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农村兵
7897900000004

第4章 事故

瘦小的李应高在呼噜斯太的大部队里很快长成了一个魁梧结实的侦察兵骨干。

这一年,共和国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与灾难,经历了太多的风云变幻。从一月八日周恩来逝世,四月五日天安门事件,到七月六日朱德辞世,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地震,再到九月九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十月六日粉碎“四人帮”,每一件大事的背后,反应在边防部队都是一次极其紧张的一级战备。在这些不幸与灾难的磨炼下,在这些风云变幻的考验中,来自无定河畔的年轻士兵很快成熟了起来。

这一年,李应高写了三次入党申请书,周志凌写了四次。牛德善和林知雨也都写了两次。

周志凌第一次写入党申请时他们三人都没有想到这件事。那时他们刚刚结束了新兵训练分到连队。周志凌在警卫连离首长近,听小道消息说从北京天安门传抄出来很多借着悼念周恩来而煽动群众的“反革命”诗歌,中央正在追查。随后部队要求那段时间曾探家路过北京的干部或老兵们都写一份保证,个别抄回来一首两首的,必须把笔记本上交或销毁。有些觉悟高的老兵都在这个节骨眼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周志凌觉得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向党表态是非常必要的,就追随老兵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

周志凌第二次写申请时与李应高不谋而合。他们开始写的是要求赴唐山救灾的请战书。请战得不到批准,最后就改成了入党申请。那时他们对地震的概念还很模糊。但连队里很多河北兵唐山兵悲痛欲绝的讲述让他们明白了大地震的可怕。于是他们和河北兵唐山兵一起请战,强烈要求去抗震救灾。但是,他们所在的军区没有救灾任务,他们只能憋着劲进行军事训练。

接下来他们四个人乃至全体未入党的军人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递交了入党申请。

九月九日天还未亮,所有连队集合起来向着指定的坑道进发。周志凌和牛德善的连队装备好,都是坐汽车上去。李应高林知雨的侦察连一部分人开着侧三轮摩托车,大部分人是徒步前进。他们穿过营区前的那条大沙河,顺着小路向上攀登。那天的天气特别阴冷,头顶乌云翻滚,耳边风声鹤唳。贺兰山很多山沟里都行进着急匆匆的队伍。队伍时而聚合时而分散,最后全部消失在大山的肚子里不见了。

这天的早饭开得迟,但很多连队都是大米饭加罐头红烧肉,正应了老家的一句话:“迟饭是好饭。”吃完饭,大家蹲在坑道里等待上级的下一步命令,却什么消息也没有等到。上级首长似乎把他们扔进坑道后就把他们全忘了,几个小时没有任何命令。李应高紧紧跟在班长屁股后面,想知道这次的一级战备又是什么情况。可是班长排长们也一样团团转想和连长打探消息。而连长显然也一头雾水。

李应高跟着班长在坑道转悠,一直走到了坑道的尽头,却发现坑道尽头竟然就是坑道口,只不过这个口开在了山头的另一侧。这个口几乎开在了悬崖上,外面不但没有公路,连隐约的两条羊肠小道也几乎被杂草淹没。他们站在坑道口向外张望,突然发现下面的一条大沙河里,无数辆汽车拖着大炮,在沙河上排出了一条钢铁巨龙。炮衣已经脱去,高扬的炮口,一齐指向北方的山头戈壁,显示出一种杀气腾腾的威力。李应高曾在电影里见过这种开一炮缩一下炮筒子的大炮,知道这种大炮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李应高觉得只要这大炮“轰隆隆”一响,就真的要打大仗。他想,北边的敌人大概已经不远了。

一直等到中午饭后也没有听到大炮的轰隆声。没有任何新的命令,他们就那样耐心地等待着,最终等来的,却是比炮声更为可怕的声音:毛泽东逝世了。

下午四点,他们集合在坑道外听广播。哀乐声一起,他们的心就紧缩起来。当听到播音员苍凉地读出“告全国人民书”几个字后,他们预感到这次要离开中国人民的只能是这个人了。他们默默地从地上站了起来,伸手脱下了军帽,悲伤地垂下了脑袋。没等到广播员念出最后的名字,队伍里已经传出一片抽泣声……

