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7903800000014

第14章 勤俭为国(2)

文帝要建露台的旨令传下后,朝中上上下下的大臣们很快行动了起来。他们先很快组建了一个由专门人员负责的“露台筹建机构”,然后迅速向全国招募最出色的建筑工匠,并让他们夜以继日地设计出最好的露台图样。

露台图样设计好后,有的大臣提出:图样设计得虽够气派,但过于讲究,这不符合当今皇帝倡导节俭的国风,因而提出推翻设计图样;但更多的大臣则不这样认为,他们强调皇宫的气派,豪华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当今正逢太平盛世,皇恩浩荡,如果露台太小气,太素朴,岂不有损当朝君主的皇威?于是大家还是坚持现有的设计图样,并准备将它禀报文帝,等待批准。

文帝见图样后,先是为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而惊叹。但很快,大臣们见他眉头紧锁,继而带着极不安的神情说:“这恐怕过于奢华了。”

文帝的话音刚一落,文帝面前立马站出了几位热心露台建筑的大臣。他们中有的强调:陛下即位后十几年没建一座宫殿,这已是先王中少有的;有的则历数文帝当政后生活中注重节俭的事实,诸如一向带头不穿上等丝绸缝制的衣服,对宫中妻妾费用加以限制等。他们认为:文帝在节俭方面,已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现在陛下建一座稍微气派点的露台,花些钱,实在不必苛求。

文帝听了这些大臣的话后,没有再马上表态,而是又将露台设计图样反复端详了一番,然后他把朝中负责财政的大臣找来,指着“露台图样”,态度极认真地问道:“你说,要建成这座露台,得用多少钱?”

财政大臣最知道文帝十几年来生活一向反对奢华,但现在他也认为皇帝要建一座像样点的宫殿的确不算什么。于是,他望了望图样,迟疑了片刻,慢吞吞地吐出一个他自认为文帝尚可接受的数字。他说:“估计一百金足够了。”

“什么?建造一座宫殿要耗费一百金!”文帝听了财政大臣的话后,眼睛睁得大大的。

财政大臣是位上了年纪的老臣,他见陛下一脸吃惊的样子,忙捋着胡须继续说道:“陛下,建露台是大事,一百金不足惜。陛下平日崇尚节俭,这的确是明主治国的上策,但陛下提倡节俭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弘扬皇权的威严。因而露台建筑花费过于拮据,臣认为不足取。更何况,国库这几年已相当殷富,拿出这些钱财来已不算是什么难事。望陛下……”

财政大臣还要说下去,这时只见文帝已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他一边摆着手,一边对大臣们说:“一百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它已抵得上当今十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朕从前一再倡导节俭,并注意从生活小事方面身体力行;现在,在动用国库这样的大事上却大手大脚,一挥手就是一百金,这岂不是让天下人责怪朕轻大重小吗?再说,国势现在刚刚稍好,如果蔓延起奢侈浪费之风,奋发的精神就会消退,国势就又会衰弱。朕一带头先行奢华,下面浪费之风会如决堤的水,到那时,再去补救恐怕也难了。”说完,他没等大臣们再说什么,当即作出决定:露台不造了!

就这样,文帝经认真思索,没有造露台。此事传出后,天下人纷纷赞誉文帝节俭的美德,并争相仿效。一时举国上下节俭蔚然成风。

汉文帝厉行节俭,不仅表现在一时一处,公元前157年,汉朝许多地方旱情严重,蝗虫成灾。文帝闻此消息后,立刻作出决定:各地暂时不要向朝廷进贡物品,并且宫中要把一切费用开支压到最低限度,以此帮助百姓度过灾年。

他在朝时,大臣们同他商议为他建陵墓的事,他一再叮嘱大臣:陵墓修得不准过高、过大,其中装饰一律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在他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他的儿子和身边大臣,不要用珍宝等做陪葬品。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了解文帝的大臣们说:他从公元前179年登基至病逝,在位22年间,他不仅没有修过一座豪华的宫殿,就是在他所住宫中建一座像样的花园,他也不允许。他宫室中所需器用,20多年来几乎没有增加。

在我国古代,作为一国之主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自个营造殿堂、楼台之类的,这是常有的事,在当时看来似乎是理所应当,不足为奇。汉文帝是有名的“贤君”,在他和后来景帝的统治期间,出现了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文景之治”。可以想得到,这与汉文帝的治国良策是分不开的,而这治国之策的重要一点,就是注重节俭。俗话说,上行下效。设想一下,如果文帝挥金如土,不惜一切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话,下面势必仿效起来,那样还谈什么治国兴邦呢。

