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7902400000003

第3章

车载斗量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赵咨说:“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陈雷胶漆

东汉时,有一个人叫陈重,是豫章宜春人。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雷义。两人少年时代同在一起读书学习,每天形影不离。

二人长大后,太守知道陈重有才德,便将他举为孝廉。但是,陈重觉得雷义的品行比他更高,应当是雷义做孝廉。于是,他写信给太守,请求把孝廉让给雷义。太守不同意,陈重前后写了十几封书信去,态度很坚决。最后,太守也感动了,就在第二年将雷义也举为孝廉,让他们俩一同在郎署为官。

后来,官府又将雷义推举为茂才。这一次,是雷义认为品德不如陈重,心中惭愧。于是,雷义向刺史建议,把茂才让给陈重。然而刺史不按他的主意做。雷义十分为难,去呢,对不起朋友;不去呢,对不起刺史。无奈,他就假装得了疯病。为了装得逼真,让刺史相信,他成天披头散发,满街乱走。这样一来,刺史只好取消了对他的荐举。

陈重和雷义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对他俩的友谊十分赞赏,说“胶与漆粘在一起,可谓非常牢固,但是,仍然比不上陈雷二人的友情。”

陈遵投辖

汉代的陈遵,字孟公。他身长八尺,长相奇伟,性格豪爽,放纵不拘。他非常喜欢喝酒,又很好客。每当他大宴宾客时,必要与满堂嘉宾喝个一醉方休。为怕客人走掉,喝不尽兴,他便下令关上大门,谁也不准出去。他还命人把客人马车上的车辖(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不致脱落)取下来扔进井里。这样,即使客人遇上急事,想走也走不成。

有一次,一位刺史来京城奏事,他来访问陈遵。那一天正好遇见陈遵在与众宾客宴饮。刺史一去,立即被安排入席,加入豪饮之中。这次,陈遵又下令关上大门,取下客人马车上的车辖。

这位刺史本来还有很重要的事,准备在陈遵家略作停留就要告辞。谁知被关在府内,想尽办法也出不去,他急得不行。无奈,他只好坐在酒席上耐心等候。等到陈遵喝得大醉,根本顾不上理他时,他就强行闯入陈府后宅,要求见陈遵的母亲。

刺史见到陈母,先磕头行礼,请她原谅自己的鲁莽行为,然后解释自己确有急事,与尚书有约会,必须马上离开。于是,陈母让人带领他从府里的后门出去了。

陈遵常常喝醉,但该办的事也误不了。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著名的学者,字中立,南剑将乐(今福建将乐)人,他幼小的时候,聪明好学,长大以后专心攻读经史。因他晚年隐居龟山治学,人们称他为龟山先生;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他也是北宋时著名的学者。杨时、游酢二人谦虚好学,为世人所称赞。

杨时和游酢一起就学于“二程”门下,与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在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曾十年不仕,闭门读书,他们对老师非常尊敬,在他们已有了名气、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仍一如既往。

程颢去世后,杨时已经四十岁,又到洛阳就学于程颐。有一天为了一个问题,去向老师请教。到了程颐家中,游酢恰巧也来向老师请教,但不巧的是,程颐正坐在那里闭目打盹。他俩不愿意惊醒老师,又不甘心离去。于是就悄悄地、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候程颐醒来,门外纷纷扬扬下起大雪来,他俩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也不觉身上寒冷,等到程颐睁开眼睛看到他们,说:“你们怎么还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二人答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来向老师请教吧!”二人走出门,见积雪已有一尺厚。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què),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惩一儆百

尹翁归是西汉时人,年轻时当过管理监狱的小官,因此对当时的法律条文很熟,又有一身好武艺,在当地很有些名气。尹翁归在处理案件时表现得精明干练,成绩显著,朝廷知道了,就提他为山东太守。

尹翁归到任以后,发布公告,禁止官吏腐败,了解当地的治安情况,并到各地去视察,对各地的恶棍都了解得很清楚。

当时,山东郯城有个名叫许仲孙的土豪,贪婪无比,残暴异常,经常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因为他势力大,关系多,历任太守都拿他没办法。曾经有一个书生,家里有几十亩良田,还娶了个美貌的妻子。许仲孙依仗势力,打死了书生,强夺了他的妻子和良田。书生的弟弟到县里告状,许仲孙依靠关系,又花了些钱上下打点,案子居然就化解了,许仲孙也更加嚣张起来。