那天下午,他们趴在背包上一边流泪一边写。党员们在写决心书或请战书,其他战士都在写入党申请书。他们被军人肩上的重担压着,被男子汉的责任压着,被失去领袖的悲痛压着,他们觉得党和人民考验一名战士的时刻已经到来……

一直在坑道里住到十月中旬,中央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向全国公布之后,部队才撤回呼噜斯太营区。那时,他们的又一份入党申请已经递了上去。

部队又恢复了大规模的学习训练。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新闻传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体裁,叫做“小道消息”。政治部的首长们讲话中经常神秘地说,据小道消息透露,“四人帮”在某时某地如何如何……这种新闻以首长授课时的调侃广为流传,最后又被事实一一验证。

在一年一度的新兵陆续来到部队,周志凌李应高作为新兵班长开始带兵训练后,他们活学活用了这些小道消息。这两个只有一年军龄的新兵班长,以他们过硬的军事技术和特殊的政治磨炼,很快成为训练场上的优秀班长。

可惜的是,李应高没有坚持到新兵训练结束就住进了医院。而这次住院,又给他一片光明的军旅前途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元旦那天,新兵连决定举行爬山比赛。天刚蒙蒙亮,副连长和周志凌带着三名新兵已经将两箱奖品扛到了山顶。他们把红旗插在分水岭上的终点位置后,向天空发射了两颗红色信号弹,山下的队伍便一窝蜂向山头冲去。

李应高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后,负责照顾收罗落后掉队的新兵。按计划,全连战士要在日出前到达顶峰,然后大家一起看贺兰山日出,举行奖励仪式。爬山这样的活动农村兵都没有问题,但是,从南方平原城市入伍的四名新兵刚出发不远就掉队了,而且落后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火红的太阳照到了半山腰,他们才艰难地爬了上来,在没有到达顶峰的地方一屁股坐了下来。

这四个新兵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的分水岭,但也基本是和大部队集中了。此时获得前六名的战士早已按捺不住对奖励渴望的心情,按顺序在奖品箱前排好了队。连长一声令下,奖励开始。

奖给他们的是手榴弹。第一名三颗,二至五名二颗,第六名一颗。这样的奖品当然不能够保存留作纪念,奖品只是通过前六名的手,扔到山那边一个凹坑里罢了。然而,这项奖励也不算小,新兵训练三个月,最终每个新兵实弹投掷只有一枚,如果获得第一,一次投掷三枚实弹,那该是多么过瘾的一件事。

在全体新兵热烈的呐喊中,山下那个凹坑很快响起“轰,轰”的声音。十一声巨响之后,最后一颗手榴弹发到了第六名手中。前面的战士都是两颗以上,自己的手中却只有一颗,而且是整个活动的最后一颗。这个新兵似乎很激动,又似乎有些舍不得,想将手榴弹投得更远一些。他将拉环套入手指,高高举起向后一扬胳膊,还没有作出向前投掷的动作,手榴弹已经在他扬胳膊的瞬间从手中向后滑落了。冒着白烟的手榴弹正好滚在了最后上山的那四个新兵身边,四个新兵吓得双手抱头“嗷嗷”叫了起来。

李应高此时并不在他们身边。他也站在山顶的最高处观赏投弹。但相对其他班排长们,李应高离那颗冒烟的手榴弹还是要近一些。他一个箭步向下冲过来,飞起一脚踢了过去,手榴弹拖着一道白烟飞下山去,在不远的地方“轰”的一声爆炸了。

四个新兵安然无恙,李应高却因为从山上向下冲得太猛刹不住身重重地摔倒了。他摔倒后打了两个滚挂在一颗矮老的榆树上。他在山顶的一片惊叫声中试图马上站起来,但小腿处一阵钻心的疼又让他倒了下去……

李应高以训练摔伤的名义默默地住进了医院。新兵连隐瞒了这次事故没有上报,他们用李应高立功的成本,抵扣了连长指导员的处分。

李应高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他整天面对那些漂亮的护士们,突然间想到了一个人,想到了一个扭着秧歌把他送到武装部的女子。于是,他提起笔来给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这个女子的名字叫王一莲。