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指由儿童期成长发育到成年的一个过渡阶段,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10~19岁定义为青春期阶段。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青春期主要是性和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成熟的阶段,而规律月经的建立则是女孩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月经失调是月经规律的改变。月经的规律性包括三方面内容:周期(24~35天)、经期(2~6天)和经量(30~50毫升),虽然这三方面的情况可因人而异,但对个体而言,其月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当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出现上述任何一项异常时,称之为青春期月经失调。
通常情况下,女孩在月经初潮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月经失调,这是由于控制月经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又名性腺轴)的功能尚未成熟,未能建立正常的调节机制,卵巢不能规律排卵所致,这种月经失调被称为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无排卵型功血或青春期功血。
随着性腺轴的发育成熟,初潮后2年内大部分女孩都会建立规律月经。但当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影响性腺轴任何部位的调节功能,都可导致月经失调,例如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骤变、过度疲劳、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初潮2年内的月经失调大多属于生理情况,只要情况不是特别严重,没有出现闭经(标准是停经超过半年),或月经量多、出血时间长等问题,大部分女孩随着年龄增长后可以建立正常月经,预后也比较好。
如果初潮后两年以上仍没有规律月经,须予以足够重视,此时往往存在病理情况。虽然青春期也可能出现由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因素导致的月经失调,但这些情况较少见。引起青春期功血最常见的疾病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有:
(1)月经初潮后即出现周期紊乱,几乎没有规律,有时候一月数次,淋漓不尽;有时候几个月不来月经,一来就出血很多,甚至大出血,不能自止。
(2)月经初潮后尚规律,但渐渐出现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等,甚至发生继发性闭经(指月经建立后停止,停经6个月或超过既往3个月经周期以上的总时间)。
另外,出血量多者往往有贫血表现,甚至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克),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变得非常虚弱。
青春期月经失调的影响可分为近期影响和远期影响。近期影响主要是由于月经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远期影响包括对生育功能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的影响。导致青春期月经失调最常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内分泌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除了有月经失调(多为月经稀少、闭经,也可表现为月经过多、周期紊乱),常伴有多毛、痤疮、肥胖等问题,对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卵巢长期不排卵对子宫内膜也会产生很大的威胁,患者易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甚至有进展至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内膜癌的风险。
成年后,患者将更面临生育的难题,临床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因为不孕而就诊于妇产科,而此时疾病往往已有多年的病程。更须引起重视的是,由于常合并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远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发病年龄提前,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
所以说青春期月经失调绝非小事,父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青春期女孩初潮后如出现上述月经失调的表现,应及时就诊。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基础体温测定、B超、性激素测定等),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或血液系统等全身性疾病,即可按青春期功血来治疗。治疗目的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为主,一般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恢复正常月经的内分泌调节。如果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除了了解患者的生殖激素、排卵功能、卵巢形态等情况以外,必须了解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包括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血脂检查。
治疗首先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者多,通过饮食调整及适当增加运动量以降低体重后,部分患者的排卵功能可自行恢复或改善;其次是药物治疗,目的是调整月经周期,避免由于卵巢长期不排卵而使子宫内膜发生病变的风险;恢复卵巢功能,解决患者成年期的生育需求;如果存在胰岛素抵抗,即使目前患者血糖正常,也应酌情给予胰岛素增敏剂等的治疗,以改善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对于卵巢功能恢复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