尹翁归查清了许仲孙的罪行以后,决定惩办他来警戒其他恶人,就亲自督促部下把许仲孙捉拿归案,审讯确实以后,当众把他处死了。老百姓得知消息以后,都拍手称快,其他豪强恶霸都吓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继续作恶了。

耻与哙伍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居住在下邳。

后来,项羽手下的将领钟离昧受到刘邦通缉,逃亡到楚地。韩信因与钟离昧关系密切,就收留了他。有人暗中向朝廷告密:“韩信收留了钟离昧,准备与他一起反叛。”刘邦深知韩信善于用兵,一旦反叛,后果不堪设想。陈平献计说:“韩信智勇过人,手中又有兵权,所以不宜派兵捉拿。皇上不如假借要去楚地打猎,召集诸侯会集,到时韩信必定前来,再将他捉住。”

刘邦依计而行,假借打猎来到楚地,韩信果然前来会集,刘邦就将他拿下。韩信后悔地说:“狡猾的兔子死后,猎狗就被主人吃了;飞鸟射完了以后,弓箭就被收藏起来;敌人战败后,谋臣就将受到诛杀。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理所当然地受到诛杀。”刘邦将韩信押回长安后,赦免了他,降爵封为淮阴侯。

从此,韩信常常借口生病不上朝,抱怨刘邦妒忌他的才能。他不时经过大臣樊哙的门前,每次樊哙都表现出一副谦虚的样子,趋拜送迎,甚为恭敬。而韩信呢?过后总是叹息道:“如今只能与樊哙这样的人在一起了。”原来樊哙以杀狗为生,出身低贱,跟随刘邦起义后,以军功封为舞阳侯。刘邦借口去楚地打猎时,樊哙随同,是他亲自将韩信捉拿到长安的。而现在,韩信与樊哙的爵位一样,又一起相处,所以,韩信感到十分羞辱。

赤膊上阵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却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的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重蹈覆辙

东汉时,桓帝宠幸宦官,导致宦官互相勾结,垄断朝政,陷害忠良。李膺和杜密等忠良大臣纠集太学生郭泰等人竭力铲除宦官。公元166年,宦官们在桓帝面前诬告李膺等人造反,桓帝听信馋言,下令把李膺等忠良大臣关进大牢,人数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当时,窦武的女儿是皇后,窦武受封为侯爵,他为人正直,从不仗势欺人。看到宦官的胡作非为,十分愤慨,上书对桓帝说:“如果再让宦官这样胡作非为下去,将会像秦朝二世一样,因为给庞臣太多的权力,导致庞臣造反作乱,最终失去江山,陛下可要吸取教训,千万别重蹈覆辙呀!”桓帝经过窦武提醒,体会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就放了李膺等人,结束了“党锢之祸”。

出人头地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词流畅自然,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考试,看到苏轼所写《刑赏忠厚之志论》一文后,称苏轼是文坛中优秀的人才。后来他又读了苏轼送他的文章,更加佩服苏轼。在给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意思是说,读了苏轼写的文章,不知不觉汗都出来了,真是痛快呀!我应当给他让路,使他高出一头。后来,人们把欧阳修信中的话“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简化成“出人头地”,形容愿意让别人高出一头。后来这个成语的词义有了新的变化,一般用来形容高人一等。

出言不逊

张郃,原是三国时袁绍手中的一员战将。

袁绍有一次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督运粮草,囤积在乌巢。曹操于是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张郃劝谏袁绍说:“曹操兵士虽然比我军少,但都是精兵,万一淳于琼守不住乌巢,就糟了,我以为应该派重兵支援乌巢。”

袁绍的另一名大将郭图说:“张郃说的不是好计策。我看应该先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一定会回去救援,乌巢之围便不救自解了。”

张郃听了,不同意郭图的意见,说:

“曹操兵营易守难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断了粮草,就输定了。”

袁绍觉得自己的兵力远胜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图的方案,只派遣小部队救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曹操严密防守,袁绍无法将曹操的大本营攻破。

曹操袭击乌巢成功,用大火烧了袁绍屯在乌巢的粮草,这一来,袁绍的军心动摇,不战自败。

郭图知道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便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向袁绍诬告说:

“张郃吃了败仗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很傲慢无礼。”

张郃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您了。”

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后来,张郃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

出奇制胜

齐泯王是个骄傲、喜欢享乐的人,因此人民生活得很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同进攻齐国。齐国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都无心抗敌,士气也非常低落。后来,他们看到燕兵奸淫掳掠,想到国仇家恨,心里非常难过,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也很擅于攻略,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大将军。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一听,以为即墨城里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戒。

