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7902600000021

第21章 中班(7)

(1)第一遍欣赏。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鸭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这遍欣赏主要是让孩子们对音乐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初步建立生活经验与音乐之间的联系)(2)第二遍欣赏。“我们再听一遍,听一听这些可爱的小鸭子在干什么呢?”(这遍欣赏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有音乐形象的前提下,充分发散思维、发挥想象。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3)当孩子们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鼓励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来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因为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不同,如果让他们同用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孩子会感到受限制甚至是一种负担,抹杀了孩子欣赏的兴趣)。简单列举三种方式:

做一做:引导孩子想象,并表现出小鸭子的各种动作,如游水、嬉戏或舞蹈。画一画:引导幼儿用各种符号来记录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要求孩子记录的符号有多美观、多精确,只要他们听出了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并知道可以用不同符号表现就可以了)。

(4)再次欣赏。出示音乐图谱,伴随音乐,讲解图谱,以形象的视觉刺激,帮助幼儿较准确地感受乐曲每一句所表现的内容。同时,间接地向孩子们介绍图谱记录与表现的方法。

3.音乐游戏:寻宝,请你快快蹲下来(通过游戏练习孩子们听辨旋律变化的能力)。

活动延伸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继续请幼儿欣赏《小白兔跳跳跳》、《小蜜蜂》、《小花猫》等乐曲,从中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与内容。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的主旨在于引导幼儿能将音乐的感受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愿意用动作、语言、符号记录等多种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且能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由于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活动中以给定幼儿半开放的主题方式进行欣赏,即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到多种形式地表现音乐,教师没有给幼儿任何统一的要求,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充分的想象和创造。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体验着音乐活动的乐趣。以下是对本次活动的条理性具体分析。

一、活动优势

1.在欣赏的过程中,给定幼儿半开放的主题,提出发散性问题“你听到小鸭子在干什么?”既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同时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当孩子们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后,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音乐感受,而不是做整齐划一的要求,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促使幼儿的个性发展。

3.通过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肢体语言等多通道参与活动。特别是运用图谱的演示,帮助幼儿进一步准确地理解、感受音乐。

二、调整策略幼儿自选形式表现音乐时,可为幼儿准备更多的材料及划分更多的区域供幼儿自由选择,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活动评析模仿小动物的姿态动作,体验童话世界的美好意境,是幼儿最大的乐趣,教师选择生动具体、形象单一的乐曲《小鸭的舞》给中班幼儿欣赏,符合幼儿的兴趣与能力发展水平。教师注重幼儿音乐经验的积累,使幼儿对小鸭子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并能自由模仿小鸭子的各种动作姿态及叫声,这对幼儿顺利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中小鸭子的可爱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引导幼儿欣赏乐曲之初,教师巧妙地运用提问的方法,激发幼儿积极思考,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生活经验,任意想象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摇摇摆摆地行走、追逐游戏、戏水欢叫的场景,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音乐想象力。

让幼儿说出音乐的形象,其困难程度大大超过了用动作表现音乐,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兴趣及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和创设多种活动方式,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以不同的活动方式(表演或绘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积极发展。

反复多次听赏音乐,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音乐记忆力,伴随听赏次数的增加,教师层层递进地提出新的要求,最终顺利实现活动目标。

(点评: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新萍)

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王丽佳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对比,能听辨声音相似的乐器,并在游戏中正确地运用。

2.培养幼儿认倾听的良好习惯。

3.能看懂图示,理解符号的含义。

活动重点幼儿能听辨出铃鼓、手铃、双响筒、双响板四种乐器的声音。活动难点能迅速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并运用所听出的乐器进行演奏。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

(1)手铃、铃鼓、双响筒、双响板四种乐器。

(2)录音机、磁带、帷幕、玩具柜、四种乐器图样标记。

(3)地面用彩色粘贴布置成田字格状,分别贴上标记。

2.经验准备:

(1)认识撞铃、铃鼓、沙锤、双响筒四种乐器,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2)幼儿有听辨不同声音和两种乐器声音的经验。

(3)熟悉《玩具兵进行曲》。

活动过程一、活动的引入

1.以与藏在帘子后的小乐器做游戏的形式激发听辨的兴趣。

2.分别敲击乐器,幼儿进行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如听辨不出,教师可出示乐器。二、听辨乐器声音,站格游戏请幼儿再次听辨乐器的声音,判断后站在贴有它的标记的家中。三、听辨乐器声音,演奏乐器幼儿自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坐在小乐器的家中。教师打击乐器,幼儿听到哪种乐器的声音就演奏哪种乐器。

逐步加大听辨的难度:

1.先后敲击两种声音相似的乐器。

2.同时敲击两种声音相似的乐器。

3.同时敲击四种乐器。

4.在音乐背景下,同时敲击四种乐器。在听辨过程中,引导幼儿理解和听指挥进行演奏。如,出现×(静音符)就停止。四、听音乐,合奏乐器以《玩具兵进行曲》为背景音乐,幼儿边听辨教师帷幕后敲击的各种乐器的声音,边进行乐器合奏、轮奏表演。

活动反思听辨能力是音乐感知中比较关键的能力,因此此次活动的主目标定位在:听辨乐器声音。我根据选择的四种乐器,在活动室中央,设计了四个方形块,使幼儿在有趣的站格游戏和器乐合奏中完成目标,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活动导入设计了小乐器藏起来的游戏情景,运用帷幕遮盖乐器,使活动充满神秘感与情趣,充分地调动了幼儿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听乐器声音、猜乐器名称---听声音找家游戏---敲击相同声音的乐器---选择乐器---乐器轮奏、合奏,这些环节紧密相连,使活动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幼儿逐渐感知、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1.接触和接触有关符号、节奏的游戏活动。

