,把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观看影像资料、课堂讨论等的比例分别为84.37%、93.88%、75.13%和91.92%。考虑到目前实践教学面对的新环境、新条件和新挑战,单调僵化的模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三年前调查研究的结果,目前,这一状况正在大幅度转身。不管是在组织形式上还是在评价机制上,都正在朝着活泼、适用、灵活、有序的整体效益上发展。比如一位大学校长提出,让学生放一天羊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乍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认真一想道理很明显,我们说的这种放羊,并不是支援性的,当然也不是勤工俭学,它类似于作家的体验生活。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什么叫生产力的活跃性和层次性,遇到险情如何处理,怎样发挥集体的力量等等问题,都会是一种实际难得的历练。决不是“放羊为赚钱、赚钱娶媳妇、娶媳妇生娃、生娃再放羊”这个层次的劳动。

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包括恒常的讲授方法,它们都是由教师来驾驭完成的。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在活动中付出相当程度的努力。在这里,他们情感上的状态便成为关键性的因素。“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情’导入是非常必要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在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主讲教师的第一印象往往决定着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高还是低。因此,在上每门课和每节课之初,都要在导入的技巧上仔细琢磨,注意发掘教材中最贴近学生情绪和情感的积极因素,再用自己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为课程做好感情的铺垫,使学生对课程建立起情感基础,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听课学习,积极思考问题,理论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教师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讲授教育内容,能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快,可以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性,并且基于语言负载大量的情感信息,教师的真情实感融入对教育内容的理性分析之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情理交融的氛围,这将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和联想,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来自于他对这一理论的高度信仰以及对其深刻的理解。为此,一个合格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一素质除了必要的正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生活工作中的理论自修。应该阅读大量的马列原著,并有研究成果。可现在的情况是,既便是博士也有可能没有读过多少原著。因为现在搞半成品加工的空间越来越大,轻易就能通过考核,拿到毕业证,这样的机制很难让人沉下心来钻研理论。没有这种深度开采的基础,要产生强烈的理论情感是不可能的,更何谈把它传播到教育对象身上。相反,那些不媚市俗,自觉提升的教师,一登台便能见其底蕴。他们的举止言行就能够展现理论的魅力。我们应该把这种力量叫作人格的光环。

目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一档“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节目,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让人感动的种种行为。在边远山区,条件想象不到的恶劣。他们不但要教课,为孩子们的吃喝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到很远的地方去采购食品;为送孩子们回家一路随行,甚至把孩子背在身上。在这种背景下走出大山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能没有共鸣吗?

就算是平常的课堂讲授,肯不肯为学生来锤炼自己的语言,花精力来制作精美的课件,花时间来搜集新信息补充自己的教案,这些都不是用死的工作量能衡量的,全凭教师个人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