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实生活中要懂的人脉操纵术
7939000000042

第42章 选择量身定做的“圈子”

从职场新鲜人到有点资历的职场人,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熟稔了关于“圈子”的特征和规则。

经历越多,职场人越能发现选择合适的圈子,处理好与它的关系,也许能给自己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从实际的角度来说——也许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它的力量要比猎头更大更靠谱。除了有朋友帮忙,如果事业处在良好的上升期,结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并且有着很多想法的职场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当作另一项事业来经营,也许几年之后这就不只是几个人的交流饭桌,而是具备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不过,混进某个圈子也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是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这可以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1)身边处处是圈子

人际圈子由小到大,也是无处不在。套一句话说,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定存在圈子。听起来像数学公式,然而,圈子不独立,其间有交集甚至子集的关系。从戒指圈住两个人的小圈子,到家庭的圈子,三五好友的圈子,直至村落的圈子、城镇的圈子、民族的圈子、国家的圈子……从人的社会到自然界,也是各有各的圈子。

圈子,是人际关系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相处模式,但要处理好,却很难。一个陌生人,从陌生到熟识,是从在圈子外到把他拉进自己的圈子里直至进入核心部位的一个过程。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几个群体(圈子)的连接点,可是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职场人并不认为自己拥有这么多圈子。他们只是认同了日常生活中“朋友圈”和工作中“同事圈”的概念。这两个“圈子”,多半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人员结构,把小学同学、聊得来的同事、工作中认识的人,甚至网友全部一网打尽了。

工作超过三年的职场人则开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群,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圈子不带有利益关系,但的确有时候能帮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 500 强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庄纪,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到不了“圈子”级别,但她认为圈子现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职场上最常见的。庄纪所在的部门中,几乎所有管理层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每年年末时,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事们也会经常聚在一张桌上碰杯。

“虽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层校友关系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比别人多了一种优势。”

当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庞大的朋友圈开始渐渐分化,工作和生活带给自己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和同龄的朋友们依然会周末一起约出来玩,和客户公司的高层持续频繁地打交道后,也开始在项目以外的时间渐渐多了交流。不久前,当她的大学同学想跳槽,她试着推荐给客户,竟然成功了,这让她觉得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圈很重要。

其实圈子根本不是一个组织。就像一个名人与另一个名人相遇时,他们是否同属一个圈子只是心照不宣而已。有共同的利益、地位、兴趣的人相互交往可以构成圈子,却无法保证一定会使你产生归属感。

(2)你适合怎样的圈子

选择圈子,一般而言,做什么样的事业,就要选择相应的圈子。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极其自信同时善于把自己的信念灌输给他人的人。信众越多的人,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可以说,一切事业都是人际关系的事业。没有人脉的帮助,没有客户的支持,没有员工的努力,任何事业都很难有所发展。经营好人际圈子,就能更快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事业。

为事业开拓人脉圈子,就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划分。如果想要在某方面有所发展,就要加入这方面具有影响力的圈子。因为事业毕竟和兴趣相差很远,如果只凭着一时的兴趣,事业大多难有起色。这就要求你在经营圈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确定自己的事业方向。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历都用来参加各种圈子活动,所以,你要有所选择。

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加入也不是那么容易。IT 工程师马骏就有这么一段兜兜转转的经历:

在和一个同事玩“三国杀”的时候,他得知一群宅男经常在周末找一家咖啡馆进行技术问题和对互联网行业看法的探讨。然后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对方的 MSN,最终才“打入了”这个小团体。

在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和圈子之间是可以双向选择的。如果知道某一个人群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可以试图通过各种方法结识该群体里的人,然后经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设想的圈子,一个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组织,从现成的朋友圈中培养起来,并且通过人带人的形式把它壮大。

在现今变化多端的社会局势中,光靠本身的专业职能是不够的,唯有对人脉资源进行规划,配合互动互利的方式去经营人脉,才是胜负关键。

第一,弄清职业和事业的人脉资源需求。

需要弄清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我目前的职业和事业进展得顺利吗?

如果顺利,是谁给了我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今后我还要得到他们什么样的支持?

如果不顺利,原因是什么?假如不是我的能力问题,那么,是谁没有给我最有力的支持?他们为什么没有帮助我?

为了实现我的职业目标,我需要哪些人脉资源的鼎力相助?我现在得到了吗?

为了实现长远的职业目标,我还要开发哪些潜在的人脉资源?

第二,在以上基础上,优化人脉资源结构。

比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和未来的结构等。不少人的人脉圈子结构太单一、单调,导致了人脉资源的质量不高。比如,有的人只重视公司内部的人脉资源,而忽视了公司外部的人脉资源,造成圈子狭窄,信息闭塞,坐井观天。有的人只重视眼前的当下的人脉资源,而忽视了未来的今后的人脉资源,结果,随着职业和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造成关键时刻人脉资源缺位断档,临时抱佛脚往往效果不好。

第三,注意人脉资源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

在选择你的“圈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关系联系的紧密程度),哪些是知心朋友,哪些是泛泛之交;人脉的广度即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性和人脉资源直接的相关性。

(3)你是圈子里的谁

圈子里常听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确切地说应该是“人在圈子,身不由己”。在圈子里的每个人,都对圈子的存在和发展负有一定的责任。

很多朋友说帮人帮到自己心累,因为圈子的组成离不开一个一个的朋友。当朋友有难,不能视而不见,或许你很想装作视而不见,很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的好,但是往往到最后也要硬着头皮出面。谁让你们是朋友,谁让你们在同一个圈子,有着同样的利益呢!

在圈子里,核心人物通常在一个行业中做得不错,或者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展露出特别的天分。除了这种角色外,还需要能担负传递、沟通、暖场等功能的角色。就像在一场小型聚会上,有开场时站在聚光灯下致辞的人,有端茶送水的人,有在门外接收快递送货的人,也有在会场里专门介绍新老成员互相认识的人,各自都有分工。

在圈子里担任什么角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如果发生变化,也可以看作是职场人自己本身改变的过程。

王露从工作第一年开始,每年都参加“驴友”活动,但别人规划的路线有时候并不是她想要去的,她的一些建议也无法得到回应。于是从 2007 年开始,她便尝试自己组织爬山活动和徒步行走。

最初看论坛里其他人召集活动,她觉得一点不难。一旦自己做就发现其中涉及的事情非常琐碎,有时候一些细节想得不周全会增加很多麻烦。旅行的中途还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状况,出行前后需要不断和别人去沟通。尽管平常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和人打交道,但出行的组织工作还是让她觉得“非常麻烦”。

她需要不断发邮件给“驴友”们来反复确认对方的想法。为了使一个行程尽量完美,她事前要想得很细致,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几次担任领队让她有了一个“驴友”,这个“驴友”和她的本职工作也产生了交集——有同行在她半夜加班的时候和她一起讨论工作。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活动组织经验让她在工作方法和与人交流上也有所改变。

像王露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她只是处在一种由热爱户外运动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随着她个人意愿的生成和凸显,这种松散的组织无法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她有目的地成为一名“圈子建立者”,即使她不发起,也会去加入一个更为稳固的群体。

职场人的圈子也有长短期之分。如果是公司性的行为,更会流于长期;自发组织的活动会由于组织者的退出或兴趣转换而消失或有所调整,但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终身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