召信臣革除奢靡之俗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

西汉时期,有位南阳太守,名叫召(音邵)信臣,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仅几年工夫,当地风气大变,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正是汉元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由极盛开始衰败,元帝继位后沉湎于酒色,大小政事委任宦官石显,从元帝到贵戚近臣竞相奢侈挥霍,土地兼并日重。上行下效,朝廷的腐败风气很快蔓延到各地。河南南阳与其他地方一样,旧的风俗盛行,民间遇到红白喜事都要大操大办,破费巨大,弄得百姓叫苦不迭。许多人家因嫁女娶媳生老病终而花费大量钱财,从而数年不得翻身。有的只图一时风光而忍痛借高利贷,最终家庭破败。南阳地区地主势力很大,攀比之风更盛,豪富们与府县官吏、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互勾结,依仗权势,推波助澜,鱼肉乡里。腐败的社会风气使南阳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召信臣深知礼俗的危害,下决心改变这股恶习。他一面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一面下令禁止婚丧嫁娶铺张浪费。他还采取措施,打击地方恶势力。对游手好闲者严加痛斥,限令改邪归正;对已经当官的坚决罢免;对违法乱纪,鱼肉百姓者,则绳之以法。从此以后,南阳风俗大变,秩序安定,盗贼罕见,人人努力耕稼犁田,百姓日益富庶。

元帝末年,召信臣升任少府。他坚持勤俭治国,节约开支。任职不久,奏请压缩土木工程,停止修缮和铺张陈设一些皇帝很少光顾的宫馆。又奏请取消由宦官组成的皇家乐队,提议将供给卫宫馆卫队的物品削减一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腐化风气的发展。

召信臣任少府以前,太宫园内里曾建有温室,是专供皇室膳食的,每到冬令时节即提供生葱、韭菜等各类鲜菜。温室建得很考究,菜地四周盖起带庑廊的房屋,日夜生火以提高室内温度,使之在寒冬腊月,也能保证植物生长的温度。这样温室耗资可想而知。召信臣认为,这些设施劳民伤财,应该取消。于是,他借口温室里生长出来的东西不合时宜,不可用来贡奉皇帝,奏请一概废除。仅这一项,每年节约开支数千万。

召信臣千方百计革除奢靡之风,倡导勤劳节俭,深受百姓欢迎,百姓都称他为“召父”,为纪念这位“召父”,南阳吏民为他立祠造庙,世世祭祀不绝。

刘宠投钱清江

居丰能俭,在富能贫。

——《晋书·陆云疏》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官吏贪赃枉法,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有钱有势的豪门贵族,处处强占土地,霸占山林。真正的农民无地可耕,到处流浪,这真是“豪门沃野千里,平民无立锥之地”。社会因而动荡不安,人民叫苦连天。就在这样一片苦难、混乱、黑暗的社会里,却有一片社会安定、生产发达、人民生活与别处大不相同的地方。史书说是“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就是说由于社会安定,没有小偷强盗,没有坏人,所以夜晚的村巷中没有狗狂叫。当地政治清明,府县廉洁,人民见不到横行乡里、欺压敲诈人民的贪官污吏。这方净土就是当时的会稽郡,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为什么外面一片黑暗,这里却有一点光明呢?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清正廉洁、宽政爱民的太守刘宠。

刘宠是刘邦的后代,他的父亲刘丕因博学多才称之为“通儒”,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刘宠自小受父亲的教育,加之自己聪明刻苦,年轻时候就是个很有学问、很有才华、品德优良的人。被地方官推举给朝廷,朝廷先后让他出任了“将作大匠”、“司徒”、“太尉”等大官。他出任会稽太守以后,第一,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先后削弃了各种苛捐杂税近20种,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国库的收入反而增加了。第二,他严惩贪官污吏。官吏违法的一经查实,立即惩治,决不宽容。第三,重视农桑。发动人民治河泊、修水利、开垦荒田、栽桑种麻。把豪门贵族强占的土地没收入官后,分给无地人民耕种。第四,微服查访。就是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化装成普通百姓到地方上去,了解民情,了解地方官吏的情况。第五,禁察非法。就是对违法的坏人决不放过,公正办案,不畏权贵,不妄杀无辜。第五,清正廉洁,不贪赃、不媚上。他在生活上,粗衣淡食,朝廷发给的厚禄,他经常用以兴修水利、办学馆,以至他当官多年家中无一点积蓄。