2.使用各种乐器进行演奏的活动。

活动评析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训练幼儿对打击乐器的听辨能力,也是帮助幼儿感知音乐形象,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感受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有计划地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为本次活动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并为活动制定了具体的、明确的认知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教师根据中班幼儿的兴趣与音乐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巧妙地设计了紧凑有序、层层递进、不断增加难度的”听“、”辨“、”玩“、”练“等有趣的活动环节。由于难度适当,使幼儿在每一个环节的活动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大胆地参与新的尝试和探索,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反复感知,充分体验,不断获得新的音乐经验。

不足之处:按照《纲要》的要求,制定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时,除认知目标与操作技能目标外,还应加入“情感与态度目标”。

(点评: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新萍)

宁夏银川第一幼儿园李娥

活动来源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了解并叙述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自发表演,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对音乐内容、形象和结构的感悟。在构思、设计、教学程序、组织形式上都希望打破原有的音乐活动框架,变幼儿的模仿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为幼儿提供一个主动活动的空间。本活动的设计题材、音乐素材源自《宁夏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音乐》(中班)“盖房子”、“木匠、铁匠、小花匠”及故事《三只小猪》。

作品分析:《三只小猪》中的小猪形象憨态可掬,外形特征鲜明,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草、树枝、砖头等实物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熟知,适合于幼儿的表达范围。

活动目标

1.把故事中的动物及自然物种等形象,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2.感受音乐的变化,并且用情绪表达出来。

3.体验同伴间合作、共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内容。

2.小猪、稻草、树枝、砖的简易服饰。

3.音响设备、音乐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一、引入课题(随意站成某种形状)“三只小猪做了一件什么事?”(盖房子)“它们盖的什么样的房子?”(稻草房、砖头房、木头房)

二、启发幼儿做出相应的形象动作

1.稻草很软,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走起来是什么样子呢?

2.树枝很僵,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走起来是什么样子呢?

3.砖头有力量,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走起来是什么样子呢?

4.猪老大盖稻草房用什么工具?怎样盖呢?

5.猪老二盖木头房用什么工具?怎样盖呢?

6.猪老三盖砖头房用什么工具?怎样盖呢?

三、大家随音乐一起盖房子

1.选出一只“小猪”跟小朋友一起盖一座稻草房;

2.选出一只“小猪”跟小朋友一起盖一座木头房;

3.选出一只“小猪”跟小朋友一起盖一座砖头房。

四、幼儿随音乐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联想创编

1.幼儿自选角色(摆成如图所示场景),并随着教师的提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运用肢体语言开始表现故事内容。

师:清晨,小鸟醒了。小猪、稻草、树枝、砖头都醒了,它们眨眨眼睛,哦,天亮了!它们揉揉眼睛,伸个懒腰,该起床了。它们做起了自己的事情,小猪准备盖房子了!(随教师的提示语幼儿作相应的情景表现)

2.三只小猪随音乐盖房子。(稻草、树枝、砖头及小猪角色均由幼儿自选)

3.突然,风来了。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已盖好的房子在风的作用下出现结果。

4.师幼一起为没被风吹倒的砖头房子喝彩跳起来,离开教室。

活动反思通过转换教学形式,使传统的模仿式学习变为幼儿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幼儿能积极感受、主动表现,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所以,幼儿的兴趣所在就是教师设计的根本。

活动评析本活动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匹配鲜明的音乐形象,使语言、音乐充分融合。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将砖头、稻草、树枝等物种赋予生命,运用游戏的语言,让幼儿在“大自然”的场景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活动中,教师抓住动物及物种的不同特征,引发幼儿创编动作,层层深入,为后面的连续动作创编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活动打破了一贯的音乐学习框架,将模仿学习变成创造性学习,提供给幼儿主体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在故事与音乐的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并在激情的驱动下,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创新源于同伴间不同的身体动作,从而使孩子在活动中更感兴趣、更投入、更富有成就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点评:宁夏幼儿师范学校马晓春)

成都幼师实验幼儿园谢利

活动来源接触打击乐器快一学期了,从这一学期中,我和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打击乐器,在打击乐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音乐素养,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我觉得在打击乐器中,让孩子们了解乐曲、理解乐曲是至关重要的,怎么让中班的孩子来了解乐曲呢,我想,教师给孩子出示的图谱是很重要的,能用故事形式,直观的图画,加上相应的语言节奏,孩子们不仅很快地掌握乐曲的节奏,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乐曲,从而更容易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开展打击乐器活动。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演奏活动,感受创造的乐趣,能体验与伙伴合作演奏的快乐。

2.能用语言和多种动作来表现乐曲的节奏,保持集体一致、和谐。

3.能根据不同节奏型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并能在正确使用乐器的基础上,创造出多种方法来进行乐器演奏。

活动准备

1.活动图谱;路线模型;乐曲图谱;乐器若干种。

2.幼儿基本熟悉了乐曲《快乐的啰唆》。

活动过程一、节奏游戏:要求幼儿根据十六宫格的图谱进行节奏练习刚才我们唱了《王老先生有块地》这首歌,现在我们又去王老先生地里看看,王老先生又养了哪些小动物……出示活动图谱:

喵喵喵喵喵喵

汪汪汪汪汪

(让幼儿根据图谱中动物的图片,用象声词进行节奏练习,教师可以随意改动。)

二、故事匹配《小兔子回家》,让幼儿在故事中复习乐曲的节奏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故事,重点让幼儿掌握故事中小兔子回家时,不同路线的语言节奏型。

小兔子走路(走走走走)

小兔子过桥(跳、跳、走走走走)小兔子下楼梯(下-下-走走走走)小兔子到家了(看看看看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