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曾被派遣去支援在河北的一个县城创建一家肿瘤医院,一天,一位60多岁的老人抱着孙子来找我,问我还有没有办法挽救他时,给我讲述了一段辛酸的经历。
老人在邻县的县医院的对面开了一家饭馆,和县医院的职工都很熟悉。儿子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自己开车搞运输,生活比较宽裕。1年前,11岁的孙子鼻梁上长了一个黄豆粒大小的疙瘩,找到医院的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当即为他做了切除手术,连手术费也没收。5天后拆线,伤口长得好好的,老人很是感激。过了半个多月,原来手术的地方又长了一个绿豆大的疙瘩,于是又领孙子去找这位医生,又给做了手术。等到拆线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病理切片报告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癌,要他马上去肿瘤医院,并且抱歉的告诉他,当时没有想到这么严重,第一次手术时切除的标本没有送病理检查,实在对不起。老人听后,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到了某肿瘤医院,分诊台的护士说,要挂放疗科的号,到了放疗科,医生看后说可以做放疗。做了半个月的放疗,颌下两侧又出了几个疙瘩,这时医生说癌症已经扩散了,再放疗也没有用了,只能做化疗,于是又到了化疗科。可是化疗科的医生说,癌细胞已经扩散,太晚了,即使要化疗效果也不会太好。断断续续化疗了8个月,开始时疙瘩消了,后来又长出来,再后来越长越多。
看着孩子蜡黄的小脸下面,肿胀的脖子差不多和头连成了一个直筒子。老人流着泪说,只要能救孩子,把饭馆和车子都搭上也行。可现实是治疗已经无望了。
听了老人的述说,我想,这孩子如果第一次手术后常规作病理检查,不至于有此等悲惨的结局。当然肿瘤医院的放疗医生如能让患者先做化疗,然后再放疗,也可能不至于如此。
病理检查能确诊是否是癌症,且能进一步确定癌症是什么细胞类型,以及恶性程度怎样。它对治疗的重要性,就好像枪和瞄准器的关系。手术切除的标本应该送病理,这不是可送可不送的事,而是必须送,不可不送的常规。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长个小疙瘩不算什么大事,常常不去求治。等长得较大了才引起注意,有的已经太晚了。这样的教训决不是一两个。但上面所说的病例却错在医生,说明了不重视小病的人,绝不仅仅是不太懂医学知识的一般群众,连外科医生竟也如此。
现在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这位外科医生为什么违反常规,不做病理检查呢?
首先可以肯定,他绝不是恶意的,而且很可能是为老熟人省钱,是一种善意的举动,这种举动是以认定这么个小疙瘩不会是恶性肿瘤的认识为基础的。问题恰恰是人的认识常常与客观现实有距离。假设不是对面饭馆的老熟人,很可能按照常规做病理检查了。
看来这与经验有关,相信那位医生若再遇到这样的病人,一定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人的认识总是处于增长与不足之中,制定常规就是为了杜绝类似的错误。
这也涉及各人的思想方法,比如,当手术切除这种诊断未明的肿瘤时,要求在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以使局部血管高度收缩,既可减少出血,更可避免因手术操作引发的癌细胞播散,但许多医生认为多此一举,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也不愿加,理由是这种手术根本出不了多少血,至于癌症的可能性,那是太小了。
一名有经验的医生,就是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情况,经历了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和教训,当发现一枚“疙瘩”时,他就会想起从前见到过的“疙瘩”,看它的大小、硬度、颜色、与下面组织黏着的关系,表面有没有微小的扩张血管等,心里在盘算着哪些符合恶性的条件,心态上总是以谨慎为主,这是可贵之处。
小病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