由于刘宠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朝廷便提升他去任将作大匠的职务。刘宠为了不惊动地方官和老百姓,收拾了一下简单的行装,想趁天色未明,就悄悄离开会稽。他深深记得,他年轻时初举孝廉,出任东平县当县令,由于他仁惠爱民,给老百姓做了一点好事,当他因父亲病重,向朝廷辞官回乡之时,东平的父老乡民赶来送行,街巷挤满,车道拥塞。他怎么劝说,老百姓都不离开。送的礼品堆满官邸,怎么谢拒也无法拦住。最后没法,他只得化装后从小道逃跑。这次他要吸取前次的教训,要趁人们还不知晓时,悄悄离开太守府。

头天夜里他便吩咐夫人和贴身随从,悄悄地收拾行装。第二天,鸡刚叫,会稽城还在沉睡之中,他便不坐车、不骑马,带着家眷随从便匆匆赶出城门。摸黑走了20来里路,天才大亮,他临时雇了两辆马车,装作探亲模样急急向会稽郡西赶去。他想只要赶到西小江,登上渡船,走出会稽郡地界,人民便无法堵道送行了。刘宠又紧紧急急地赶了30多里路,眼看就到西小江渡口了,忽听前边人声嘈杂,渡口码头挤满了人,刘宠大为奇怪,这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便赶忙下车巡看。他刚一下车,一个老者便上前跪拜施礼道:

“刘太守,我们终于等着你了!”刘宠急问:“你们这里出什么事了?”老者答道:

“大家在这里等候着给你送行啊!”

“你们怎么知道我要从这里过呢?”

“太守大人,你就不要再向大家隐瞒了!三天前,会稽郡就传遍大人升迁朝廷将作大匠的消息,大家便自动奉献薄礼,要给大人送行。知道大人爱民如子,不取人民丝毫,不会要百姓为你送行,早就派人到西小江等候。恰巧,前一个时辰从会稽郡城飞马来报,说太守天未明之时,便悄声离去。大家便急急会聚口岸,等候大人。”老者正说话之间,乡民们便一齐跪在路旁,彩匾堵满道路。刘宠急忙上前说道:“父老们请起,刘宠受之有愧。我虽为朝廷命官,因才疏学浅,智术浅薄,没有治理好会稽,怎敢享此厚爱呢?”

“太守,你给我们修了水渠,千亩良田才得丰收。”

“大人,是你为我们除掉了权贵刘成浩,我们才不被欺压!”

“大人,我儿子惨遭恶霸赵太皋打死,儿媳被糟蹋,是你为我老汉申冤啊!”

刘宠也感动万分,声泪俱下地对百姓说:

“大家的盛情,我领了,至于厚礼我万万不能收。我享着朝廷厚禄,怎能再来拿非分之享。我一生崇尚清廉、节俭,大家不能让我做失节之事啊!”

推推让让,闹了将近一个时辰,刘宠也实在难逆百姓的厚意,只从会稽山中赶来的五六个白发老人的百个大钱中取了一枚,才和百姓挥泪离别登舟。当刘宠站在急速行驶的船头,看着仍站在岸边的百姓,觉得自己一文大钱也受之有愧,便将大钱高高地抛入江中。顿时,浑浊的西江江水,便瞬时变清。后来,西小江便改名为钱清江。为纪念他,江边还盖了一座小亭,叫“清水亭”,又名“一钱亭”,建了庙,名叫“一钱太守庙”。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钱清江,写了一首诗:“循吏当年齐周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

意思是说,遵守法纪的好官吏刘宠,留下一枚大钱使千百年都传颂着他的美名,若问现在要体察民情、爱民如子的好官吏怎么做呢?他们一定说要向刘宠那样不要百姓的一文钱。可见,刘宠的事迹影响之大。

清廉节俭的王良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意大利谚语

王良是东汉时期东海人。公元30年,他被光武帝刘秀提为大司徒司直,这是朝廷管理中央事务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但是,王良出任大司徒司直以后,和别的丞相不同,在位时非常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平日穿的是布袍旧衣,住在很平常的房子里,盖的是布被子,用的是瓦器,平时若不穿朝服上朝,人们都看不出来他是丞相。

一次,他到京城郊外踏春赏花,只带一个随从,不坐车、不骑马,信步走到桃花怒放的村庄,被大好春色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便越走越远。当他来到一株株红艳似火的桃树边,看到蜂蝶纷飞于花丛之间,花香阵阵扑鼻而来,便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这时,一个财主也带着娇妻美妾外出游春,也正好来到桃林旁边。此人略晓诗文,听到王良吟诗,觉得此人很有才学。但细细一看,旧袍粗衫,又不似位居高官的人,左看右看,把他认为一个村师寒士,便叫下人来对王良说:

“老先生的诗吟得不错,我家老爷说,每月给你五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