没想到田单从城里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绑着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一声令下,齐军将火把点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大都被牛撞死、踼死或被齐兵砍死了。田单又乘胜追击,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邑。

出尔反尔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出类拔萃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非常崇拜孔子,在他的心目中,孔子是个超人的天才,是个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

“老师,你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

“连孔夫子都不敢称自己为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列举了几个以贤德著称的人问孟子,他们是否和孔子一样。孟子回答说: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接着又问:

“那么,他们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说:

“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又都远远超越了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是远远地超出那一类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

后来,人们就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精简成“出类拔萃”这个成语,常常用它来形容品质和才能特别优秀的人。

楚囚南冠

春秋时,郑国在晋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俘获楚大夫钟仪。郑国将这个俘虏献给了晋国。但后来郑又附楚疏晋,晋楚之间发生了战争。

有一次,晋侯到军府视察,看见了钟仪。他问:“那个戴着南方人帽子的囚徒是什么人?”一个官吏回答说,此人叫钟仪,是郑国人献给晋国的楚国俘虏。想到郑国以往对晋亲近,如今又反目为仇,晋侯十分感叹。他下令将钟仪释放,并召见了他。

钟仪对晋侯的宽宏大量十分感激,两次向晋侯下拜行礼。晋侯问钟仪的身世,他说世代都是乐官。又问他是否会奏乐,钟仪说:“这是我家祖传的职业,我不敢做其他事,只会奏乐。”晋侯命人拿来了琴,让钟仪演奏。钟仪弹起了楚国的民间乐曲,其声伤感。晋侯问起他楚王的情况,钟仪不作正面回答,只推辞说:“君王的事,我怎么会知道呢?”

后来,晋侯将见到钟仪的事告诉了范文子,文子很感动地对晋侯说:“这个楚国人说起祖业来如此恭敬,不敢违背。让他奏乐,他奏的是本国音乐,不忘故国。君侯何不放了他,让他回去为晋楚友好出力呢?”

晋侯果然放了钟仪,并备了厚礼让他带回国,谋求两国的和平。

楚材晋用

春秋时,楚国大夫伍举与王子牟有姻亲关系。后来王子牟获罪逃走,伍举怕受牵连,也逃跑了。他先逃到郑国,后来又准备逃到晋国去。

伍举在楚国时,与蔡国的大夫声子很要好。他逃到郑国郊外时,恰好遇见了将去晋国的声子。两个老朋友相见,很是激动。两人用黄荆的枝叶铺地,坐在上面,一边吃东西,一边商量如何使伍举回到楚国的事。分手时,声子对伍举说:“你放心走吧,我一定会设法让你回到楚国的。”

后来,声子出使晋国,回国后又去了楚国。楚国的令尹子木和他谈起晋国的情况时,问他说:“晋国的大夫与楚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更有才能?”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相不如楚国,而大夫们都很有贤德,是卿相之才。然而,他们并不是晋国人,都如同杞树、梓树、皮草等物一样,是从楚国流去的。楚国虽然出人才,但实际上却是晋国人捡了便宜,在使用他们。”事实上,声子这番话,是在巧妙委婉地规劝子木把伍举请回来。这番话果然说动了子木,使伍举返回了楚国。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要想灭掉它近邻的两个小国虢和虞。计划先打虢国,但虞国是伐虢的必经之地。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出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让他们借路,我想虞公会同意让我军通过的。”晋献公舍不得名马和美玉,因为这是晋国的两件宝物。荀息笑道:“宝贝送给虞公,只是暂时的,就等于放在自己家中一样。”晋献公明白了荀息的计策,就派他带上宝物去虞国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后,力劝虞公不可借路给晋国。他说:“虢和虞两国紧紧相邻,如同面颊和牙床一样,一表一里,互相依存,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便会受寒。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会紧跟着亡国。”但目光短浅的虞公贪恋宝物,同意晋国借路,而且出兵帮助攻打虢国。宫之奇料到国家将亡,就带着家人逃到曹国去了。

果然不出宫之奇所料,晋军灭了虢国后,回来说暂住在虞国整顿人马。随后发动突然袭击,把虞国也灭了。虞公做了俘虏,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国的手中。荀息很得意地向晋献公说:“您看,玉璧还是原来的玉璧,只不过马儿的牙齿增加了一点罢了(马的牙齿是随年龄增加的,一年增一个,所以数数马的牙齿,就知道它的年龄)。”从善如流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从天而降

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的次子,汉文帝时任河内太守。公元前158年,为防止匈奴进犯,他奉命屯兵细柳。由于治军严谨,在汉文帝视察细柳军营时,营门警卫兵士拒绝放行,因而大受文帝称赞,不久,即提升周亚夫为中尉。

汉文帝临终前告诫太子说:“记住,将来如果发生变乱,国家有了危难,要叫周亚夫掌握兵权,这个人是可以安定朝廷的。”

汉景帝即位后,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汉景帝执政才三年,便出现了吴楚七国诸侯叛乱。周亚夫受命带兵去平叛。

周亚夫领兵出征,走到霸上,赵涉拦住他,诚恳地对他说:“你这次去平叛吴王和楚王,事关重大呀,你胜了,朝廷安稳,万一不胜,则天下危亡,你能听我的一句劝告吗?”

周亚夫急忙跳下车来,向赵涉致礼,恭敬地向他请教。赵涉说:“吴王刘濞的军队很强大,他养了许多勇士,组成了敢死队。他知道你率兵来打他,预先必有伏兵在郩黾地方,你最好走右边的路线,过蓝田,出武关,到洛阳,迟不过一、二日,可以直入武库,击鼓鸣金,诸侯听见了会以为将军从天上降下来,必然惊慌失措……”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率领大军暗中奔向洛阳。又用小股军队去搜索郩黾,果然发现了吴王的埋伏。周亚夫请赵涉做他的护军,派精兵截断了吴王、楚王军队的粮道。吴、楚军内缺乏粮食,将士恐慌。周亚夫乘机击败吴军,伤亡兵士数千人。吴王濞逃到江南,一个月后被越人杀死了。周亚夫平叛有功,不久升迁为丞相。大器晚成出自《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逆不道

释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退兵。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他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大喜过望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各地纷纷聚众起兵,反抗秦朝。其中有个叫黥布(即英布)的人,也聚众数千,打了许多胜仗,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秦朝灭亡后,项羽封黥布为九江王。不久,黥布与项羽发生了矛盾,汉王刘邦乘机派使者劝说黥布,与汉军站在一边,同楚军作战。可是,打了几个月仗后,黥布的军队就被项羽的军队打得大败。黥布无法,只好与汉军使者化装偷偷来到刘邦的营帐里。

这时,刘邦正在擦洗身子准备入寝,见落败而来的黥布,有心要挫一挫他的傲气,以便控制他,于是故意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接待他。黥布见刘邦如此怠慢自己,不禁怒从心来,深悔当初不该听刘邦的话,与楚军对垒,气得几乎想自杀。

但是,当黥布回到刘邦为他准备的住处时,只见给他安置的帷帐、置办的饮食和随从人员与刘邦的一模一样,大大超过了他原来的想像,又不禁高兴异常,心里暗下决心坚决投靠刘邦。于是,他立即派人到九江,将残兵败将数千人收拢起来投入刘邦帐下。以后,他为刘邦冲锋陷阵,立下了许多战功。

根据这个历史故事,人们将“大喜过望”作为成语,指某人得到的比原来希望的要好得多,因此心里非常高兴、欢喜。

大腹便便

东汉时,有一个读书人叫边韶,字孝先,浚仪(今河南开封附近)人。他出生在读书人家,做官前曾当了一段教书先生。

边韶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前后招收的学生不下几百人。他讲课时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不过,边韶的肚子肥大,走路不怎么灵活。讲过一阵课后,常常坐在书案前打瞌睡。看着他那肥胖的样子,学生们时常偷偷地笑。

有一天,边韶给学生讲《论语》,越讲越高兴,直讲得唾液四溅,声音嘶哑。他实在太累了,就朝学生摆了摆手:“去吧,背书去吧!”随后,他把肥胖的身子往太师椅上一靠,一会儿工夫就鼾声大作,呼呼地睡过去了,有几个学生围到他的身边,指点着他上下抖动的胖肚皮发笑,不一会儿,竟凑出一段顺口溜儿:“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学生们边念边笑,把熟睡的边韶吵醒了。听了学生给自己编的顺口溜,边韶是又好气又好笑,他在地上踱了两圈,也哼出一段顺口溜来:“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籍?”边韶这段顺口溜的大意是说,我的肚子大是大了点,不过里边装的都是经书。我是挺爱睡觉,可我在梦中会见了周公。我不吱声坐着的时候,也在念记孔子的教诲呢!你们竟敢嘲笑先生,这是见于哪家经典的规矩啊?

学生们听了边韶的顺口溜,不敢再耍嘴调皮,一个个老老实实地背书去了。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